韋利玲
精神分裂癥是情感、思維、行為和感知覺等方面障礙的一種遷延性慢性精神障礙性疾病,至2017年我國精神障礙患者約有1600萬例,終身患病率、致殘率分別為16.57%、32.80%[1-2]。藥物自我管理是個體通過自身行為和意識以維持自身健康,減少疾病對自身正常生活狀態的影響,對藥物治療進行的積極、自覺的計劃、監察、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過程。藥物維持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有效手段,但大部分患者服藥依從性不高,藥物維持治療中會擅自停藥或不規律服藥而導致疾病復發[3]。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自我管理常規通過健康教育進行干預,方法較為單一、枯燥,患者學習興趣較低,效果較差。任務導向源自于“任務驅動”,是以具體的某項任務來誘發、加強和維持學習者的成就動機,將任務作為學習的橋梁,驅動學習者完成任務而達到學習的目的,強調任務的導向和調控作用[4]。近年來,基于任務導向的干預在臨床護理領域的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5-6],但在精神病學護理中尚未見有報道。為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對任務導向藥物自我管理干預效果進行了臨床觀察。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9月我院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18~60歲,初中及以上文化,具有一定的語言溝通交流能力,經藥物治療病情穩定,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etive syndrome scale,PANSS)總分<60分,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V)[7]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并簽同意書。排除條件: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人格障礙、智力低下,合并不穩定或嚴重的軀體疾病,有腦器質性疾病,有藥物濫用史或酒精依賴史,正接受其他類似的干預或系統心理治療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按照性別、年齡、病程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19~57歲,平均33.64±5.28歲;病程1.5~7.0年,平均3.50±0.50年。觀察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19~60歲,平均34.02±5.17歲;病程1.4~7.2年,平均3.60±0.45年。
1.2.1 對照組 按照精神科疾病護理常規實施護理,實施藥物自我管理常規健康教育,即以責任護士、健康宣教手冊、一對一講解為主的教育模式。
1.2.2 觀察組 給予16周的任務導向藥物自我管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2.1 成立干預小組 成立由科主任、護士長、主治醫師、責任護士共9人組成的干預小組??浦魅螕谓M長,負責相關技術指導工作。護士長擔任副組長,負責項目開展的統籌、督導和質量控制,制定相關制度、明確各人分工和職責;與小組成員共同探討制訂干預方案、內容和措施等。主治醫師1名,負責治療指導。責任組長1名,由資深的主管護師擔任,協助護士長開展工作及質量控制。責任護士5名,均為精神科護理工作年限≥5年的護士,負責方案的實施。2018年1月由科主任和護士長對小組成員進行任務導向、精神分裂癥、自我藥物管理等相關知識進行培訓,共8個學時,為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1.2.2.2 制訂干預方案 第1~2周:收集患者基本情況;通過訪談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采用自制的精神分裂癥藥物自我管理知識問卷表評估患者藥物自我管理知識,精神分裂癥自知力與服藥態度問卷表評估患者自知力與服藥態度;與患者共同探討制定每周需達到的目標任務計劃。第3~4周:患者及家屬了解精神科常見藥物名稱、劑量、使用方法、作用。第5~6周:了解藥物管理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第7~8周:藥物管理的重要性、識別疾病復發征兆。第9~10周:藥物常見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第11~12周:強化患者對藥物治療的認知,幫助患者從態度上認識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第13~14周:幫助患者明確自己的社會家庭支持系統,提高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第15~16周:對患者的藥物自我管理能力進行實踐考核。
1.2.2.3 實施 將患者分為5組,每組10人,由5名責任護士負責每人管理1組。責任護士組織本組患者以主題活動方式進行干預,按照干預方案每2周1個目標任務,每周干預1~2次,60~90 min/次,干預16周,共14~28次/組。每次活動采用PPT課件授課、視頻播放、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游戲等方式交替進行,從活動開始的自我介紹、醫護人員講解、案例分析、你問我答、患者討論分享、醫護答疑、復習鞏固,責任護士總結、提出期望等為1次活動結束。
1.2.2.4 質量控制 責任組長每周質控1次,護士長每2周質控1次,科主任每月質控1次,主要檢查目標任務實施情況、實施效果評價、總結分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持續整改意見和改進措施,保證目標任務完成。每月小組在科室會議上對本月本項目的進展、出現的問題等進行反饋,組織討論、總結、分析及持續改進。
(1)藥物自我管理知識:采用自制的精神分裂癥藥物自我管理知識問卷表于入組時和干預16周時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測評。該問卷表包含精神分裂癥常見藥物名稱、劑量、使用方法、作用;藥物管理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藥物管理的重要性;疾病復發征兆的識別;藥物常見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等5方面內容共10個條目,其中單選題8個,多選題2個,單選題答對得1分,錯誤得0分;多選題全部答對得1分,否則為0分;滿分0~1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藥物自我管理知識掌握越好。問卷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92,重測信度系數為0.805。
(2)自知力與治療態度:采用自知力與治 療 態 度 問 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Questionnaires,ITAQ)[8]于入組時和干預16周時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測評。該問卷共11個條目,采用Likert 3級評分,0分=無自知力,1分=部分自知力,2分=全部自知力,總分0~22分,分數越好說明患者自知力和治療態度越好。問卷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00,重測信度系數為0.869。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 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入組時兩組患者藥物自我管理知識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6周時觀察組藥物自我管理知識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入組時兩組患者ITA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6周時,觀察組ITAQ評分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藥物維持治療是精神分裂癥病情穩定性的主要影響因素,影響藥物維持治療的原因是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治療依從性高低取決于患者對藥物治療相關知識的水平、自知力和服藥態度[9]。任務導向源自于“任務驅動”,其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最早運用于西方的語言教學中,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完成有意義的任務,達到學習知識和技能的目標[10]。以任務引領知識教育,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圍繞著目標任務進行,一切由任務展開,依托目標任務完成每次活動任務,在任務解決的過程中達到的目標知識水平,是一種積極的教學手段[11]。精神分裂癥常規藥物自我管理是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相關知識、相關藥物的認識等填鴨式教育干預,方法較為單一、呆板、乏味,患者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常出現精神不集中、思維散漫等現象,學習興趣維持時間短暫、效果欠佳。本研究觀察組基于任務導向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自我管理實施干預,首先將精神分裂癥治療藥物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分解制訂成6個小任務的干預方案,以6個小任務為導向,以每2周學會1個小任務為目標,開展PPT課件授課、視頻播放、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游戲等方式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以及活動過程中案例分析、你問我答、討論分享等護患之間、患者與患者時間的積極互動,克服傳統干預方式的弊端,提高了患者學習的趣味性,促使患者主動學習,積極完成目標任務計劃,最終提高了藥物自我管理相關知識水平,提升自知力與服藥態度。結果顯示,干預16周時觀察組藥物自我管理知識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ITAQ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基于任務導向藥物自我管理干預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藥物自我管理知識,提升自知力與服藥態度。

表1 兩組患者藥物自我管理知識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自知力與治療態度評分比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