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婷 陳曉東 王麗征 楊學軍 舒高 曾依然 林巧巧
手術是治療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手術和麻醉均為嚴重的應激源,往往會給患者生理和心理帶來沉重負擔。術后受體位限制、切口疼痛等因素導致臥床時間過長、活動量減少,加上圍術期用藥、排便方式以及心理因素的影響,致使手術患者術后腹脹便秘發生率較高[1]。骨科全麻患者創傷大、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圍術期腹脹便秘發生率高[2-3]。腹脹便秘一旦發生后,腸道內毒素聚集,進入人體循環易造成全身中毒的風險,還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影響到患者術后恢復[4]。為了預防和降低骨科手術患者圍術期腹脹和便秘的發生率,臨床提出了多種多樣的護理干預措施,如優質護理、系統護理干預等,獲得了一定的效果[5-6]。中醫外治法在腹脹便秘的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7]。集束化中醫護理方案以集束化護理理論為指導,配合具有我國傳統醫學特色的中醫護理方案,可使護理方案發揮作用得到最大優化[8]。本研究探討集束化中醫護理方案對骨科全麻患者圍術期腹脹便秘的預防效果及影響。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6例骨科全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骨科病變需行手術治療者;既往無胃腸道病變及便秘病史;行氣管插管全麻者;具備正常溝通能力;對本研究知曉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既往便秘史及胃腸道病變;長期使用緩瀉劑;心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妊娠期及哺乳期;心理疾病及惡性腫瘤。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3例。觀察組中男38例,女25例;年齡20~69歲,平均42.82±6.29歲;手術術式:胸腰椎后路cage植骨融合45例,胸腰椎切開釘棒5例,頸椎前后路9例,脊柱矯形2例,脊柱結核1例,脊柱腫瘤切除1例;住院時間6~12 d,平均9.27±1.21 d。對照組中男37例,女26例;年齡21~67歲,平均42.16±6.07歲;手術術式:胸腰椎后路cage植骨融合46例,胸腰椎切開釘棒4例,頸椎前后路8例,脊柱矯形2例,脊柱結核1例,脊柱腫瘤切除2例;住院時間6~13 d,平均9.13±1.13 d。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圍術期護理,如病情觀察、飲食護理、健康知識講解、功能鍛煉、加強心理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中醫護理方案:
(1)腹部熱敷:藥方由本院專家開具,具體組成為白術50 g,紅花50 g,大黃50 g,木香50 g,桃仁50 g,芒硝30 g,將藥物混合后磨粉,再加入鹽500 g,白醋100 g,放入事先縫好的布袋中,另外準備1條腹帶以及1塊合適的塑料薄膜和若干紗布。先用溫熱的毛巾將肚臍及周圍擦拭1遍,將用微波爐加熱的中藥布袋放置在擦拭的部位上,再蓋上塑料薄膜,并用膠布妥善固定,2 h后取出,每天1次。無體位限制者于術后第2天開始,有體位限制者在能行仰臥位時開始。
(2)腹部按摩: 患者平臥位時,護理人員以右手掌大魚際或整個右手掌對腹部按順時針方向做有節律的按壓動作,3~5 min,力度以患者耐受而定,于早餐后0.5~1 h實施,無體位限制者于術后第2天開始,有體位限制者在能行仰臥位時開始。
(3)腹部艾灸:穴位選擇大腸俞、天樞、承山、大橫、神闕,將艾條置于配套的艾灸筒中,點燃艾條后左右旋轉筒身,待溫度上升至40 ℃左右關閉調節蓋,放置于選定的穴位上,每穴3 min,每天1次,無體位限制者于術后第2天開始,有體位限制者在能行仰臥位時開始。
(4)耳穴壓豆:在耳廓上選擇脾、胃、小腸、大腸、皮質下穴,護理人員通過拇指和示指對選擇的穴位行按、捏、揉、壓,直至患者出現酸、麻、脹、痛感,再采用75%的乙醇對整個耳廓進行消毒,再將王不留行籽固定在選定的穴位上,隔日1次。
(5)飲食調護: 濕熱型患者適當進食味酸、性微寒的食物,如山楂、陳醋、冬瓜、藕等,氣郁型患者可進食疏肝、行氣、解郁的食物,如胡蘿卜、柚子、佛手等,氣虛型患者可進食益氣健脾的食物,如白扁豆、雞肉、大棗、桂圓等,陽虛型患者可進食溫中健脾、溫陽散寒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韭菜等,陰虛型患者可食用滋陰潤燥生津的食物,如百合、豬蹄、鴨肉、蜂蜜等。
(1)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
(2)腹脹、便秘發生率:腹脹的判定[9]:腹部出現膨脹感、壓痛、呼吸運動減弱或消失。便秘的判定[10]:連續3 d未排便或Bristol大便性狀1~3型。
(3)心理狀況: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11]于入院時及出院時進行評價,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心理狀況越差。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組間中位數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術后觀察組腹脹、便秘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腹脹、便秘發生率比較
兩組入院時SDS、SAS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時SDS、SA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理狀況比較 (分)
腹脹和便秘是骨科全麻患者圍術期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2]:①圍術期進食過少,食物中所含的纖維素及水分不足,易引發便秘和腹脹;②手術部位分布著豐富的交感神經,受手術過程中刺激、牽拉、術后水腫等對交感神經的刺激,致使腸蠕動功能紊亂而引發腹脹;③原發疾病及手術所致的疼痛劇烈,使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導致機體內分泌代謝及神經紊亂,進一步加重腹脹;④術后臥床治療時間較長,腸蠕動功能減弱,增加腹脹和便秘的發生率;⑤麻醉藥物及鎮痛藥物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致使排便反射減弱,引起便秘;⑥排便環境的改變,患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出于心理因素,患者下意識的抑制便意,引起便秘的發生。目前,臨床針對便秘患者的處理多以口服瀉藥為主,長時間服用會損害患者的神經和肌肉,并降低直腸的敏感性,進一步減弱排便反射,加重便秘癥狀。
集束化護理是指集合一系列具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和護理措施來處理某種難度較大的疾病,實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以促進臨床結局的改善[13]。集束化中醫護理方案遵循集束化護理的理念,將中醫特色護理融于其中,在提高臨床療效、降低醫療成本及提升護理質量方面具有明顯優勢[14-15]。本研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圍術期護理,觀察組在常規圍術期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中醫護理方案,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和首次排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腹脹、便秘發生率及出院時SDS、SA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中醫理論認為,中草藥具有四氣五味、升降沉浮、作用歸經等特點,而腧穴既能反應各臟腑的病變情況,還是協助診斷和治療臟腑病變的有效刺激點。腹部熱敷和腹部艾灸通過對胃、腸、脾等部位的刺激而發揮治療和調理作用,能有效緩解胃腸負擔,促使其功能恢復。腹部按摩過程中產生的溫熱刺激會滲透到腸胃,產生溫煦和刺激作用,從而達到健脾理氣、增加胃腸蠕動的目的。耳穴壓豆通過神經和經絡的傳導反射作用,可刺激胃腸的蠕動和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排氣和排便功能的恢復。飲食調護將營養物質和藥物藥性成份有效結合,而發揮調解胃腸道功能的作用。上述措施優化組合,在縮短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的同時,有效降低了腹脹和便秘的發生,并使患者心理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集束化中醫護理方案能有效促進骨科全麻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并降低腹脹和便秘發生率,改善心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