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芬
髖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髖關節功能障礙,通過手術將患者受損髖關節置換為人工假體,重建患者關節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髖關節置換術具有一定創傷性,且患者多為老年群體,合并較多基礎疾病,機體機能較差,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較大[1-2]。深靜脈血栓(DVT)是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類型,老年患者由于血管脆性較大,血液黏稠,術后長時間制動,因此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3]。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可降低手術療效,延長術后恢復時間,需加以預防。集束化護理方案是將循證基礎操作以及護理措施進行整合,針對某種難治疾患進行護理,有效優化了醫療護理服務[4-5]。本研究將集束化護理應用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目的是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
選擇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醫院收治的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在60歲以上;均符合髖關節置換手術適應證;患者知曉研究內容且同意參與。排除條件: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精神、交流、意識等方面存在障礙;存在出血性傾向。按照組間基本特征相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61~88歲,平均71.02±0.12歲;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33例,股骨頭壞死8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4例;年齡60~86歲,平均72.10±0.35歲;疾病類型:股骨頸骨折30例,股骨頭壞死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常規對入院患者的自理能力、神志狀態等進行評價;發放術后血栓預防相關手冊,并以口頭宣教的形式指導患者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術后指導患者開展功能訓練:足背伸屈、膝關節屈曲、下床活動;遵醫囑指導患者開展物理、藥物預防,指導出院患者用藥。
1.2.2 觀察組 采用集束化護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2.2.1 建立集束化干預小組 成員包括副主任醫師2名,骨科護士長2名,專科護士4名。副主任醫師擔任診治工作和督促下級醫師開展干預措施;骨科護士長擔任骨科專科護士的技術培訓,并指導骨科專科護士的工作,定期開展案例討論,組織護理查房;骨科專科護士負責落實相關干預措施,并評價實施成效;護理研究生負責資料收集、文獻查找以及數據統計。
1.2.2.2 制定質量控制表 執行小組三級質量控制,嚴格督導護士、醫生落實深靜脈血栓預防工作。制定深靜脈血栓預防質量控制表,由護士欄、醫生欄、預防措施欄、健康教育欄組成。護士欄事項為是否了解血栓風險評估分值、危險因素的預防;醫生欄事項為確定深靜脈血栓動態評分的準確性、是否及時開具深靜脈血栓預防醫囑;預防措施欄事項為是否落實床上足背伸屈運動、膝關節屈曲訓練、早期下床活動、氣壓泵使用、彈力襪穿戴的指導工作,患者在低分子肝素或低劑量肝素治療方面是否依從,是否做好患者抗凝藥并發癥的監測工作;健康教育欄事項為患者是否了解運動的重要性,是否了解儀器操作、抗藥物作用、藥物有關事項等。
1.2.2.3 方案制訂與實施 查閱老年髖關節術后深靜脈血栓影響因素的文獻資料,并對常規深靜脈血栓預防措施進一步優化,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患者病情制訂集束化干預方案,方案細分為以下幾點:
(1)危險因素評估:記錄患者入院、術后24 h內Caprini血栓風險因素評估分值,≤1分即低危,2分即中危,3~4分即高危,≥5分即極高危。將分值超過3分的患者納入預防血栓工作表。高危、極高危患者采取基本預防、藥物預防、物理預防聯合模式,中危、低危患者采取物理預防配合下地活動。
(2)功能鍛煉:內容包括患肢抬高、小腿按摩、深呼吸、膝關節屈曲、下地活動,對功能鍛煉的具體方法、時間以及強度加以規范,應用功能鍛煉量化卡記錄進程。術前開展床旁一對一功能訓練指導,術后結合耐受程度對運動量進行調整。
(3)飲水指導:對心臟、腎臟正常患者制定飲水計劃,8:00—12:00飲水量為100 ml、14:00—18:00飲水量600 ml、18:00—20:00飲水200 ml,可用湯、果汁替換。飲食量依據患者耐受程度進行調整,護士負責督促和記錄。
(4)物理預防:手術當天、術中、術后指導患者使用彈力襪,每天上午采用間歇充氣加壓治療,持續2 h。護士定時檢查物理預防事項的落實情況。
(5)抗凝藥物的預防:及時對患者術后血小板參數、C反應蛋白、D-二聚體進行檢測,結合患者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評分、血液檢測情況,指導患者嚴格遵醫囑使用抗凝藥,避免出血、凝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
(6)健康教育 結合患者及家屬有關深靜脈血栓預防的了解程度進行健康教育,包括手冊方法、多媒體教育、同伴教育等。
(1)并發癥發生情況:在干預后記錄患者發生各類并發癥的例數,包括深靜脈血栓、壓瘡、肺部感染、便秘等。
(2)髖關節功能評價:髖關節功能依據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6]進行評價,評估項目涉及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關節活動度(5分),總分為100分。≥90分表示優良,80~89分表示良好,70~79分表示尚可,<70分表示差。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83,效度為0.923。
(3)觀察患者下地時間、住院時間。
(4)生活質量:評測工具選擇生活質量綜合評 定 量 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7],量表內容分為4個維度(物質生活狀態、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共20個因子,74個條目,采取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計分,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 0.87,重測信度0.92,量表分值與評價目標為正相關關系。
采用SSP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間距)”表示,組間中位數比較進行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后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干預后,觀察組并發癥(深靜脈血栓、壓力性損傷、肺部感染、便秘)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下地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預后指標分析
髖關節受損患者大多為老年群體,受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狀影響,患者心理、生理負擔增加,生活質量明顯降低。髖關節置換術在髖關節受損治療中屬于常用術式,治療效果得到廣泛認可[6]。然而該術式屬于創傷性術式,且患者多為老年群體,機體功能衰退,預后相對較差,術后容易引發手術相關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恢復。因此對于老年髖關節置換患者,臨床上需要落實護理干預措施,保障患者術后恢復[8-9]。隨著人們對護理工作認識的加深以及護理要求的增加,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護理模式也不斷得到調整和完善,集束化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在臨床上受到廣泛認可[10-11]。
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整合了循證理論的護理方案,實際操作過程中遵循理論支持,并結合患者病情適時對護理方案進行調整和完善,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護理期間關注細節,措施的落實更為全面,有效滿足了患者生理、心理方面的護理需求。隨著集束化護理模式的日益成熟,其應用范圍和領域也逐漸拓寬,在多種疾病以及多個科室中均得到廣泛認可。臨床總結得出,集束化護理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①集束化護理可提高治療效果以及護理質量。②集束化護理主要針對某類疾病制定護理計劃,并同步開展和落實護理措施,相比單獨開展更具效率,且更能改善患者預后。③集束化護理依賴于過往臨床經驗和報道,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存在局限性。④集束化護理的關聯元素要求落到實處,以體現護理工作的可靠和有效。⑤集束化護理工作的開展能夠促進醫護人員的協作以及交流。
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中,深靜脈血栓是常見一類,其主要因患者術后長期制動,導致血液在深靜脈內凝結,引起下肢靜脈回流受阻[12]。血栓產生后若控制不及時,血栓容易發生擴散,累及整個肢體深靜脈主干,引發血栓形成后遺癥,影響患者預后[13]。我院針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開展集束化護理,觀察組髖關節功能、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吳慶飛[14]的研究結果相符。分析認為,髖關節置換手術具有創傷性,且高齡患者本身基礎疾病較多,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工作相對復雜,而集束化護理遵循循證理論制訂針對性護理方案,科學評估風險因素,并從多個方面開展全面性干預,提高了患者髖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深靜脈血栓、壓力性損傷、肺部感染、便秘)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下地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譚瑞芬等[15]研究結果相符。集束化護理強調對患者的肢體干預,術后早期指導患者進行適應性鍛煉,有效促進患者預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配合飲食指導、預防性抗凝、機械性預防[16],有效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加快了患者的預后恢復,縮短了患者的下地時間、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對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開展集束化護理,在深靜脈血栓預防方面效果顯著,有效促進了患者預后恢復,提高了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