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曼亞
胸腰椎骨折屬于脊柱外科多發病,多由車禍、高空墜落傷、跌倒等因素所致,其中單節段胸腰椎骨折 (T10~L2)發病率最高,超過胸腰椎骨折的50%[1-2]。臨床根據骨折類型、椎管占位程度、有無脊髓神經損傷等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3-4]。但受手術剝離及牽拉、患者自身因素影響,仍有70%以上胸腰椎骨折患者術后表現為腹脹、焦慮、便秘等癥狀[5-6],僅采取藥物、心理干預難以改善便秘癥狀,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7]。肛門指力刺激技術最先用于脊髓損傷患者腸道功能的重建,效果較為理想[8];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基于祖國醫學中中醫臟腑經絡、陰陽五行學說及洛書九宮圖等理論指導,配合不同推拿手法作用于腹部, 刺激局部經絡穴位,是推動大腸腑氣以治療便秘的特色療法。因此,本研究將上述兩種特色療法應用于術后腹脹便秘防治中,臨床效果滿意。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深圳市人民醫院接受單節段胸腰椎骨折手術患者70例, 納入條件:經X線、臨床檢查確診為單節段胸腰椎骨折,符合手術適應證[9];年齡18~75歲;具有基本認知與聽說讀寫能力;治療依從性較好。排除條件: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10]、嚴重免疫功能障礙或感染病、重要器質性損傷或顱骨損傷等;手術耐受性較差;資料不齊全或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出研究。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21例, 女14例;年齡24~71歲, 平均45.69±3.48歲;胸10節段2例, 胸11節段9例, 胸12節段18例, 腰1節段4例, 腰2節段2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20例, 車禍傷11例, 壓砸傷4例;受傷到手術時間0~5 d。觀察組:男20例, 女15例;年齡22~73歲, 平均45.77±3.21歲;胸10節段1例, 胸11節段10例, 胸12節段17例, 腰1節段5例, 腰2節段2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18例, 車禍傷12例, 壓砸傷5例;受傷到手術時間0~5 d。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本次調查。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講解單節段胸腰椎骨折及術后腹脹原因、注意事項等;舒緩焦慮恐懼情緒,鼓勵患者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習慣;術后48 h內每隔4 h采取數字疼痛評分法 (NRS)進行1次疼痛程度評估[11];指導患者進食高纖維素、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飲食,禁食豆類、蘑菇、甜食、牛奶等產氣食物,少食多餐;手術當天輔助患者擠壓按摩四肢;早飯后1~2 h自臍周向外擴散、由輕及重、再由重至輕進行腹部按摩,持續10 min左右,輔以局部熱敷15 min,必要時輔以開塞露,預防便秘。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肛門指力刺激技術和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
1.2.2.1 肛門指力刺激技術干預
確保環境安靜、私密,備好防水墊巾、便盆、一次性橡膠手套、石蠟油。防水墊巾置于患者臀下、備好便盆,操作者修剪好指甲,立于患者右側,戴手套、口罩,石蠟油充分潤滑右手示指多于2個指節,示指輕插入肛門1.5~2個指節,360°沿腸壁旋轉,邊旋轉邊指腹按壓腸壁,旋轉10~15圈/組, 時間為15~20 s,不超過1 min,休息2 min后進行下一組,每天不超過5組,至患者產生便意或排氣。觀察并記錄排便排氣狀況。注意事項:干預前必須排空腸道內糞便;每日操作時間固定,每天1 d,早餐后30 min內進行;示指按壓腸壁力度適中,避免太輕,起不到刺激作用;太重,導致腸黏膜損傷。操作完畢,床頭搖高,取半坐位,利用引力促進糞便排出。
1.2.2.2 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
由護師以上專業人員,經本院推拿科醫師對操作技巧、手法、經絡等統一培訓,直到操作者熟練掌握并考核合格。協助患者仰臥位,放松四肢,雙手自然平放身體兩側,操作者立于右側。操作方法如下:第一步,“太極”大回環摩腹:操作者兩手五指并攏、交叉貼于九宮5區 (臍部),放松前臂,以腕關節為中心,順時針運太極形式從五區環旋摩揉至全腹,即遵循九宮圖中5-1-3-9-7數字順時針順序推揉,每分鐘60次, 約5 min。 第二步,“太極”小回環揉臍:操作者雙手拇指指腹對置貼于九宮5區,翹起余指,以5區為中心,逆時針向外旋轉揉摩至全腹,即遵循九宮圖中5-2-4-8-6數字順時針順序推揉,每分鐘60次, 約3 min。 第三步,“一”形推腹:操作者五指并攏,指尖朝患者頭側,雙手掌根均平貼于九宮5區,以拇指為著力點,向兩側外推,推至3區、7區時向下各點壓按揉5次后再回推至5區, 每分鐘60次, 約3 min。 第四步,“m”軌跡運腹:操作者五指并攏,雙手掌貼于腹部8區,并緩慢推摩經3區→2區→9區→5區→1區完成1個“m”,設為1次,每分鐘30次, 約3 min。第五步,米字軌跡擦腹:按照“米”字比劃中“左點”“右點”“左撇”“右捺”“橫左”“橫右”“豎上”和“豎下”描述按揉次序,為從“米”字中心開始→“右捺”→“橫右”→“左撇”→“豎上”→“豎下”→“右點”→“橫左”→“左點”→回“米”字中心,或者按照九宮圖中9-1-3-7-4-6-2-8-5數字順序完成一個“米”字推揉按摩,每分鐘30次,約3 min。最后以“太極”運腹法摩腹2圈結束整個流程。操作要點:手掌均不離開腹部皮膚,運行軌跡于皮下進行,根據患者實際調整操作頻率至皮膚深層透熱且不擦傷皮膚。整個療程15~20 min為宜,每天 1次, 3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次日效果評價。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腹脹、便秘的發生率。
采取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或χc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腹脹、便秘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腹脹、便秘發生率比較
單節段胸腰椎骨折除損害脊柱正常結構外,還易損傷神經功能,其發生率約為創傷性骨折患者的3%~5%,約占脊柱創傷的37%~46%[12]。由于術后長期臥床、活動減少,導致氣血津液不足,進而創傷情志失和、肝氣瘀滯、擾心肺腎臟,并傷及膀胱經和督脈,最終瘀血停留腹中、脾胃運化升降失調、腸道阻塞形成便秘,加上排便姿勢、環境改變,過分擔憂預后等,加重腹脹便秘等[13]。
本研究借助腹能直接刺激肛門,手指刺激信號與糞便對直腸壁刺激類似。 “太極八卦九宮圖”基于五行、臟腑理論、后天八卦方位等,將人體胸腹部分為9宮,各宮分別對應脾胃、心小腸、肝膽、腎膀胱等部位,指導手掌或梅花指腹部較大面積連續循環推揉,按摩觸動腹部穴位,進而針對性行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可達到推動大腸、行氣活血、 降逆消阻效果[14-15]。肛門指力刺激技術借助手指刺激信號,促使直腸黏膜感受器接收糞便刺激訓練,使沖動經盆神經、腹下神經傳導至脊髓腰骶觸及排便中樞并上傳至大腦皮質,反射性增加腸道蠕動及分泌,利于平滑肌收縮功能恢復,進而引發便意和排便反射。直腸腸壁末梢神經誘發迷走神經興奮,刺激腸黏膜感受器,加速胃腸蠕動利于排氣排便。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通過對九宮5區 (脾胃區)分別實施八卦運太極、一形推腹、“m”及“米”字軌跡運腹等穴位連續環形按摩手法,順應五行之圓運動規律,配合各穴位經絡做功、摩擦生熱、改善血液循環與應激能力,進而有效補脾胃之氣, 瀉心肺之火,最終滋陰通便、促進藥物吸收,改善胃腸蠕動功能。應用肛門指力刺激技術和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旨在建立并加強規律性潤腸通便療法,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腹脹、便秘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陳云燕[16]研究結果也支持該結論。
綜上所述,將肛門指力刺激技術配合九宮腹部經絡推拿法應用于行單節段胸腰椎骨折手術的患者可有效降低腹脹、便秘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