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艷 陳玉 李月
分娩是女性正常生理過程,分娩后的育兒能力直接影響其心理狀態以及生活質量[1]。國內育兒行為調查顯示[2-3],母親在喂養、安全育兒以及情感交流中存在諸多問題,而母親是孩子的主要撫養者以及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顧者,因此產婦的育兒能力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常規產后干預中,主要以醫護人員口頭宣教形式向產婦及家屬講解新生兒照護方式以及產后恢復方式,由于產婦或家屬記憶力有限,不能完全牢記或熟練掌握相關知識,使產婦在出院后仍面臨許多育兒問題。近幾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微媒體日趨活躍,為產后健康指導提供新途徑[4]。本研究探討基于微信平臺的院外管理對產后患者母親心理狀態以及育兒能力的影響。
選取2019年1—12月在醫院分娩的8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按照年齡、胎齡、分娩方式、學歷水平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納入條件:初產婦:患者均知情且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條件:產婦存在認知功能、溝通障礙、產后抑郁;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合并癥;臨床資料不全者。對照組年齡19~37歲,平均32.87±3.24歲;胎齡35~42周;平均38.59±2.01周;剖宮產19例,陰道分娩21例;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10例,大專15例,本科及以上4例。觀察組年齡20~38歲,平均33.78±3.14歲;胎齡35~41周;平均37.56±1.98;剖宮產17例,陰道分娩23例;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8例,大專17例,本科及以上6例。兩組產婦上述因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育兒指導模式,包括院內健康宣教、出院后上門指導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基于微信平臺的院外管理,具體如下。
(1)成立平臺管理運營團隊:由1名護士長、1名婦產科醫生、3名責任護士以及1名心理醫生組成。護士長負責計劃的實施,責任護士負責系統維護以及在線解答產婦育兒知識,婦產科醫生負責解答患者產后康復問題,心理醫生負責對產婦實施心理干預[5]。
(2)平臺構建:產婦入院后,指導產婦或家屬關注微信公眾號,公眾號名稱為“產后母嬰管理”,其信息來源主要為優秀孕產公眾號內的圖文信息以及具有權威性的孕產育兒書籍影響等。其中推送內容包括產后康復、育兒知識兩部分[6-8],具體內容見表1。
(3)推送方式:根據新生兒周齡向產婦推送2條適用于該新生兒以及產婦的信息。1~2周齡新生兒以及產婦主要向其推送新生兒臍周護理、母乳喂養指導、日常照護、新生兒睡眠姿勢以及安全宣教等信息[9]。3~4周齡新生兒以及產婦主要向其推送嬰兒洗澡與撫觸指導、產后恢復正確觀念、產后康復鍛煉、產后體檢宣教等信息,并對于干預周期結束的產婦停止推送消息[10]。

表1 微信平臺公眾號推送內容
(4)產后抑郁自評:產婦通過平臺推送的“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測試心理狀態,量表包括心境、樂趣、自責、哭泣、自殘、焦慮、恐懼、失眠、應付能力10個條目,每項1~4分,總分10~40分,總分>11分者,表示產婦存在產后抑郁,指導產婦及時就醫。
(5)醫護在線解答:醫護專人在線對產婦的留言進行答復,產科資深護士負責回答常見護理問題,涉及醫療問題需要專業的婦產科醫生解答,并給予產婦聯系方式。此外,需對咨詢率最高的問題作出總結,并將其設置為常見的母嬰護理問題定期向產婦推送[11]。
(1)心理狀態: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產婦心理狀態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括焦慮、抑郁、敵對、恐怖、偏執、軀體化、強迫狀態、人際關系敏感以及精神病性9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從不—總是分別評分為1~5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好[12]。
(2)育兒能力:采用育兒認知量表對產婦的育兒能力進行評價,該量表由產婦進行填寫。量表共包括日常照護、疾病預防、康復效果、社會服務4項,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從不—總是分別評分為1~5分,總分20分,分數越高提示產婦育兒能力越高[13]。
采用SPSS2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心理狀態評分優于對照組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心理狀態比較 (分)
干預后,觀察組育兒能力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后育兒能力比較(分)
國內外研究顯示[14],婦女在產褥期主要存在的健康問題為育兒知識缺乏、飲食不佳、心理障礙等。而母親的異常健康狀態除了對自身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外,還可對新生兒的情感、認知以及社會行為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對丈夫父親角色轉變與適應以及整個家庭關系重建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為此,提高產婦孕期健康知識水平以及育兒能力對保持與當前角色平衡、保證母嬰健康具有積極的意義。傳統護理雖然能夠為出院后的產婦提供一定的指導,但是仍存在弊端,如:護患之間交流較少、產婦記憶力有限不能完全掌握育兒知識等,導致其護理效果不佳。
基于微信平臺的院外管理是一種新型媒介傳播形式,能夠緊密醫護患之間的聯系。國外微媒體在醫療健康教育方面應用比較廣泛,如:慢性病宣教、疫苗接種、性健康教育以及疾病知識的普及等。專業的醫護人員通過微媒體宣傳健康教育信息,使同仁或患者受益,在促進健康上存在很大的潛力。目前,國內關于微信健康教育較少,主要集中于慢性病患者的干預中,利用微信公眾號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減少門診溝通時間。通過微信平臺院外管理,幫助護士與患者建立溝通平臺,醫護人員及時了解患者在康復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并通過平臺督促其定時服用藥物以及合理飲食,調動患者的主動性以及遵醫行為。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焦慮、抑郁、敵對、恐怖、偏執、軀體化、強迫狀態、人際關系敏感以及精神病性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日常照護、疾病預防、康復效果、社會服務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說明,基于微信平臺的院外管理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通過小視頻演示、語音溝通等形式給予產婦教育計劃以及康復指導,優化育兒知識結構,幫助產婦掌握護理技巧,完成母親角色的適應以及積極的育兒態度,促使其改善不良心理狀態,提高育兒能力。
綜上所述,對產后患者實施基于微信平臺的院外管理有助于改善產婦心理狀態,提高育兒能力,對促進產后康復,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