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舞玲 盧淑晶
惡性淋巴瘤(ML)是一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的總稱,臨床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全身組織器官均可受累,分為霍金奇淋巴瘤(HL)和非霍金奇淋巴瘤(NHL)兩類[1-2]。目前,ML的治療方法包含化療、放療、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其中化療是ML的重要治療方法,臨床多采用聯合化療方案,結合靶向藥物及生物制劑,可明顯提高ML患者的生存率[3-4]。但腫瘤本身及診治過程對患者而言均是強烈刺激源,患者身心壓力巨大,嚴重影響治療依從性、治療效果[5]。心理彈性是積極心理學的概念,指個體面對困難、創傷及逆境等應激事件時的適應與應對過程,可以反映個體應對壓力的心理及行為狀態,與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相關性[6]。羅森塔爾效應又稱期待效應,通過贊美、信任與期待等心理暗示,幫助患者獲得積極向上的動力;通過改變自身行為,從而改善患者預后[7]。冷蓉蓉等[8]將羅森塔爾效應護理應用于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中發現,其可明顯降低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助于提升臨床療效、患者護理滿意度。基于此,本研究將其應用于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惡性淋巴瘤化療患者中,探究其對患者心理彈性、不良反應的改善效果。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7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90例惡性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經影像學及病理檢查確診為惡性淋巴瘤;擬行化學治療,預計生存期>6個月;具備正常交流溝通能力;排除條件:伴有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其他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伴有嚴重心、肝及腎等器官疾??;中途停止治療。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干預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23~65歲,平均54.98±6.34歲;病理類型:霍金奇淋巴瘤9例,非霍金奇淋巴瘤36例;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10例,Ⅲ期17例,Ⅳ期12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22~65歲,平均55.27±7.61歲;病理類型:霍金奇淋巴瘤8例,非霍金奇淋巴瘤37例;TNM分期:Ⅰ期5例,Ⅱ期9例,Ⅲ期18例,Ⅳ期13例。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接受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并發癥護理、飲食指導、出院指導等常規護理;病房內懸掛或張貼鼓勵性標語及圖片,營造積極向上的病房氛圍,了解患者及家屬的情緒狀態與實際需求,盡量予以滿足。
1.2.2 干預組 在此基礎上實施羅森塔爾效應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組建多學科護理干預小組:成員包含血液科主任醫師、心理咨詢師、護士長及??谱o士,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邀請相關專家對小組成員進行羅森塔爾效應概念、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等系統培訓,確保所有成員熟練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與操作技巧;召開小組會,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結合臨床實際,按照化療前后確定護理干預方案、內容及責任分工。
(2)化療前: ①患者入院后,對其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性格/喜好、病情、癥狀等進行綜合評估,建立個體化健康檔案;采取責任制管理制度,每名責任護士負責3~4個床位,對于病情較重、護理難度或風險較大的患者配置高年資責任護士,動態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病情變化。② 講解惡性淋巴瘤發病機制、癥狀、診斷、治療、預后、羅森塔爾效應理論等相關知識,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強調保持良好心態的重要性。③結合患者文化程度、性格/喜好、理解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視頻、PPT等方式,講解心理因素與疾病轉歸的關系,指導患者學會正確表達自身情緒,如:采用病情日記、轉移注意力、自我放松、閱讀勵志文章等方法,調整自身心態,表達自身情緒。
(3)化療后:①將10~15例患者分為一組,定期開展專題講座與小組交流活動,講解身心健康相關知識,引導患者講述自身患病經歷、治療經歷、心路歷程等情況,鼓勵患者自我正性評價,或者干預小組及其他患者予以正性評價。盡量邀請患者家屬共同參與,若無法現場參與,采取錄制語音或短視頻、寫信的形式,引導患者回顧過往經歷中富有積極意義的事件或情景,指導患者有意識地擴大其中蘊含的積極意義,還可邀請表現較為積極的患者分享自身情緒應對技巧與心得,引導其他患者進行開放式討論。②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化療不良反應,告知患者及家屬化療藥物作用機制、常見不良反應觀察與應對方法;定期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采用六步標準溝通流程(CICARE)[9]主動拉近與患者的距離,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情緒宣泄氛圍,通過“您覺得當前存在什么問題;您有信心堅持治療嗎、為什么;有哪些人給予了您什么樣的支持與幫助”等問題引導患者反思,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不打斷患者的表述,充分理解患者的感受,適時通過心理暗示、肢體語言等給予情感支持;指導患者通過手工制作、學習唱歌等方法獲得成功體驗,鼓勵患者主動向他人分享成功過程與體驗,引導患者以這些成功體驗對未來生活進行想象與自我肯定,如“我能做到某一目標、我能做得更好、我會成為家人/朋友的驕傲”等。③建立溝通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臺。邀請患者及其家屬及相關醫護人員加入,定期在群內推送惡性淋巴瘤疾病、化療、不良反應、生活習慣、心理疏導等相關知識,設立24 h咨詢熱線,隨時予以專業指導。
(1)心理彈性水平: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9]評估,量表包含心理堅韌性、心理力量性及心理樂觀性3個維度、25個條目,采用0~4分評分法,分別代表從來不(0分)至一直如此(4分),量表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彈性水平越好。
(2)骨髓抑制、口腔潰瘍、胃腸道不適、肝腎功能受損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行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羅森塔爾效應護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心理彈性各維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彈性評分比較
實施羅森塔爾效應護理干預后,干預組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近年來,受人口老齡化加快、生活習慣改變、環境污染加劇等因素影響,惡性淋巴瘤發病率逐年增加[10]。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早期霍金奇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但仍有一定復發率與致死率[11]。惡性淋巴瘤患者的焦慮與抑郁情緒發生率較高,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加之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進一步加重患者的負性情緒,不利于患者預后的改善。
相關研究指出[12],接受更舒適、優質的人性化服務是患者及家屬迫切需要的,臨床越來越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F階段,對于癌癥患者心理彈性的研究取得一定進展,如正念療法、認知行為療法、關注和解釋療法等,均獲得理想應用效果,可明顯提升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有助于緩解負性情緒,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從而對改善患者預后起到積極促進作用[13]。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的一種期望效應理論,贊美、信任及期待等心理暗示,使患者變得自尊、自信,獲得積極向上的動力[14]。本研究以羅森塔爾效應理論為指導,實施綜合評估、責任制管理、營養積極病房環境、訪談等干預措施,動態評估護理風險,深入了解、分析患者及其家屬的實際需求,根據結果給予針對性宣教與指導,提升患者對疾病與化療的認知,使患者形成正確認知,充分意識到自身情緒與疾病轉歸的關系,改善情緒管理行為。化療開始后,專題講座與小組交流活動加深了患者對身心健康知識的掌握,幫助患者獲得歸屬感與情感支持,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情緒宣泄氛圍,引導患者觀察、記錄及觀察自身情緒狀態,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進行自我調節,以良好心態面對疾病與化療,從而預防或緩解化療相關不良反應。結果顯示,實施羅森塔爾效應護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心理彈性各維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患者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總之,將羅森塔爾效應護理干預應用于惡性淋巴瘤化療患者,可明顯提升患者的心理彈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