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明
【摘要】初中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和習慣的養成都具有重要意義。而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且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特點,其中語文閱讀又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高質量有效的語文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判斷能力,豐富學生知識儲備。在語文教育中,閱讀教學為重點組成部分,考慮到閱讀的有效性有賴于學生主動意識的學習,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基于此,文章主要就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困境以及相應的對策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困境? 對策?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4-0190-03
引言
語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而閱讀則是其中的關鍵方式,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在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下,新課標就初中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注重閱讀教育,依據實際探尋良好的教學方式,以便于突破當前閱讀教學困境。
1.開展語文閱讀的必要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閱讀不僅僅是讓教師講解閱讀技巧,一定要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掌握閱讀技能,進而達到提升閱讀水平的目的,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十分重要。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素材和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有效改善學生的思維方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給學生介紹一些課外閱讀教材,這樣讓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拓展知識面,此外還可以掌握一些課本沒有的知識。同時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積累的知識會逐漸增多,進而其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也會有所提升,綜合素養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由此可見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加大語文閱讀教學的力度十分有必要。
2.初中語文教育中的閱讀教育面臨的困境
2.1閱讀素材不足
初中課本中,大多數的小說式的文章均為節選內容,其篇幅較小,內容單一,限制了學生的有效閱讀。此外,閱讀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其強調的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仍是采取以教師講課為主的授課方式,學生的閱讀學習大多數需要依靠自己的課下主動學習。現階段的語文課程中,閱讀素材的不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有效閱讀,而且學生自身知識儲備有限,在面對較為困難的篇目時難以順利閱讀,進而限制了學生的閱讀學習。
2.2課堂提問有效性偏低
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依賴于“問”,無“問”的課堂教學難以實現有效性。學者陶行知曾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 問……”。由此可見提問的重要性。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同樣如此,有效的提問,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其閱讀興趣,強化課堂教學質量。但就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某些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提問有效性偏低的問題十分突出。這主要體現在:問題過于籠統、不夠具體;問題與相應的教學目標相差較遠;問題科學性有待提升。實踐來看,閱讀教學提問有效性偏低不僅降低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同時也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增強。
2.3對于閱讀教學理解不夠全面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分析文章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我們以古詩詞為例,學習古詩詞時教師通常不管其中的內容,先引導學生閱讀之后就要求其掌握古詩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寫作意圖。在分析完之后教師就開始讓學生進行背誦,進而宣告對這首詩的理解到此結束。這樣的方式雖然對于應試考試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無法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因為學生去學校學習也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語文水平,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會導致學生積極性變差、語文學習成績不高。
2.4閱讀教學和生活實際
脫離閱讀教學和生活實際是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現象,因為受到一些客觀條件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選擇一些課本常見的素材來讓學生展開閱讀,很多情況下沒有結合生活實際選擇素材。比如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熱點新聞。一些教師因為自身的閱歷不夠豐富,導致素材的選擇范圍比較狹窄,將學生固定在教室里結合一些固定的素材進行學習。這樣導致學生對生活缺乏理解,無法積累更多的知識,也無法掌握更多的閱讀技能。
2.5側重于應試化教育
閱讀教學為學習其他語文課程的基礎,只有有效提升其閱讀能力,豐富其知識儲備,才能夠切實性地增強其寫作能力,強化其語文素養。現實情況來看,教師更加注重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在升學的壓力下,教師過分的強調升學率,而忽略了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激發。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重點放于傳授學生解答閱讀題目的技巧,為取得較好的成績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以詞語、段落以及課文整體結構的講解為主,未能夠分析學生的實際需求。
2.6教學的程序化問題
中學階段,學生的壓力日漸凸顯,在時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下,學生在課外閱讀量十分匱乏,再加之課前訓練減少,因而閱讀質量相對而言較為薄弱。由此便引發了教師備課與學生準備不符合的情況,從而降低了教學成效。此外,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只知道自己講解,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目標不相符,所以說教學的程序化問題也是當前初中閱讀教學需要突破的困境之一。
3.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對策分析
3.1教材要注重豐富性
新課改的出臺,要求初中語文教材中小說類型的課文不可過多,直接限制學生的閱讀數量。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想切實性的提高學生閱讀水平,需要將閱讀教育落實到每一次的語文教學活動之中,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能夠從實際出發創新教學模式;而對于學生家長而言,其應該把控好學生的娛樂時間與學習時間,玩樂要適度,能夠與學生共同閱讀課外讀本,可選擇一些生動有趣且有益于學生健康發展的題材,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初中語文題材類型豐富,內容廣泛。其中文言文難度較大,對于中學生而言較為晦澀難懂,針對此類型的課文學生興趣不強。基于此,教師需要進行恰當的引導,可以將晦澀難懂的內容轉變為形象有趣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2突出提問的有效性
提問有效性,簡單而言指的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中的“發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就“問題”產生緊張的狀態,促使其帶有“困惑”的去探究,去思考,激發其求知欲。除此之外,有效的課堂提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也能夠通過學生的回答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有趣的提問方式與問題可大幅度提升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等等。
基于此,教師應當以怎樣的方式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需要從如下幾點入手:其一,問題要注重趣味性。問題只有具備一定的趣味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問題的提出要貼合課文主要內容,可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帶有趣味的參與到問題的探究過程之中,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突出問題的啟發性。孔子曾言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由此可見,啟發性對于學生發展是尤為重要的,孔子認為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是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的,而教學的關鍵點則在于如何有效的進行啟發,從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所以,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的閱讀教學時,能夠突出問題的啟發特性。如此,才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強化其思維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其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全面分析閱讀素材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于素材的理解不夠透徹,會導致教學過程中僅僅局限于寫作中心思想和意圖。其實分析一篇文章,需要涉及到很多的內容。首先要分析文章的題目,比如楊絳先生的《老王》,在這個題目當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文章是在講一個人,而寫人通常是為了表述一種精神,因此在老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其他人所缺乏的精神。其次是分析作者本身,我們可以先了解楊絳先生的寫作風格,及其都寫過哪一些經典文章;第三,分析正文內容,就是來了解作者的思想及情感。很多老師對于課文中的注釋有所忽視,其實注釋里很多生詞的解析都是一些名句的出處,而且最重要的是注釋里通常寫明了寫作背景。只有在對這些內容經過仔細分析之后才能夠掌握整個文章的真實意義,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幫助學生全面掌握一篇閱讀素材。
3.4結合生活實際,積累閱讀常識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內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課本素材,而課外,教師一定要結合生活實際一些熱點新聞、時事政治,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常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一些自由閱讀的時間,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的理解思維和解題能力,課后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特點為學生選擇一些素材,讓學生更多的了解到社會當前的現狀及發展,逐漸積累一些常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閱讀水平。
3.5構建良好的閱讀教學環境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起到恰當的引導作用,依據實際情況,立足于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其構建良好的閱讀教學環境,以便于有效地提升其審美情趣,鼓勵其大膽創新、有效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帶領學生共同閱讀,與其共同探究閱讀的技巧以及關鍵所在,在傳授相應的文章閱讀要點的同時,要注重其自主學習意識的啟發,強化其求知欲,鼓勵其提問,大膽質疑,能夠就自身不同的見解表達出來,以此來突破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點,進而增強自身的語文素養。
3.6閱讀教學要講究技巧
語文閱讀的科學合理能夠大幅度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夠為其知識的儲備提供所必要的支持,閱讀的技巧性能夠提升學生背誦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教學手段也是尤為重要的。科學恰當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實現課堂的高效性,也能夠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而脫離實際的教學手段不僅無法提高課堂的質量,也有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為切實性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促使其個性化發展,立足于學生心理特點,為其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教學要突出針對性。比如,某些學生樂于表現,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入手點。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對其加以引導激勵,強化其主人公意識,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閱讀教育就語文教學而言尤為重要,學生所體現出來的閱讀能力直接關乎著其寫作能力,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寫作能力,有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以及審美情緒。因而,教師需要順應新課改的需求,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困境,并積極有效地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突破當前困境,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施天鴻.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漢字文化,2018(21):75-76.
[2]李愛.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74.
[3]化德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2):60.
[4]左明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 南北橋, 2017(00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