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安順 楊曉藝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完善及后續的學習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循序漸進,全面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選好相應的切入點,指引學生積極思考有效探究,同時依托合作互動、自主學習等多方面,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獲得完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邏輯思維?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4-0196-03
數學被稱作是思維的體操。由此可見,數學學習對于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從小學階段開始,教師就要逐步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多個方面的學習嘗試,讓學生學會有理有據地理解數學。同時,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使學生的邏輯思維獲得完善發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培養的必要性分析
1.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數學學習涉及的知識內容比較多,而且前后知識的關聯性非常強,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如果不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就容易讓學生單純被牽著鼻子走,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缺乏目標性,對各個章節知識的掌握也比較雜亂,無法實現有序學習。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從全面學習的角度引領學生有效綜合,積極分析,充分發揮小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價值,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循序增加。
2.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推動學生多方面能力穩步提升
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大量知識,同時學生自身的整合能力、對比分析意識也要循序提升。教師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使學生從感性認知向理性思考有機過渡,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全面分析,使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獲得有效發展。
3.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推動學生探究創新意識不斷發展
隨著核心素養理念的深入推進,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只要讓學生完成知識性學習,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積極參與一些實踐探究活動,使學生學習和掌握數學的研究價值,并在不斷的探究中推動學生的邏輯思維進一步完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和引導,可以使學生的探究意識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具體的問題,使學生更好地發現數學之美,推動學生不斷學習、積極創新,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當前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分析
1.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意識不強
當前,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還不能夠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方面的引導。大多數教師覺得小學階段孩子的年齡還比較小,不能接受一些系統的知識,對數學邏輯思想方法的滲透意識也不強,這就影響了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于一些前沿性知識綜合實踐應用問題的引入比較少,這就導致很多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進取、積極思考的邏輯思維養成意識。
2.學生的邏輯推理應用意識不強
邏輯推理能力是伴隨數學學習而不斷成長的一項綜合能力。在小學階段學生自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推理經驗,對于一些問題學生也能夠進行初步的邏輯分析。但是由于小學階段學生本身學習進取意識比較低,學習態度相對比較散漫,對于一些需要用到邏輯思維的知識,學生不能夠主動去跳出既定的思維局限,這就限制了他們邏輯推理應用能力的發展。學生自己雖然已經可以嘗試邏輯推理,但是他們更傾向于從教師那里獲得標準答案。而且由于學生的學習經驗不足,他們很難得出一個完整的結論,也不能理性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進一步阻礙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
3.學生對教師的學習依賴心理過強
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大量知識都需要用到一些固定的法則、定律、定理等,在這些內容講解的過程中,學生對教師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尤其是一些定理的適用條件,如果教師不能細致講解,學生自己難以獨立理解,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有較強的依賴心理。自身對學習過程缺乏創造性,對于一些合情合理的推斷,學生也不敢輕易去嘗試。當碰到一些需要依靠邏輯思維進行解決的問題時,學生往往不敢去猜想,而教師向學生拋出答案時,學生又會恍然大悟,當他們獨立解答時,又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心理。學生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教師有較強的依賴。學生自身對學習缺乏自信,邏輯思維發展需要進一步去完善。
三、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構成的元素分析
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同時還需要學生進行反復的嘗試和練習。邏輯思維能力的構成要素需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學觀察能力
數學觀察能力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觀察不是單純用眼睛去看,而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嘗試進行數學的知覺判斷,如物體的長度,角的大小,平行、垂直等關系,都需要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初步的推測,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找到問題的切入點。觀察是貫穿邏輯思維發展過程的一項基礎能力,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觀察,或觀察的過程中捕捉不到合理的結論,這樣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難以獲得有效的提升。同樣,脫離了觀察,憑空進行一些猜想、判斷、預測等,也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
2.歸納類比推理能力
歸納類比推理能力是數學邏輯思維養成的一個核心。在有效觀察的基礎上,學生需要對已有的經驗進行有效的分析,并嘗試進行不完全的歸納、類比和推理,這比單純依靠直觀思維所得出的結論更加有效。而且,推理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發現一類事物的特征,對于其中的一些相似性因素進行有效的辯證和分析。在類比推理的基礎之上,學生能夠更好地發現數學對象之間的相似屬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完善數學解題過程。推理和類比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用到多種思想方法,這也是促進學生學習遷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數學猜想能力
數學猜想能力是學生邏輯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個重要外在表現。猜想不單是得出結論的過程,猜想同時也是學生創造創新的一個重要基礎。依托對外界的合理推理,讓學生猜想出相應的結論,接著再去進行論斷和分析,這樣就構成了學生邏輯思維發展的一個完整過程。關于猜想,學生需要結合具體的問題展開相應的嘗試和探索。
四、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多角度觀察
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于課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循序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引導,而情景創設就是基礎的一環。依托有效的情景方式,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課堂。通過情景創設,還能夠讓學生從舊知識入手,完善對新知識的探究和思考,這是推進學生學習遷移的一個重要基礎。合理的情景學習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讓學生從單純機械的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思考有效邁進。
教學情景創設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關注問題設計的合理性。合情合理的情境能夠更好地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之中,而且學生的觀察也能夠與已有的生活經驗緊密貼合,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完成對問題本身的觀察,還能夠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斷,這樣能夠更好地降低學生問題解決的難度。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要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與需要學習的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可以使學生有濃厚的探究興趣,對于新知識的接受也能更加容易。例如在“商不變的規律”這部分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以分桃子為例來創建情景,學生就非常容易接受。類似的還可以是分糖果、分蛋糕等具體化的生活場景。以每個人分得的數量不變為基點,引入不同的學生數量,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桃子的數量會越來越多,人數也會越來越多,而其中不變的因素就更能夠調動學生的觀察分析意識,學生的邏輯思維也能夠循序獲得發展。與此類似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親自來拼一拼、剪一剪,構成不同的三角形,接著讓學生看一看三角形的內角和有什么變化。一些任意的三角形,讓學生進行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使學生對內角和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2.依托問題引導,引發學生的邏輯思考
通過有效的情景創設,引導學生進入問題環境之后,教師還要讓學生從觀察判斷向邏輯分析有效邁進,幫助學生從表面散亂的關系中進行有效的捋順和分析,使學生學習的過程能夠更有深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擺脫對學生的引導心理,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去選擇問題解決的有效方法,同時在不斷的思考中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夠發展得更加完善。依托有效的合作和交流,讓學生進行觀點的碰撞,理性的分析,幫助學生積累邏輯推理的學習經驗。教師可以從旁進行有效的點撥,但是不要主導學生邏輯思考的過程,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可以更加完善。
在學生進行邏輯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問題引領,幫助學生進行歸納、類比、分析、驗證等環節。通過有效的問題引導,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可以幫助學生跳出固定思維的障礙,從直覺猜想向理性邏輯有效邁進。如2、5、3的倍數特征,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拋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去算一算、寫一寫、比一比,使學生更好地發現數學的一些規律和特征。數形結合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一環,學生邏輯思維養成的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滲透必要的數形結合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效思辨。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問題分析,還要為學生創建相應的實踐場景,讓學生動手來擺一擺,拼一拼、試一試,完成一些理性驗證的過程,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操作意識,讓學生自主經歷觀察、歸納、猜想、驗證等多個過程,使學生建立嚴謹的邏輯思維。
3.拓展綜合實踐,引導學生學習運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要著眼于知識學習的環節,更要推進教學做合一,讓學生積極開展一些綜合實踐性學習,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推動學生綜合創新都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實踐環節的展開,可以推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綜合性學習,還能夠依托生活實踐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思考與判斷,如數學上典型的鋪地磚選材問題、植樹問題、時間安排問題等,都是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表現。在學習的過程中,既需要學生內化知識,同時又需要結合生活經驗來讓學生進行科學的計算、有效的安排,綜合的分析。學生不僅要考慮數學運算的合理性,還要結合實踐問題考慮方案選擇的可行性,問題執行過程中的適應性等多個方面。綜合性問題的展開,可以很好地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更加完善。
總之,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靈活安排,同時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相應的課題研究,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邏輯思維培養的由淺入深,將數學學習的過程植根于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林福生.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J].數學大世界(小學三四年級版), 2019(5):33,35.
[2]程時秋,葉順中.以邏輯對邏輯——談小學數學中學生邏輯思維培養策略[J].小學時代(奧妙), 2018(10):92.
[3]黃東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 課程教育研究, 20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