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化教學就是將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充分地與學生自身的生活進行有效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課堂內容的知識,同時增加了他們在生活中對于事物的正確看待。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的缺點,改變他們對于生活和大自然的傳統看法。
【關鍵詞】生活角度? 初中語文? 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3-0119-03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初中語文教育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從生活角度去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可以在緊密相連的結合過程中激發學生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但是由于許多教師自身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他們并不能充分地認識到新的教育體制具備的許多優點。固步自封的選擇,造成了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的諸多不足之處。
(一)教學方式過于模式化
有些教師不能對新的教育體制進行清楚的認識,從教學理念上無法更加準確地掌握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所以,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依舊采取落后的教學方式,將課堂僅僅作為進行知識傳輸的場所,與學生自身實際并沒有太多的關聯,學生也無法從生活的角度認識到語文知識對于自身的重要意義。這同時也影響了學生以何種的方式去進行知識的聽取。所以,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極大地影響了學生聽課的效率,他們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壓抑的想法,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大大降低,從而造成了整體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提高。
(二)未及時處理學生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勢必會產生一些問題,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多采取的依舊是知識的灌輸,師生雙方進行有效的互動并沒有太多,再加之許多先進教學工具的不斷應用,學生所產生的問題也隨著知識的形象化越來越多。但由于自身對于整體掌握并沒有奠定良好的基礎,不透徹的理解程度也使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并不能清楚地拿捏。新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但是依舊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積極與自身的生活找到相應的關聯性。知識點的掌握不能與生活進行實際的結合,便無法從深處真正的理解和積累到有效的語文知識,從而也無法真正發現語文知識的魅力。
(三)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本身涉及的范圍是非常全面的,內容的過多也造成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理解壓力,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情緒。如果教師不能針對此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方法轉化,無法讓學生在積極運用中去理解語文知識生活化的學習欠缺,也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抵觸。從而不斷地影響自己的語文學習興趣,間接的影響到了課堂的聽講效率。
二、生活化教學的優勢
生活化教學屬于新課程改革的一種重要方法,它可以直接改變死板的學習方式,也可以間接地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方法,但由于許多初中學校依舊讓學生針對于文科性科目采取死記硬背,對于數理化這種理科性的科目采取題海戰術,僵化的教學方法影響了學生自身全面素質的提高。而生活化教學不僅改善了以往教學方法的弊端,也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更加自然地體會到生活與課本教材內容的積極聯系性。他們在提高自身積極性的過程中,在實踐中懂得了真正適合自身語文知識的學習方法,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進行語文知識的收獲。也讓他們積極隨著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方向不斷進行自身的素質提高,進行自身能力的發展。
三、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挖掘知識、生活的契合點
初中的語文學習對比高中過多的知識點來說學習壓力是非常小的。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要積極進行與學生自身生活不斷結合的教學設計,運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運用生活中實際的眼光去體會到書中知識的魅力,進而引發更多真實的自身現實強化。初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將書本知識在研究之后與學生的生活進行融合。在將知識生活化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知識的活學活用。比如說在學習相應課文的過程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積極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再積極創建和想象相應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有效的結合,不斷地使自身的情感得到正確的抒發,讓他們帶上自身的情感進行相關語文知識的理解,使他們對于語文知識的把握更加透徹。同時在進行課文講述之前,可以積極舉辦一些相關課文的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有效的活動感受到自身與課文之間的聯系性。讓他們聯系自身的實際生活有哪些實踐方式與課文積極相關,從而再進行積極的表達和互動,更好地提高生活化教學與課文的聯系性。從而讓學生在專心聽講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也讓他們對于生活的認識更加正確,不斷培養自身的正確價值觀。
(二)積極利用課內活動
初中語文課本不同于小學過于簡單的知識表現,比如說比較難理解的一些散文和古詩詞,它們距離學生自身的現實生活是比較有距離的,學生無法通過自己的經驗去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這時初中語文教師便可以積極通過相應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比如說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角色扮演,讓他們針對文章中不同的角色進行充分地拿捏,更好地在拓展課堂氛圍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不同人物自身的性格。然后學生能夠充分與自身的現實生活相結合進行思考,在生活中我們要以什么樣的性格去進行事物的選擇以及正確的看待。
(三)引導進行課外活動
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課外活動引起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去認識到語文知識與生活的相互作用。既提高了學生自身的理解質量,也更好地提升了自身的教學質量。以生活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的重要作用。讓他們通過課外活動與語文學習的充分結合,更好地做到自身與學習生活的共同發展。因為語文學習不僅是知識的一種學習,更讓學生在情感上得到一定的熏陶。讓他們的視野在開闊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身體感受到真實的情境,間接影響到自身的語文學習。比如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積極帶領學生去敬老院進行課外的志愿服務,讓學生在與老人們的交流過程中領悟到先輩們生活、奮斗的艱苦,從而想象到父母工作的艱辛。在這樣的課外活動中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使自身的生活經驗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間接地影響到語文知識的理解和學習。
(四)引導學生探索課文內在情感素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課文是情感教育的有效載體,為教師開展情感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中探索情感素材,與學生的情感相互交融,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情感起伏,確保情感教育能夠切實并有針對性地實施,滿足學生深層次的情感需求。比如,在講解《濟南的冬天》一文時,就可以采取挖掘文中情感素材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描寫風景的詞匯、句子,從中體會作者老舍先生喜愛濟南的感情。其次,留出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討論文中最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借助這些詞匯語句進行互動的過程,就是實現情感延伸的過程,同時也可培養學生情感思維、聯想能力和表達能力。再次,根據討論過程中許多學生表現出對家鄉極富情感的現象,安排課堂練筆,由學生使用文中類似語句、修辭手法描寫自己的家鄉景色,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通過隨堂練筆的方法,讓學生將從課文中挖掘出來的情感素材運用于實踐,與自己的家鄉聯系起來,轉化形成自己的情感作品。如此,可以落實情感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品格,有效突出了情感教育的實踐價值。
(五)引導學生使用多媒體設備理解文意
多媒體設備,既是教學技術的飛躍,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的跨越。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可以在課堂上從多個方向增強情感體驗,并在課堂上播放與所學文章有關的影視作品,引起學生的共鳴。或者,在上課前播放相關輕音樂,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比如,在講解《背影》一課時,為了建立起學生感悟作者感情的渠道,可以在課前點出朱自清頭像疊印到列車上的幻燈片,同時播放劉和剛的歌曲《父親》,作為學習導入的背景音樂。該歌曲曲調深切、歌詞誠摯、感情濃厚,使學生都逐步陷入了對自己父親的感想當中。隨后,在朗讀課文環節,以父親爬上月臺的背影圖片為背景,分別使用“開篇引出背影”“描寫買桔背影”“道別尋找背影”“讀信感悟背影”等標題,并使用火車鳴笛、商販叫賣、鋼琴曲《至高無上的愛》等作為背景音樂,由一組同學朗讀一段。每次朗讀后,教師都指導學生思考揣摩父親的心情: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會做什么?多數學生都回答關心孩子無微不至,有的學生甚至已經流下了眼淚。朗讀結束后,展示幻燈片《游子吟》古詩,拓展學生的感情,天底下父母之愛甚大,但都凝聚在“臨行密密縫”這樣的小細節上了。因此,作為兒女,要善于在生活中觀察、體會父母的愛。
(六)引導學生強化交流溝通
教學,不能只是教師滿堂灌,而學生被動聽,一定要建立起雙方的相互交流。在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增加評價和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強化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判斷,更是促進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的有效手段,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小組合作,由教師將全班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設置小組學生共同合作落實的作業,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匯報表達能力。比如,在教學《散步》一文時。為了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悟,可以向學生提問:“你是如何理解‘慢慢地、穩穩地這兩個詞的意境的?”在多名學生爭先恐后回答后,教師可再次提問:“請同學們舉一個身邊的例子,可以說說父子情、母女情、師生情、同學情等。”由此,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踐,調動自己的一切知識,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想。對于每個同學的發言,教師要及時予以鼓勵評價,肯定他們的真誠,激發他們珍惜美好感情的信心。如此,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實時互動交流,可以更好地觸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實踐聯系能力。
四、結束語
總之,積極進行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在教學課堂中。不斷優化自身的學習方式去提高自身的學習質量,更加自主地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靈活運用自身的生活經驗,更加輕松地減輕自身的學習壓力,更加自由地徜徉在語文知識的海洋里。
參考文獻:
[1]何軍惠.探討如何從生活角度進行初中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6(20):103-104.
[2]樂中陽.淺談如何從生活角度進行初中語文教學[J].中學語文,2016(30):21-22.
[3]李谷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汪佐蓮(1983年9月22日-),甘肅省東鄉縣人,回族,本科學歷,一級教師,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任教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