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雄
摘 要:芥子園是明末清初文化名人李漁在南京營建的私家園林,從營建伊始便與昆曲有著密切的聯系。李漁在芥子園生活期間,出版了《笠翁十種曲》和《閑情偶寄》等與昆曲相關的著作,作品中多有與芥子園相關的記載。李漁又組建了芥子園家班,邀請文人雅士到芥子園鑒賞昆曲,并經常攜班四處演出,往來顧曲家對芥子園及芥子園家班多有題贈。近年來,南京老門東重建了芥子園,并在園中演出昆曲,芥子園對于昆曲的當代傳承與發展有著獨特的文化意義。
關鍵詞:芥子園;昆曲;李漁;文化活動
中圖分類號:J8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21)01-0075-04
一、芥子園的營建及昆曲的影響
芥子園的營建者李漁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出生,祖籍浙江蘭溪。少習儒業,詞章出眾,本希望通過科舉求取功名,不料科考失利,又逢明清易鼎,家產在連年動亂中毀于兵燹。清順治九年(1652),李漁移居杭州,通過創作戲曲、小說謀生。黃鶴山農(陸夢熊)在《玉搔頭》序文中的一段記載:“蓋笠翁髫歲即著神穎之稱,于詩賦古文詞罔不優贍,每一振筆,漓漇風雨,倏忽千言。當涂貴游與四方名碩,咸以得交笠翁為快。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久之中落,始挾策走吳越間,賣賦以糊口,吹毫揮灑怡如也。”[1]215可看作李漁這一時期的生活寫照。
隨著李漁戲曲、小說作品的身價日增,不少書商競相以刻印其作品牟利,其中不乏盜版者,影響了李漁的聲譽和經濟收益。金陵印刷業發達,書肆繁盛,對李漁作品的翻刻和盜版尤為嚴重。為維護聲譽,李漁自順治十四年(1657)開始往來于杭州與金陵之間,捍衛版權,保證經濟收益。康熙元年(1662),李漁正式移家金陵。李漁在《與趙聲伯文學》一書中提到移居金陵的原因:“弟之移家秣陵(即金陵)也,只因拙刻作祟,翻板者多,故違安土重遷之戒,以作移民就食之圖。”[2]李漁在金陵開設書坊,刊刻出版自己的作品,并開始營建私家園林芥子園。
康熙八年(1669),芥子園正式落成。芥子園選址金陵城南,自明中后期以來這一帶商業繁榮,手工業發達,文人墨客皆匯聚于此,昆曲演出也極為盛行。《板橋雜記》記載:“金陵都會之地,南曲靡麗之鄉,紈茵浪子,瀟灑詞人,往來游戲,馬如游龍,車相接也。其間風月樓臺,尊罍絲管,以及孌童狎客,雜伎名優,獻媚爭妍,絡繹奔赴。”[3]23李漁既是一位造園家,又是一位戲曲家,他自稱生平有兩項絕技:“一則辨審音樂,一則制造園亭”[4]181。金陵特有的文化底蘊讓李漁兩方面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芥子園也在營建伊始便與昆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芥子園有來山閣、浮白軒、棲云谷、月榭、歌臺等園林景觀,其中多處的設計營建與昆曲相關。浮白軒是李漁的書室,有對聯“雨觀瀑布晴觀月;朝聽鳴琴夜聽歌。”[5]242浮白軒與假山瀑布相呼應,園景盡收軒內,竟日琴歌不輟,而“夜聽歌”即指家班演唱的昆曲。月榭與歌臺則是李漁為家班排演昆曲之處。月榭對聯為:“有月即登臺,無論春秋冬夏;是風皆入座,不分南北西東。”[5]243 “登臺”與“入座”暗示了家班演員的粉墨登場和四方賓客的聚集觀劇,“無論春秋冬夏”“不分南北西東”則反映出芥子園排演昆曲的頻繁及往來賓客的繁盛。歌臺對聯為:“休縈俗事催霜鬢;且制新歌付雪兒。”[5]244正是李漁將新作傳奇付與家班演員排練演出之所在。
二、芥子園時期李漁的昆曲創作
順治八年(1651)寓居杭州期間,李漁開始創作傳奇《憐香伴》,是為現存可見的李漁最早的傳奇作品。其后《風箏誤》《意中緣》《玉搔頭》《蜃中樓》《比目魚》《奈何天》等傳奇相繼問世。移家金陵,營建芥子園期間,李漁又創作了《凰求鳳》《巧團圓》《慎鸞交》三部傳奇作品,與此前創作的七部傳奇作品一同由芥子園書坊“翼圣堂”刊刻出版,即昆曲史上著名的《笠翁十種曲》。
《笠翁十種曲》中,《凰求鳳》一劇的內容與李漁寓居芥子園的背景最為密切。第二齣《避色》中,小生呂曜上場有一段念白:“小生呂曜,字哉生,三山二水中人也。際皇明全盛之世,處六朝最勝之區。新移白鷺洲邊,舊住烏衣巷里。避紈绔之積習,羞言家世簪纓;具榖玉之兼才,一任年華豐歉。不幸早背椿萱,終鮮花萼;功名未偶,姻事難諧。”[1]426劇中人呂曜的家世與早年的身世與李漁相似,又同是居住“六朝最勝之區”金陵城南一帶,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李漁寓居芥子園的寫照。第十五齣《姻詫》中,小生呂曜本要入贅金陵名媛喬夢蘭家,其妾許仙儔與喬夢蘭交惡,用計將呂曜賺入名媛曹婉淑家,促其成親。呂曜不明所以,乍見曹家園林頓生欣喜,感嘆道:“好一個園亭,奇石參差,畫欄曲折,正好位置佳人,送在此處成親,又添我許多妙趣!這位岳丈,真可謂體貼人情。”[1]468【憶鶯兒】第三支中,又有“行碧阡,經翠軒,鳥作笙歌花作氈,不是蘭房是洞天”[1]468的曲文。第十八齣《囚鸞》敷演許仙儔與曹婉淑將呂曜軟禁在曹家園林中,終日與其品茗、聯詩、弈棋,隔斷呂曜與喬夢蘭的往來。老旦許仙儔有一段念白:“此時節當盛夏,到處皆苦炎蒸,獨有這水榭中間全無暑氣。你看葵日方中,柳蔭欲暮,遠樹微聞蟬咽,輕羅盡染荷香,是好一番清況也。”[1]477夏日園林水榭的清涼景象躍然呈現。【節節高】第一支曲文為:“行行過小堤,怪鳥鹥,避人飛入汀鷗隊。桐花墜,柳線垂,松濤沸,憑欄不止荷風媚,奇香百和爭來會。人比鴛鴦樂事多,雙飛更有相從翼。”[1]479精致細膩的園林生活描寫很難說完全出自李漁的想象,同是金陵城內的園林,戲曲中呂曜在曹家花園生活景象很可能以李漁在芥子園中的生活為原型。
李漁注重舞臺實踐,他的傳奇作品一經問世,便在社會上引起良好的反響。如范驤在為《意中緣》所作的序中記載:“予自吳閶過丹陽道中,旅食鳳凰臺下,凡遇芳筵雅集,多唱吾友李笠翁傳奇,如《憐香伴》《風箏誤》諸曲,而梨園子弟,凡聲容雋逸,舉止便雅者,輒歌《意中緣》。”[1]317可見李漁傳奇作品在金陵城中的風行。而三千里外的秦晉之地,同樣演出著李漁的傳奇作品。康熙五年(1666)李漁游歷燕、秦等地,經過平陽即應友人之邀觀看問世不久的《凰求鳳》。李漁自己都不禁疑惑:“此詞脫稿未數月,不知何以浪傳,遂至三千里外也。”[5]95
《閑情偶寄》的成書與出版是李漁在芥子園期間戲曲創作的另一成就。《閑情偶寄》對戲曲、園林、器玩、飲食、種植、養生等方面都有詳細的涉及,可看作清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其中《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對戲曲的劇本創作、填詞度曲、結構穿插、演員選擇等方面有著詳盡的指導論述。琴隱翁在《審音鑒古錄·序》中言道:“元明以來,(傳奇)作者無慮千百家,近世好事尤多。擷其華者玩花主人,訂以譜者懷庭居士,而笠翁又以授曲教白之書,皆可謂梨園之圭臬矣。”[6]將《閑情偶寄》與《綴白裘》《納書楹曲譜》相提并論,奉其為圭臬,可見《閑情偶寄》在文人曲家間倍受推崇。
寓居芥子園時期李漁出版刊刻的《笠翁十種曲》和《閑情偶寄》為他在昆曲史上中奠定了重要地位,芥子園的園林生活則被李漁寫入戲曲作品之中。
三、芥子園家班的演劇活動
金陵城南一帶,素來演劇活動興盛。《板橋雜記》記載:“秦淮古佳麗地,自六朝以來,清溪、笛步間,類多韻事。洎乎前明,輕煙澹粉,燈火樓臺,號稱極盛。殆申、酉之交,一片歡場,化為瓦礫。每攬板橋前記,美人黃土,名士青山,良可慨已。乃承平既久,風月撩人,十數年來,裙屐笙歌,依然繁艷。詎江左流風,于今未艾,抑山溫水軟,良由地氣使然歟?”[3]53明清易鼎之際,江南經濟、文化遭受損失,但隨著順治、康熙年間社會的逐步穩定,到李漁寓居芥子園時期秦淮河畔又恢復了輕歌曼舞,水磨昆腔依舊在水榭歌臺流轉。
李漁夙有組織家班演出昆曲的心愿,曾感嘆道:“若天假笠翁以年,授以黃金一斗,使得自買歌童,自編詞曲,口授而身導之,則戲場關目,日日更新,氈上詼諧,時時變相。此種技藝非特自能夸之,天下人亦共信之。然謀生不給,遑問其他?只好貧女縫衣,為他人助嬌,看他人出閨而已矣。”[4]96李漁對自己的編導能力頗為自信,只是連年奔波經營,難得機緣。
李漁寓居芥子園期間,組織家班的夢想得以實現。康熙五年(1666)李漁出游燕、秦,途經山西,平陽知府程質夫出金,購一十三歲少女相贈,是為喬姬。喬姬生于北方,從未接觸過昆曲,而看過李漁的傳奇《凰求鳳》演出之后,卻表現出驚人的領悟能力。喬姬向李漁的隨從學習吳儂軟語,半月之后盡改鄉音,“儼然一吳儂矣”[5]96。李漁遂聘請當地舊肅王府的蘇州老伶工教喬姬習昆曲。喬姬才華出眾,反應敏捷,很快便青出于藍,李漁對她有“弦管乍教師讓座,詞章未習口成篇”[7]的贊譽。翌年(1667)李漁行至蘭州,又得蘭州主人贈數名少女,王姬為其中翹楚。王姬從喬姬習昆曲,二女塤篪合奏。王姬唱生、喬姬唱旦,芥子園家班在此基礎上得以成立。
此后數年間,以喬、王二姬為臺柱的芥子園家班排演昆曲,為李漁夫婦及往來芥子園的盛友高朋助觴。尤侗為《閑情偶寄》作的序中記載了家班在芥子園演習昆曲的情景:“家居長干,山樓水閣,藥欄花砌,輒引人著勝地。薄游吳市,集名優數輩,度其梨園法曲,紅弦翠袖,燭影參差,望者疑為神仙中人。”[4]96
芥子園家班演出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李漁的自撰新詞,即《笠翁十種曲》中的作品;二是李漁據前人傳奇改編的作品,如《明珠記·煎茶》《琵琶記·剪發》等。喬、王二姬只需李漁稍作指點,便能做到“朝脫稿,暮登場,其舞態歌容,能使當日神情活現氍毹之上”[5]98。
李漁及其親友時常邀約文人名士入園鑒賞芥子園家班演習的昆曲,并互相以詩詞唱和。
康熙八年三月三日,李漁在粵游途中,其友方文邀請孫承澤入芥子園觀看芥子園家班,方文作詩稱贊:“因問園亭誰氏好?城南李生富詞藻。其家小園有幽趣,累石為山種香草。兩三秦女善吳音,又善吹簫與弄琴。曼聲細曲腸堪斷,急管繁弦亦賞心。”[8]67芥子園的幽趣、李漁的詞藻、家班輕歌曼舞的賞心悅耳,相得益彰,令往來賓客流連忘返。
康熙十一年(1672),堵天柱、熊荀叔、熊元獻、李仁熟等文人聚芥子園觀劇,席間熊元獻贈詩四絕,李漁倚韻而和,其一曰:“試問周郎曲若何?燕姬趙女復秦娥。為聽字里方音別,才曉人間轍跡多。”[8]79-80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中提出演習歌舞,先要正音,姑蘇一郡的鄉音最合昆曲,而“九州以內,則其鄉音最勁、舌本最強者而言,則莫過于秦晉二地”[4]177。芥子園家班的主要演員大多是來自北方的“燕姬”“趙女”“秦娥”,李漁道“才曉人間轍跡多”雖是自謙,卻也對自己的教習成績頗為自得。
此外方邵村、何省齋等顧曲周郎也在芥子園中留下多處墨跡。龔定孶題贈了碑文匾“芥子園”,方邵村題贈了石光匾“棲云谷”,何省齋題贈了冊頁匾“一山房”,周亮工題贈了手卷匾“天半朱霞”。
從康熙六年(1667)芥子園家班成立,此后六年時間芥子園始終是金陵昆曲活動的一個中心。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喬姬病逝,康熙十三年(1674)王姬病逝,芥子園家班也隨之解體。
四、芥子園對昆曲的當代意義
康熙十六年(1677)李漁離開南京,舉家遷往杭州。此后芥子園數易其主,逐漸湮沒于歷史長河中。
為紀念李漁,南京市在老門東三條營蔣百萬故居旁重建芥子園,于2018年4月底正式對游客開放。
新建的芥子園坐北朝南,大門正對三條營。大門上方“芥子園”聯匾仿龔鼎孳所題“碑文額”圖樣。門前對聯“孫楚樓邊觴月地,孝侯臺畔讀書人”。園林主景圍繞一座大水池。水池南面是假山“棲云谷”,山上建有“仙源亭”,是全園制高點。假山西部與“來山閣”相接,向北曲廊蜿蜒。山下有笠翁垂釣的塑像,神態怡然。水池西面是“歌臺”,與東北面的“月榭”遙相呼應,同為家班的排練演出場所。東南面舫形建筑“不系舟”,與假山動靜相諧。
園林與昆曲互為依托,不可分割。老門東的芥子園恢復之后,定期邀請江蘇省昆劇院專業演員及南京的業余昆曲曲友于園內演戲。時隔百余年,水磨聲腔再次在這座精致的園林中回響。四方游客通過游覽老門東芥子園,欣賞昆曲表演,更好地了解李漁和芥子園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期望有朝一日,《笠翁十種曲》中更多的折子戲能被挖掘恢復,重新在這座園林中上演。
參考文獻:
[1] 李漁.李漁全集(修訂本):第二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2] 李漁.李漁全集(修訂本):第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67.
[3] 余懷.板橋雜記[M]// 板橋雜記·續板橋雜記·板橋雜記補.南京:南京出版社,2017.
[4] 李漁.閑情偶寄[M].江巨榮,盧壽榮,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 李漁.李漁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6] 琴隱翁.審音鑒古錄[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2.
[7] 李漁.李漁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205.
[8] 李漁.李漁全集(修訂本):第十二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67.
(責任編輯:涂 艷 楊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