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影像傳播時代,電視劇《在一起》運用單元片的拍攝方式,選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的典型人物與典型案例,通過具象化、表達集中化、表達放大化等符號化手段,影像建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命平等、團結抗疫”理念,有助于建構受眾對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認同。
關鍵詞: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理念認同;影像建構;《在一起》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4-00-03
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為應對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的中國提法[1]。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提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命平等、團結抗疫,倡導將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強區域間、國際間團結協作,共筑公共衛生安全體系,進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然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大多采用新聞報道與研討會等方式,其本質是語言傳播與文字傳播,但目前影像作品在生產過程中對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不夠重視,受眾對此的認識和理解還停留在表面的、模糊的、缺乏深度的階段,這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1 《在一起》概述
電視劇《在一起》以戰“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原型人物、故事為基礎,由單元片故事組成,講述了平凡人挺身而出抗疫的故事。其共有《生命的拐點》《擺渡人》等10個單元,共20集,每個故事2集。該劇于2020年9月29日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和廣東衛視首播,并在騰訊視頻、愛奇藝和優酷網等網絡平臺同步播出。《在一起》以抗疫故事為核心劇情,從醫生、外賣小哥、流調人員等不同社會分工的人的視角出發,以其故事為線索,以其人物形象為基礎進行角色創作,挖掘這些角色背后的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深度內蘊,將其具象化并進行影像化表達,即將理念的具體內容賦予實實在在的角色,通過他們為抗疫采取的具體行動,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以實體的人和故事為媒介傳遞給受眾。這些貼近受眾生活的平凡人物有利于增強受眾觀看時的代入感,當受眾看到和自己一樣平凡而又鮮活的角色在疫情中經歷磨難,但仍然堅守內心的善良,積極幫助他人,堅持不懈時,更易形成同聲共氣的心理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構建起不懼疫情、堅持不懈、共同抗疫的心理認知。同時,單元片之間相互獨立,由點及面,以清晰、具體、可感性強的影像作品與受眾產生共情作用,進而在共情中構筑起對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真切而堅定的認同。
2 《在一起》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影像化表達
《在一起》用10個相互獨立的單元片講述不同主體的抗疫故事,不同故事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不同層次的含義各有側重地表達出來,但是它們也都有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基本內蘊。同時,《在一起》又以整體劇的形式對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多層次含義進行了集中化的影像表達。通過影像化表達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命平等、團結抗疫四個層次的理念,以增強受眾的理念認同。
2.1 人民至上理念的影像化表達
人民至上的理念根植于我國以民為本的思想觀念,強調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突出表現為當人民主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不能兼顧甚至發生矛盾時,能夠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表現形式有“舍小家、顧大家”“舍己為人”等。衛生健康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捍衛人民利益首先便要捍衛人民的衛生健康利益。
在《在一起》講述的第一個故事《生命的拐點》中,武漢二院老院長(張嘉譯飾,原型為張定宇)在尚未確認是新冠肺炎疫情但已確認是烈性傳染病的情況下,宣布停掉所有急診,所有醫護人員上一級防護,隨后擴建病房,向上級請求支援[3]。但無論情況有多危險,他依舊對感染病毒的病人來者不拒,即使病房已滿,寧可再擴建病房,也要收納病人進行治療,而且原本已經退休可以出國去找愛人的他也立刻放棄這一計劃,重新上陣,坐鎮一線搶救病人。這不僅是對病人的生命負責,更是對普通群眾的生命負責。該劇真實再現了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蔓延的緊急狀況,以及醫務人員為了抗擊疫情舍小家、顧大家,不懼生死的畫面,真切鮮活的人物形象和高度還原的抗疫情景巧妙地影像化表達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內涵。
2.2 生命至上理念的影像化表達
生命至上理念突出強調人的生命健康的極度重要性,強調將人的生命健康利益放在首位[4]。生命權是人的基本權利,同時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是社會安全與穩定發展的前提與基礎,當國家遭遇的公共衛生危機對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威脅時,應當不惜一切代價捍衛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將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作為一切行動的根本宗旨與指導方針,堅決捍衛人民生命權和健康權等基本權利,體現對人類生命的關懷。
在《在一起》講述的第三個故事《同行》中,在上海實習深受老師器重的實習醫生樂彬看到武漢疫情嚴重,病人數量驟增,連剛做完手術的袁老師都已奔赴一線,于是他也選擇逆向而行,奔赴武漢。同為醫生的榮易原本可以在家與父母一起過春節,但看到武漢疫情肆虐,便決定回到武漢幫忙,她克服了父母的阻礙,在二舅不愿意借車的情況下,自己寧愿騎單車也要騎到武漢去。角色樂彬和榮易不畏艱險,克服一切困難奔赴武漢抗擊疫情的行為,體現了生命大于一切的深刻內涵。這一單元片通過兩位醫生為了拯救生命而克服所有困難、逆行而上的劇情,影像化建構了生命至上的理念內蘊。
2.3 生命平等理念的影像化表達
生命平等理念重點強調醫療的社會平等性,拯救與守護生命不應區分高低貴賤,生命是無價的,也是平等的,無論男女老少,無論社會地位高低,無論是百歲老人,還是初生的嬰兒,都應當得到平等的醫療待遇[5]。后疫情時代,國與國之間也是平等的,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世界各國人民應該共享衛生健康發展的紅利,平等地享有生命權和衛生健康權等基本權利,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都應受到平等的保護。
在《在一起》講述的第六個故事《火神山》中,火神山醫院竣工,海軍軍醫醫療隊被調至火神山支援,途經一山,聽聞山谷中養老院的老人被感染,已有幾名老人去世,可由于山體滑坡,無法開車進入山谷,醫療隊立刻徒步進山,到達養老院換裝救人。院里剩下的多是無兒無女的老人,但醫療隊并未因此有半分懈怠,立刻進行緊急處理后將老人們送入醫院,醫生們也拼盡全力醫治。無論是老人、孩子,還是青年人,醫生全部一視同仁,全力救治,這正是生命平等的最好體現。孩子與青年人是當今社會關注的重點,所以在受眾的認知中他們理應得到很好的治療。因此這一單元片側重表現了平時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老年群體在患病后也得到了醫務人員的全力救治的劇情,體現了疫情之下,不放棄任何一條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影像建構了生命平等的理念內涵。
2.4 團結抗疫理念的影像化表達
團結抗疫理念源于集體主義這種優秀的傳統價值取向,在當今則更是強調抗疫的全體參與性,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遭遇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因此,不管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都必須團結協作,共同抗疫。國內,國家應當發揮自身的號召力,號召全體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應對危機[6]。同時政府應當統籌協調,運用行政手段協調各方,讓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公共衛生危機[7]。國際上,各國要開展廣泛的抗疫經驗交流和技術合作,加強聯防聯控合作,支持世衛組織的協調領導工作,向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予以援助[8]。
《在一起》的第二個單元片《擺渡人》和第五個單元片《搜索24小時》,從美團外賣小哥(雷佳音飾)和流行病調查人員(黃景瑜飾)的視角出發,講述了非醫務人員的抗疫故事。外賣小哥本可與妻子一起逃離武漢回老家,但他選擇和妻子留在武漢[9]。晚上他用自己的汽車接送醫護人員回家,白天他為醫護人員送飯,還委托妻子幫忙照顧因父母被隔離而無人照顧的小女孩。另一位流調員為了調查一名老奶奶的密切接觸者,耐心地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奶奶畫出生活場景幫助其搜尋記憶,最終查出所有密切接觸者。這兩個單元片表達了疫情面前不止醫生、護士,全社會都在為抗疫出力的核心內涵,體現了抗疫極強的社會參與性,影像化表達了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又一內涵:團結抗疫。
3 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影像建構的啟示
《在一起》是一次影像化表達和傳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構建的嘗試。與以往新聞報道、研討會傳播等方式不同,新聞報道和研討會的傳播結構簡單:傳播者傳播理念,受眾主要通過聽講和看文字這兩種形式接受理念,其效果并不強[10]。《在一起》既可看作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的表達載體,也可看作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放大器,因其播放的是富有視覺和聽覺沖擊力的畫面,能給受眾更強的感官刺激,這便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表達的效果放大了[11]。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次影像化建構的嘗試對以后影像建構與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增強受眾的理念認同有如下啟示。
第一,對外,雖然各國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但也有共同的情感追求[12]。例如,對生命平等的珍視,《我不是藥神》之所以火遍中外,便是因為其與《在一起》類似的影像化表達了“生命平等,窮人的命也是命”的主題[13]。這一主題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生命平等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不僅擊中了國內外民生問題的痛點、難點,更擊中了國內外人民珍視生命的情感訴求[14]。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旨在從全球化角度出發,以共建共享為基本準則,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5]。因此,我國影視工作者需要與時代同頻共振,嘗試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核心,結合當下抗疫實際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實踐,選取典型人物案例,以事實為基礎,適當加以藝術加工與再創作,塑造出層次感強、富有內涵的人物形象,拍攝出具有文化性和時代性,反映人類命運共同體豐富內蘊的影像作品[16]。
第二,對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于我國“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的傳統文化。因此影視工作者可以此為切入口,挖掘有此文化內涵的傳統文化故事,將其轉化為影像作品;同時點面結合,選取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際案例,結合典型英雄人物,以他們的事跡為基礎,適當進行藝術加工;注重起用好演員,將故事轉化成高質量的影像作品,以影像化的方式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如今,有些影片商業化和功利性色彩較濃,相關部門可加強引導,借鑒《在一起》的創作方式,選取現實中富有代表性的小人物,如外賣小哥、軍醫、外省支援醫護人員等,同時結合典型英雄人物,抓取他們身上共同的反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閃光點,用影像化的手法放大,以更好地傳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進一步建構國內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感。
4 結語
《在一起》成功運用影像化的方式表達了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內蘊,在潛移默化中成功建構起受眾對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認同,這對進一步傳播中國文化,建構受眾的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具有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韓雪松.論電影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釋與傳播[J].電影文學,2019(10):83-85.
[2] 楊振家.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論闡釋與世界意義[J].理論建設,2020(12):53-58.
[3] 丁月明.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電影女性形象塑造分析:以電影《霸王別姬》為例[J].戲劇之家,2019(15):83-84.
[4] 潘登.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構建中的國際傳播進路探析[J].國際傳播,2020(5):1-10.
[5] 馮菊香,劉俊怡.抖音短視頻中農村青年女性媒介形象建構[J].新媒體研究,2020(6):81-84.
[6] 林辰.從“清流”到“潮流”: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轉向及敘事模式創新[J].藝術科技,2021(7):101-102.
[7] 張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電視綜藝節目的應對與創新:以《天天云時間》為例[J].藝術研究,2021(3):98-100.
[8] 梁惠婷.習近平關于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20(12):7-10.
[9] 張嫚.社會化媒體對家庭倫理劇的撕裂與彌合:以電視劇《都挺好》為例[J].藝海,2020(8):96-97.
[10] 彭佳妮,馮廣圣.“擬在場”:網絡社交禮儀功能辨析:以微信“拍一拍”為例[J].東南傳播,2021(3):130-132.
[11] 甘露穎.自媒體時代稱謂詞語的表達、困境與重構:以“阿姨”稱謂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5):63-65.
[12] 楊鑫,馮廣圣.基于趣緣的隱性連接下文化的狂歡:基于“驚雷”“淡黃長裙”現象的考察[J].東南傳播,2020(11):83-85.
[13] 呂志文.構建與解構:“男性向”網絡小說改編劇分析[J].藝海,2020(7):82-83.
[14] 李宇童.“他塑”與“自塑”:好萊塢電影中華人男性形象構建的類型及啟示[J].藝術科技,2021(9):92-93.
[15] 孫夢婷,何晴,黃蓉.故宮文創的跨媒介傳播策略[J].東南傳播,2020(9):83-85.
[16] 裴敏.風格·抵抗·收編:伯明翰視角下“飯圈”文化時代性解讀[J].新媒體研究,2021(7):78-80,88.
作者簡介:丁晨洋(2002—),男,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指導老師:馮廣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