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強,薛亞君
摘要:民族聲樂是我國音樂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藝術的瑰寶。在時代變遷、多元文化融合的社會背景下,我國民族聲樂的流行化發展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基于此,文章簡要分析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的基本表現及產生原因,重點從流行化載體和影響兩大維度探究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以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電子音樂;傳播媒介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4-0-03
民族聲樂的流行化包含兩個內涵:一是民族聲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的融合,以豐富民族聲樂的音樂表現形式,契合21世紀的審美語境及受眾需求;二是民族聲樂依托多種媒介、載體、渠道、人群等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掀起民族音樂文化浪潮,并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念與當代音樂藝術創造。無論何種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趨勢,都伴隨著民族聲樂自身的創新求變,如借鑒傳統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融匯現代的電子音樂、流行音樂等要素;突破民族聲樂傳播的時空桎梏,運用新媒體展現民族聲樂的魅力等。
步入21世紀以來,聲樂藝術獲得了長足發展,但聲樂領域百花齊放,出現了多種唱腔風格,涌現出諸多現代化的聲樂作品,這在為民族聲樂發展帶來契機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這一背景下研究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趨勢,對保留民族聲樂的文化意蘊、促進民族聲樂現代化發展大有裨益。
1 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的基本表現
流行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并非指代某一音樂流派或音樂要素,所有流傳面廣、受眾基礎扎實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都可以被稱為流行音樂。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的基本表現包含以下兩個維度。
其一為民族聲樂與流行音樂的融會貫通。21世紀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及創新,民族聲樂作為民族音樂文化的集中體現、民間藝術的瑰寶,也獲得了廣泛關注,一批具備民族精神、堅持民族尋根且獨具匠心的民族聲樂藝術家在民族聲樂作品中融入流行音樂元素,使民族聲樂面向更多的群體,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如《林徽因的抗戰》《獨角獸之夜》等現代流行化的錫劇作品,保留了錫劇的傳統藝術魅力,在題材上更加寬泛,且在唱腔與表演中融入流行性元素,使唱腔婉轉動聽、動人心弦,同時在舞臺美術設計上融合時尚要素,借助燈光效果、音響效果進一步增強了錫劇表演藝術的感染力,轉變了人們對錫劇的固有觀念,讓人們感受到了錫劇的獨特魅力,吸引了更多人關注錫劇,走進錫劇,欣賞錫劇。再如當前十分流行的《離人愁》《江山無限》《悟空》等古風歌曲在傳統戲曲作品基礎上添加了流行元素,保留了戲曲唱腔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韻味,讓歌詞朗朗上口,旋律新穎別致且易于傳唱,顯著增強了民族聲樂的影響力與感染力。這些都是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的集中體現[1]。
其二為民族聲樂傳播范圍擴大且渠道多元。21世紀是信息經濟時代,社會信息傳播速度和密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且在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網絡技術等前沿技術手段的支撐下,用以傳播民族聲樂的媒介愈加多樣。不僅如此,民族聲樂的傳播隊伍逐漸壯大,民間藝術團體、專業藝術團隊、行業協會、民間聲樂創作者及表演者等都是民間聲樂傳播與流行化趨勢的主體力量。與此同時,易于傳唱的民族聲樂曲目在社會廣為流傳,融入人們的精神娛樂生活中,拓寬了民族聲樂的傳播空間,也讓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趨勢愈發明顯。
2 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的主要原因
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產生的原因有外因和內因之分。自20世紀以來,西方聲樂作品、聲樂藝術文化、音樂創作技法及音樂思維傳入我國,并與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相融合,此時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與詮釋具有“西體中用”“中西合璧”的特點,傾向于對西方聲樂的借鑒及對西方音樂元素的運用,通常在民間小調、民族戲曲中融匯西方現代通俗音樂,開辟出民族聲樂流行化的創作路徑。在此階段產生的抒情性民族聲樂作品已經體現出流行性民族聲樂的雛形,但其在創作思路及手法上依然受到西方通俗音樂的影響,缺乏個性與民族特質。
20世紀之前,民族聲樂作品的傳播通常依靠口傳心授,依賴傳承者的藝術造詣、演唱天賦及其對民族聲樂的熱愛。20世紀后,西方音樂的傳播方式對我國民族聲樂的流行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時影視劇、錄音磁帶、光盤、數字音頻等相繼出現,加快了民族聲樂的傳播速度,也讓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趨勢愈發明顯。綜合而言,20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音樂文化、音樂技術的影響,因此該階段的流行化趨勢產生原因為外在因素。
21世紀以來,我國音樂藝術事業蓬勃發展,國家實力的增強和經濟水平的提高讓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大批優秀的民族聲樂藝術家不再滿足于對西方通俗音樂的照抄照搬,而是追求我國民族聲樂的個性化創作,對各地區民間曲調、民歌、民族音樂文化的提煉與整合以及對西方作曲技法的適度運用,使我國民族聲樂更有傳統底蘊和文化價值,同時又帶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不僅如此,21世紀以來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國家對民族聲樂的保護性傳承及發展予以高度重視,在社會中營造出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圍,也讓公眾以追求民族音樂為主,再加上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無數民族聲樂藝術家的孜孜追求,我國民族聲樂流行化動力十足。可見21世紀民族聲樂的流行化發展更多的是人們在為民族聲樂的生存開辟新的生態,不斷探索民族化的創作技法,探求傳承民族聲樂文化的現代化路徑,因此該階段的流行化趨勢產生原因為內在因素[2]。
3 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的載體與影響
21世紀以來,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趨勢勢不可擋,涌現的民族聲樂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以新穎別致的方式呈現民族聲樂的韻味及獨有魅力。但與其他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相比,民族聲樂的流行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找準民族聲樂的文化根基,促進其與流行性音樂元素融合,開拓出更加有效的傳播載體,才能夠促進民族聲樂可持續發展。
3.1 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的載體
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的產生,不僅受到我國公眾音樂審美心理、審美價值追求、文化情感共鳴的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多元化的傳播載體、扎實的主體力量以及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1 較為完善的融媒體格局
融媒體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也是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媒體生態。21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工作有序進行,在社會上掀起了回歸傳統、追求民族風韻的流行浪潮,各類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節目制作上推陳出新,將民族聲樂元素應用于節目創作中,涌現出一批具備民族音樂文化內涵、包含民族聲樂要素的綜藝節目,如《我愛記歌詞》《中國好聲音》《經典詠流傳》等,這些節目為民族聲樂的展示與魅力綻放提供了新的舞臺,節目也讓人們認識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聲樂演唱家,如薩頂頂、阿寶等,他們帶來的原汁原味的民族唱法、傳統與現代兼顧的演唱風格,讓人們在接觸、感知民族聲樂的同時愛上了民族聲樂。
當前,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飛速發展,人們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分享心情、展示生活、記錄身邊事,也為眾多民間藝術家提供了展示的平臺。部分民間藝術家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自己演唱的視頻,展示自己對民族聲樂的改編曲目,民族聲樂相關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動態與學習心得,有效突破了民族聲樂傳播的時空桎梏,也讓民族聲樂走出熒幕,不再束之高閣,而是轉化為人們精神娛樂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
3.1.2 音樂創作及表演群體
近年來,眾多音樂創作者與表演者也將關注的焦點轉向民族聲樂與流行音樂。在音樂實踐上,音樂創作者發揮自身的創作技藝,將流行元素融入傳統民族聲樂作品中,或是借鑒民族聲樂作品的曲調、結構、節奏型等創作出新的作品。音樂表演者則運用民族唱法、美聲唱法、通俗唱法等詮釋與演繹作品,在此過程中,音樂創作者與音樂表演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推動民族聲樂的流行化。
從音樂的演繹層面來看,越來越多的民族聲樂流行化作品的背后是對民族聲樂現代化發展路徑的不斷探索,是無數民族聲樂藝術家的孜孜追求。例如,山鷹組合善于將彝族民間音樂元素融入現代流行音樂中,該組合創作的《彝人之歌》《我是山里人》等保留了彝族民間音樂的獨特韻味,以具有時代感和時尚感的音樂表現形式展現出彝族人的性格、彝族的自然風光與發展歷程,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并且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對推動民族聲樂的流行化具有重要價值。再如青年歌手譚維維致力于民族聲樂的創作與傳承,其創作的《華陰老腔一聲喊》《給你一點顏色》等作品將我國民族聲樂的唱腔、古詩詞歌曲、民族唱法等與流行音樂融會貫通,體現出獨有的東方之美,展現出我國民族聲樂的神韻,以現代化的形式發展與傳承民族聲樂,讓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趨勢更加明顯。
3.1.3 民族音樂教育
21世紀民族聲樂的流行化發展趨勢離不開音樂教育改革的推進。在傳統的音樂教育體系下,無論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還是高等教育階段的音樂專業教育,都以西方音樂教育范式為主。正如龔琳娜所說,西方音樂按照音高分為高音、中音及低音,而我國民族聲樂具有豐富的音色與聲音變化,如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民間音樂音域寬廣、聲音洪亮,有呼麥等特色唱法,體現了蒙古人民熱情好客、爽朗豪放的性格,也體現出草原的一望無際與曠遠;苗族音樂則委婉優美,有對唱等多元化的音樂表現形式,情感細膩且真摯,體現出高山民族特有的音樂文化。這為民族聲樂傳承人的培育提供了教育保障,也對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起著推動作用[4]。
3.2 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的影響
備受人們關注與青睞的流行性民族聲樂作品,有著神形兼備、形式與內涵兼具的特點,自然淘汰了低劣的民族聲樂作品。可見,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趨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從整體上來看,其對民族聲樂創作、表演及人們的審美心理等產生的影響是深遠且積極的。
3.2.1 對民族聲樂作品創作的影響
21世紀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趨勢對我國民族聲樂作品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歷了20世紀初對西方聲樂的照搬照抄與一味模仿,20世紀后期對西方聲樂創作技法的借鑒,21世紀以來我國民族聲樂創作終于走上了自主化、個性化的發展道路,此時的民族聲樂作品創作追求創新突破,但不背離其文化意蘊與民族根基,在傳統的民族聲樂曲目內融入時代元素、時尚要素,延續傳統民族聲樂獨特的唱法、豐富的調性變化、獨具特色的節奏型,配合民族器樂,為人們打造傳統與現代交織、繼承與創新統一、古色古香與時代氣息并重的視聽盛宴,豐富了當代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技法,突破了傳統創作思維的束縛,改變了固有的創作思路及理念,讓民族聲樂作品真正在民間流行,融入人們的生活,走進人們的視野與內心。
3.2.2 對民族聲樂作品受眾群體的影響
21世紀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趨勢無異于在社會中掀起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潮,讓人們對西方音樂的關注轉向對民族音樂的追求。這一方面可以為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塑造新的文化生態、審美心理及價值追求,讓民族聲樂的傳播擁有更加堅實的群眾基礎,也能讓民族聲樂在新時代尋找發展契機;另一方面能夠提高人們的音樂審美素養,使其自覺抵制粗制濫造的民族聲樂作品,關注內涵深刻、意蘊深遠的音樂藝術形式,規避快餐式音樂文化,可以凈化音樂傳播空間,為民族聲樂的流行化發展提供內驅力,并且在公眾支持、音樂創作者及表演者的努力下,將民族聲樂推向更加廣闊的藝術舞臺,增強民族聲樂的傳播力、影響力、感染力與吸引力[5]。
4 結語
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基本表現為民族聲樂與流行音樂的融會貫通,民族聲樂傳播范圍擴大且渠道多元。21世紀民族聲樂流行化趨勢產生的原因屬內因,即一直在為民族聲樂的生存開辟新的生態,不斷探索民族化的創作技法,探求傳承民族聲樂文化的現代化路徑。民族聲樂的流行化趨勢載體包括較為完善的融媒體格局、音樂創作及表演群體、民族音樂教育,可以讓民族聲樂作品真正流行于民間,融入人們的生活,走進人們的視野與內心。
參考文獻:
[1] 張琰芹.傳承與完善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的新探索[J].藝術評鑒,2021(13):7-9.
[2] 孫消.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思考[J].四川戲劇,2021(6):101-103.
[3] 馬雅楠.民族聲樂對現代流行音樂文化的影響研究[J].北方音樂,2020(7):252,254.
[4] 王瑩瑩.民族聲樂對現代流行音樂文化的影響與啟示[J].藝術研究,2019(2):38-41.
[5] 張東.中西文化比較視域下的高校民族聲樂教育困境及其出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8):146-150.
作者簡介:孫強(1995—),男,黑龍江雞西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聲樂演唱藝術。
薛亞君(1964—),女,黑龍江佳木斯人,本科,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