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社會工作目前是我國社會工作主要的發展領域。開展兒童社會工作,要在保持自身專業性的同時兼顧兒童的天性和特性。在兒童社會工作實務中引入色彩心理學,一方面可通過添加色彩元素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幫助社會工作者合理配置活動中的色彩元素,提高服務質量。基于此,文章分析色彩心理學在兒童社會工作中的應用,以推動兒童社會工作更高效地開展。
關鍵詞:色彩心理學;色彩元素;兒童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B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4-0-03
1 研究背景
兒童時期作為人生發展的初級階段,對個人的成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發展階段,兒童的成長特點表現為身心快速發展,對世界的感知較為敏感且強烈。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兒童作為缺乏生存能力和社會經驗的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的關愛和保護。目前,兒童社會工作積極介入兒童的成長教育中,彌補兒童教育的不足,讓兒童能夠更好地成長。兒童社會工作是我國社會工作的重要發展領域,在殘疾兒童教育、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留守兒童成長發展、親子關系調適等領域都能發揮較好的作用。
兒童相較于成年人在注意力和表達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但對外部環境的敏感度要優于成年人。因此社會工作者在為兒童提供社會服務時,要兼顧專業性和兒童的天性和特性。兒童對外部環境的感知主要來源于他們的五感,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其中視覺是最直接的方式,視覺中的色彩元素相比其他元素更加直觀[1]。
從色彩心理學的角度看,兒童能將感知到的顏色與日常生活經驗相連接,從而產生心理反應。據此,兒童社會工作可以運用色彩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合理配置活動中的色彩元素,一方面運用豐富的色彩增強服務活動的趣味性,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過色彩引發的心理效應提升服務效果。文章以洛陽市D社區親子課堂活動為例,探討色彩心理學在兒童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2 相關概念
2.1 色彩心理學
有學者認為色彩心理學的開端可追溯到20世紀20~30年代,對色彩的研究從色彩本身向色彩與心理的關系轉變,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色彩所蘊含的象征性意義、色彩的情感效能等[2]。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有學者指出,“色彩心理是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活動受到色彩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一定的心理反應”[3]。郭凱軍認為可根據反應類型將色彩引起的心理反應分為直接性和間接性,直接性心理感應是由色彩最為直觀的物理性質引發的,而間接性心理感應是視覺感受到的色彩與過往經驗聯結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感受[4]。
2.2 兒童社會工作
兒童社會工作以兒童這一群體為服務對象,以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兒童發展的科學知識為基礎,以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和兒童權利理念為倫理指導,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同時兼顧兒童特性和天性,為其提供服務,創造兒童友好環境,幫助其免遭權益侵害,助益其健康成長。兒童社會工作早期的服務對象為生活遭遇困難或身心受到傷害的困境兒童,隨著社會工作服務領域的擴展,逐漸將全體兒童都將納入兒童社會工作服務對象范圍內,在促進兒童身心發展、保障兒童福利、提高兒童家庭教育能力等方面提供服務。
3 色彩心理學在兒童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色彩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主要是通過人們在外部色彩刺激下產生聯覺反應實現的,即視覺感知到的色彩與之前的生活經驗相聯系,由此引發心理上的反應。例如,當人們看到綠色會聯想到樹木、草坪,會由此產生清爽的感覺。
同時,色彩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引導作用,如當孩子看到像紅色這樣飽和度較高的亮色時,會產生興奮的情緒,產生求知的欲望;如所處環境中藍色這一色彩元素偏多則會讓孩子安靜下來,會使其思考當前所處環境是否安全[5]。因此在兒童社會工作開展過程中,運用一定的色彩心理學知識能夠幫助社會工作者提升服務質量。
文章以洛陽市D社區親子課堂活動為例,從工作人員形象、介入活動設計、服務活動開展三個方面分析兒童社會工作中色彩心理學知識的應用情況。
洛陽市D社區親子課堂活動是洛陽高校大學生入駐社區開展的親子關系調適活動,每次活動明確一個主題,根據這一主題開展親子科學課堂,通過課堂上的親子互動促進服務對象親子關系的改善。
3.1 工作人員的形象
在工作人員形象方面,社會工作者考慮到正值炎夏,且活動場地是一個純白色空間,如果選用志愿者常用的飽和度較高的紅色,雖然在短時間內會激發兒童的注意力和興趣,但在活動中后期可能會使其視覺感到不適,產生煩躁情緒。
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選擇飽和度較低的淺綠色上衣為工作服裝,一方面淺綠色可以使兒童及家長聯想到樹木、草坪,在視覺上較為舒適,消除因天氣炎熱產生的煩躁情緒;另一方面飽和度較低也可以減弱視覺上工作人員服飾與白色墻面的對比,避免視覺不適,影響參與感。
兒童往往會將父母、老師等年紀較大的人視為生活中的權威,當老師穿著裝扮偏向深色可能會給兒童嚴肅的感覺,有一定的壓迫感。社會工作者作為活動過程中的主導者,選擇顏色較為明麗的服飾,可以給兒童一種親切易接近的感覺,使社會工作者與兒童能夠更好地互動。
3.2 服務活動的設計
在設計有關兒童的社會工作服務活動時,要兼顧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兒童發展的科學知識,大多采用游戲輔導的方式,以增強服務過程的趣味性。洛陽市D社區親子課堂以科學小實驗的教學實踐為活動主題,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服務對象在活動中感受科學魅力,在與父母合作完成實驗的過程中改善親子關系。
單一的科學實驗可能會使兒童嘗試幾次后就失去興趣。為激發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可以嘗試引入色彩元素,如帶領小朋友制作非牛頓液體時,可以讓小朋友在制作的非牛頓液體中加入自己喜愛的顏色或調配出不同的顏色。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根據孩子選擇的顏色與孩子溝通交流。在活動過程中添加色彩元素一方面可以增強科學實驗的趣味性,激發孩子的自主創造性,另一方面父母可根據色彩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喜好,知曉顏色對于孩子的深意,或是鼓勵孩子嘗試配色,提高孩子的審美水平。
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為兒童的創造力留白,鼓勵參與活動的兒童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可以借助色彩心理學的知識,根據兒童對某種顏色的偏愛程度簡單分析其性格,幫助社會工作者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效果。
3.3 服務活動的開展
第一,活動引入。兒童天性活潑喜動,在活動開始階段,像在學校上課一樣強調紀律往往只能讓小朋友短暫地坐在位置上,并不能使其集中注意力參與活動。因此在活動引入階段,社會工作者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選擇恰當的方式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在洛陽市D社區親子課堂活動引入部分,社會工作者選擇講述繪本故事的方式吸引小朋友們的注意力,繪本故事往往配色恰當,非常符合兒童階段對色彩的認知,童真童趣的故事搭配精美的圖畫往往能成功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使其快速進入活動狀態,參與到活動中來。
第二,多媒體課件制作。在服務開展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大多使用多媒體課件和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向服務對象展示實驗步驟和實驗效果,其中多媒體課件的配色是否得當對社會工作者的講解和展示有一定的影響。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兒童這一年齡階段對色彩的偏好,另一方面要結合活動場地的實際情況,考慮配色的使用是否會使觀看者感到不適,這都將影響多媒體展示的效果。
有實驗心理學研究指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其對色彩的感知會發生改變,同時生活閱歷的增加也會使由色彩引發的聯想產生變化,因此色彩引起的心理反應也會發生改變。相關調查顯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會偏愛不同的顏色,如兒童大多喜愛飽和度高的亮色,而中學生則會將注意力轉移至藍色系色彩[6]。
同時有研究學者指出,色彩引發的心理效應與所處場地也有一定的關系,在狹小的空間如教室、小型會議室看相對較大的屏幕,視覺上比較容易產生壓迫感,時間較長會感到疲勞;而在面積較大的空間如廣場看大塊屏幕時,也容易產生一定的吃力感,觀看時間較長會使人喪失興趣[7]。因此在小范圍的空間應該大面積使用具有收縮和后退效果的低飽和度色彩,以減輕視覺上的壓迫感;而在范圍較大的空間,應該使用高飽和度的色彩使事物產生前進的效果,便于人們觀看。
洛陽市D社區親子課堂的多媒體課件結合以上考慮,根據每期活動主題選擇低飽和度顏色作為主色,配以兒童喜愛的飽和度較高的鮮亮顏色元素,為服務對象提供較為舒適的觀看體驗。
第三,活動開展。兒童社會工作服務往往兼顧專業性和兒童的特性和天性,由于兒童還未接觸社會和復雜邏輯,外界的任何事物對于兒童而言都是新鮮的,這些事物對兒童產生的最直接的刺激就是色彩。
洛陽市D社區親子課堂考慮到事物色彩對兒童的刺激作用,所以在選擇科學實驗時,更多選擇可進行染色的實驗材料。一方面,顏色的添加可以放大一些實驗效果,如利用水杯和泡騰片做火山熔巖燈,在水中加入紅色色素,可以使小朋友更好地觀察實驗效果,紅色也能使小朋友自由聯想,同時較高飽和度的紅色還能激發小朋友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色彩元素的加入也給兒童提供了一定的創作空間,兒童對實驗成果進行“二次加工”,結合色彩心理學知識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解讀,在兒童向父母講解自己的創作理念時,也加深了父母對孩子的了解。
4 在兒童社會工作中應用色彩心理學的意義
兒童社會工作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生活上遭遇困境的兒童,如殘障兒童、留守兒童、事實孤兒等權益受到損害或身心健康有一定問題的兒童。這類兒童受生活影響不會輕易向社會工作者敞開心扉,在與這類服務對象溝通時,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游戲輔導、繪畫治療等方式,結合服務對象在游戲中的行為選擇和繪畫中對圖形和色彩的選擇進行初步分析,色彩心理學在這個階段能夠為社會工作者提供理論依據和知識支持。
社會工作者通過兒童選擇的色彩對其心理進行分析,避免了正面詢問兒童可能會出現抗拒、回避的情況。但也要注意把握個別化原則,不能根據個人經驗和理論知識盲目下結論,可詢問兒童選擇該顏色的原因,根據其解釋進一步分析,避免產生誤讀影響后續介入和介入效果。
隨著社會工作服務領域的不斷拓寬,普通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也被納入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洛陽市D社區親子課堂就是以城市社區中普通兒童為服務對象開展的社會工作服務活動。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此類互動類型的活動時,可借助色彩心理學知識完善服務活動細節,增強服務對象的參與感,同時根據色彩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合理配置活動中的色彩元素,增強服務活動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通過色彩產生的聯覺效應豐富兒童對世界的認識,使其對色彩的感知更加敏銳。
5 結語
兒童社會工作服務往往兼顧專業性和兒童特性與天性,多采用游戲輔導、繪畫治療等趣味性強的服務方式,通過兒童的行為和色彩、圖形的選擇來對兒童的情況進行分析。在分析兒童的行為和選擇時,社會工作者需要結合兒童發展理論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其中色彩是分析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兒童的思維比較簡單,因此對外界色彩的刺激會更加敏感。色彩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已經廣泛應用于商品營銷、房屋設計等領域,色彩對人的行為和選擇有著隱性導向的作用。
將色彩心理學應用于兒童社會工作,一方面符合兒童對服務活動趣味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借助色彩產生的引導性作用能夠完善服務細節從而提升服務質量,如在多媒體課件中多使用紅色、黃色等鮮艷的亮色元素,可以使兒童在色彩的刺激下產生興奮的情緒,增強其探索未知的欲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的服務過程中要兼顧理論知識和個別化,面對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對其色彩選擇進行分析時應結合兒童的真實想法而非專業權威至上,避免對其產生誤讀,進而影響后續介入服務。
參考文獻:
[1] 袁鑠慧.中醫五色理論在現代色彩心理學及療法中的佐證初探[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1):34-35.
[2] 劉相辰,趙麗珍,王曉艷.色彩心理研究的歷史軌跡[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1(6):527-529.
[3] 杜彥炳.色彩心理學在兒童醫院視覺形象設計應用研究:以兒童牙科視覺形象設計為例[J].西部皮革,2019,41(14):8.
[4] 郭凱軍.色彩心理淺談[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75-77.
[5] 李建海.我國兒童樂園色彩設計現狀和方法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20(5):87.
[6] 趙潔,何健民.淺析色彩心理學在多媒體課件設計中的應用[J].保山學院學報,2012,31(5):34-37.
[7] 熊惠娟.色彩心理學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中的應用淺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1(12):242-243.
作者簡介:黃曉藝(1998—),女,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方向:兒童家庭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