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巖
(天津港保稅區空港學校 天津 300000)
長期以來,班級日常考試成績的分析都是對各科的平均分,總分進行對比,然后對班級整體情況進行感性的分析,這種分析模式的優點是快捷、直觀,便于對比,感性的分析往往是對班級整體情況的說明,基本上對學優生、暫困生和中等生三個層次進行分類分析。優點是便于把握整體情況,一目了然,缺點是缺乏對個人的深入的細致以及全方位的分析,深度分析方面比較缺乏。
我校通過長期摸索,總結,設計了一系列獨有、有機的分析模式。首先來介紹一下該模式的主體內容。
該模式的實施分成兩個階段,微觀把握階段和強化深度學習階段。
(一)第一階段選擇70%的學生進行基礎、中等、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以細化每個孩子的德智體三方面的分析,結合日常課堂和課下,科任老師與家長的溝通,對孩子階段性的學習效果進行了描述,并從數據上對基礎、中等、能力得分水平進行逐一說明。30%的孩子主要進行基礎知識的夯實以及心理和家庭方面的調查、分析。
學校征求教師意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于基礎、能力、學風、學習方法方面給出清晰、可量化的指標,如下圖:

?
然后教師根據階段性檢測數據和量化評分指標,對每個孩子進行量化評價:

?
鑒于以上評價主要是基于學生日常在校情況和學習階段性測驗結果進行的,缺乏了對孩子的作息、家庭背景、生生相處、師生相處中的感性因素、心理變化情況的分析,因此,結合以上教學效果評價,班主任會對學生某幾個階段的變化進行量化,對學生以上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和說明,生成針對每個人的多方面的分析結果。

?
比如該生與家長關系緊張,叛逆嚴重,有自殘或者更嚴重的情緒傾向,課堂愛走神,缺乏父愛。這些情況結合學習方法,基礎、中等、能力的評價,給所有科任老師一個綜合的情況說明,使老師對該生的日常行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老師們進而可以探討出一些適合該生的合作方案,比如A 老師性格特點真誠、學生的信任感強,B 老師要求嚴格,但對該生的內心情況了解的較少,A、B 老師便可以探討出合作方案,B 老師給予更多的方法和知識的嚴格要求,A 老師同時進行心理疏導,正面生活。班主任和家長持續溝通,解開心結。多管齊下,便比較容易改變該生的生活、學習狀態。
(二)各科知識點分類評價
按照7:2:1 的試卷配比分析后,老師掌握了所有學生的基礎、中等、能力三方面的得分情況,還會對每一種類型的題進行細分。細分之后會提出更加有針對性的建議,為下一階段的主要努力方向提出要求。比如物理學科將課堂情況和作業情況也進行了打分說明,反映出某位學生課堂聽課認真,但是對待作業缺乏細致耐心和認真的態度,總是敷衍了事,以為自己都懂了,該類學生需要通過認真練習來內省到作業和成績是直接相關的,更需要鍛煉離開校園和老師的自律能力的培養。

?

?

?
(三)評價討論及實施
基于以上評價內容進行階段性學習情況分析會,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進行班級內的科任會議討論,然后對各班級情況進行年級會議討論,針對每一個學生生成下一步工作的重點,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分工實施。
經過一年的磨合后,老師對學生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也采取了一系列合作性的幫扶和提優工作。對每一個學生的上限通過圖表說明有了理性的把握。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最佳狀態的回顧總結,對教師的輔導策略和學生特點有了深刻的把握。

準備開啟第二階段的推進工作。第一階段的學習也體現深度學習,但是主要重點是夯實基礎,第二個階段為在一系列保證基礎的措施下,強化深度學習。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為保證日常考試分數能夠達到學校要求的基礎、中等達標的前提下,將理解、記憶的淺層學習夯實,并且對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等方面的深度學習策略進行分層次培養。

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
因此,教師會針對前期微觀分析的結果,針對部分學生進行集中的,數量逐步增加的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對學習情境的深入理解,對關鍵要素的判斷和把握,在相似情境能夠做到“舉一反三”,也能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斷差異并將原則思路遷移運用。教師則會設計很多相似情境,很多復雜情境的信息提取題目,對學生進行鍛煉。
深度學習的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四部分:
①確立高層次思維發展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②整合學習內容,深度分析資源,引導學生批判思維。
③創設促進深度學習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驗。
④選擇持續性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勤于進行反思。
深度教學要求教師教學中不僅傳授學科知識,還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科學觀。學生不僅要領會、分析學科知識,而且要思考如何成為有信念、有擔當的公民。不能套用傳統的學科理論解釋新事物和現象,而應該深入挖掘其價值內涵,分析其在當下的正確導向和意義。
以地理學科為例:
首先,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要讓學生充分掌握課標中要求的基礎知識,比如對地理概念的掌握,對主要地圖(如大洲大洋分布圖、地形分布圖、氣候分布圖)的閱讀,學會在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在此基礎上記憶、理解、聯系、遷移、應用,乃至評價創造。培養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
其次,啟發誘導,深入淺出,調動學生的地理思維(刨根問底——影響聚落分布的因素)。
最后,結合實際,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案例:《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粵港澳大灣區
①粵港澳分別指?南臨我國的哪個海域?
②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有何地理意義?
③三小時都市圈得益于什么優勢條件?
④“一帶一路”
最終體現在課堂上的是高質量問題的教學:地理教學中情境與教材的有機連接,需要通過高階思維導向的問題設計。這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橋梁。
我校的學科成績分析模式不僅僅兼顧了學習成績,同時融三觀教育,關愛心靈于其中,是一種落實了基礎知識的對深度學習有指導意義的分析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方法,身心健康、家國情懷有長期的、持續的培養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