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為民之重,“強”為國之要,經濟為民富國強之重要;而經濟的關鍵在循環,循環的關鍵在暢通。國民經濟作為涵蓋一國全部社會經濟活動的有機整體,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經濟環節、經濟層次、經濟部門和經濟區域構成,具有整體性和聯系性,良性循環是其健康發展的本質要求。基于對國內外大勢與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的科學把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
國民經濟循環是否暢通,決定了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能否不斷改善。經濟環節上,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循環,使用價值與價值在周而復始中得以補償、轉移和增值。經濟層次上,微觀經濟層面商品資本、生產資本和貨幣資本在時間上依序循環和在空間上并存循環,宏觀經濟層面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按比例循環,社會經濟層面物質資料生產與人口生產相匹配循環,經濟與社會得以持續、發展和壯大。經濟部門上,物質生產部門內部與非物質生產部門內部以及兩者間產業循環,農、工、商、建筑、通訊、文化、教育、科研、衛生等產業得以融合互促;家庭、企業、政府、國外部門等不同主體之間經濟循環,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得以實現動態均衡。經濟區域上,國內不同經濟區域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區域和國際性區域間經濟循環,區域經濟間得以相互配合、相互推動、相互促進。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是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戰略部署,也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核心是經濟發展戰略由出口導向轉向內需增長。進而言之,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既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要條件,也是其主要內容。因此,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應以新發展格局為視域,側重國內“大循環”,兼顧國內國際“雙循環”;以全球化視野配置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推動產業經濟循環、區域經濟循環和城鄉經濟循環的全球化展開。
國民經濟循環是動態過程系統與靜態有機整體的結合,其暢通與否一方面依賴于經濟運行的全過程與各環節,一方面依賴于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以及其中各部分,還與社會循環和生態循環密切相關。雖然我國國民經濟從生產供給看,具有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供應體系;從消費需求看,具有規模廣闊、需求多樣的國內消費市場;從發展方式看,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由“兩頭在外”轉向“兩頭向內”,由“去產能”“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供需對接。但面對國際環境與國內條件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我國國民經濟在運行過程中仍存在短板、瓶頸等問題;在經濟結構與經濟體制上仍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平衡等問題;在與其他相關宏觀循環系統的關系上仍存在不協調、不匹配等問題。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主體在國內大循環,而暢通國內大循環主體在經濟結構與經濟體制。經濟活動本質是一個基于價值增值的信息、資金和商品(含服務)在居民、企業和政府等不同的主體之間流動循環的過程。所謂國內大循環,即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在國內完成,供給(生產)與需求(消費)的銜接與匹配主要集中在國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穩定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因此,其暢通與否主要取決于結構是否平衡、體制機制是否健全、通暢,核心關切與需要應有四點。其一,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依托強大的國內市場,貫通各個經濟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其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暢通產業鏈與創新鏈。其三,收入分配制度為重要支撐。堅持社會主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與民生福祉。其四,流通體系為轉換關鍵。建立現代流通體系,以高效流通聯系生產與消費,擴大交易范圍,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財富創造。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揭示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另一重內在要求。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分工合作與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國家間經濟聯系加深是現實更是走向,只有更好聯通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因此,建立良好的外部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比較優勢、與世界各國共同創造重要條件對國民經濟循環意義重大。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世界經濟衰退等多重壓力,中國經濟逆勢而上,率先實現正增長并邁上百萬億元新臺階,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自身制度優勢,打破了西方經濟學主導的經濟發展一元化范式。但同時,我國經濟新發展格局也面臨諸多循環不暢的困境與挑戰,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阻礙。本期專題策劃特別邀請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圍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點與難點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