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閣
【摘要】當前,中國企業正處于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企業生態化轉型是對現代企業提出的新要求。中國企業要想完成生態化轉型,就必須在經營理念上樹立整體效益觀、明確長遠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要促進企業持續加大在生態轉型中的科研投入,并相應地降低企業管理成本,積極構建外部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各主體共同努力,完成中國企業生態化轉型。
【關鍵詞】中國企業? 生態化轉型? 整體效益觀?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4.018
企業生態化轉型是對現代企業提出的新要求,要求企業高度關注生態環保,摒棄日常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實現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增長轉變。企業的發展不僅應注重經濟效益,還應注重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強化生態化轉型。企業生態化,就是企業實現從傳統企業向生態企業的轉變,生態企業是傳統企業發展的一種特殊形態,該狀態下對資源能量轉換和廢物的循環利用更為關注,使得企業表現出高度的系統性、高效性、經濟性、互動性、適應性、平衡性等多重特征。[1]
企業生態化作為關系企業生存、推動企業發展的經營思想,具體來講包含經營理念、產品設計、生產技術、生產質量以及產品營銷的生態化。新時期,企業家應當具備建設生態企業的謀略,應從經營理念、科研投入、管理成本以及外部發展環境等方面入手,盡早完成企業生態化轉型。
當前中國企業生態化轉型的必要性分析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理論與實踐自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決不能重走人類歷史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提出,生態環境的問題本質上來說還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企業的發展要想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應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企業的生態化轉型,針對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產業布局、創新能力等進行改造,從而積極推動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新舊動能轉換,努力培育綠色新動能。由此,不難看出,中國企業生態化轉型是貫徹和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
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必然選擇。在傳統的經營與發展理念的影響下,一些不負責任的生產經營行為會對自然環境以及人體健康帶來巨大的危害,如部分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氣體、工業粉塵,加劇當地的霧霾天氣;未經無公害處理的廢渣廢料堆積遺棄,對企業所在地及其周邊的土地、水資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侵害。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環境污染形勢將會日益嚴峻。
企業的發展,并不是簡單地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而是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創造物質財富。企業的發展是動態的,自然環境也是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甚至可以說,企業處在什么樣的發展階段,就會出現相應的生態環境問題。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勢迫使企業經營者不得不采取生態化的措施來降低環境污染的危害,扭轉“先開發后保護”“先污染后治理”等錯誤理念,企業的生態化轉型勢在必行。
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企業要想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托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環境的承載能力亦是如此,自然資源受限時,企業的經濟發展也會受到較大程度的制約。縱觀我國改革開放的40多年,工業發展所取得的成效尤為突出,但是,對經濟發展的過度追求,造成了企業粗放的發展模式,進而導致了自然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人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在新發展階段,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從發展模式轉型升級著手,致力于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探索綠色發展模式,實現企業的生態化轉型。
企業突破綠色壁壘的迫切要求。當前,由于我國工業化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資源的開采和利用已出現超負荷狀態,自然環境破壞嚴重,環境污染問題突出。隨著近些年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重視,社會各界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人們在思維方式、消費行為、價值觀念上均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生態文明建設日益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國際社會日益青睞綠色消費的價值觀,人們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國際間的綠色貿易壁壘已經悄然形成。中國作為后發國家,要想突破綠色貿易壁壘,應盡可能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做到低碳、低污染、低能耗,加強生態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動企業的生態化轉型。
當前中國企業生態化轉型存在的問題
生態轉型理念仍高度聚焦經濟效益。企業的生態化轉型首先是經營理念上的轉型。在過去很長的時期里,部分企業未能樹立整體效益觀,未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也未能充分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理念,最終導致企業的生態化發展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近年來,雖然核電、天然氣、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不斷增長,但煤炭等比重過大的能源結構仍未改變,有的企業依然存在非法轉移和填埋危險固體廢棄物等問題,這不僅威脅著生態環境安全,也說明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仍然不夠合理。如果企業僅僅在某一方面實現局部的生態化,這種生態化就很難彰顯現實價值。中國企業生態化轉型要確保方向不偏離,實現經營理念的率先轉型最為關鍵。
生態轉型科技創新嚴重滯后。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支撐企業生態轉型的關鍵助力。然而,中國環境科技整體水平不高,對環保的支撐與扶持力度不大等,都嚴重阻礙企業的生態化發展。就實體經濟而言,企業日常經營發展的主要內容就是生產系統。生產系統的生態化,指的是企業在原材料采購、利用、生產、銷售、消費等環節中盡可能降低污染物的產生,提高生產系統的效率。然而,現階段中國企業在生產系統生態化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科技創新嚴重滯后。一是科技創新力度不足、自主研發能力偏弱;二是綠色技術欠缺、資源循環利用能力偏低;三是清潔生產技術創新不足,能耗高、效率低;四是未能構建銷售及消費環節的資源回收體系,比如包裝材料的濫用,缺乏相應的回收體系,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五是企業生態化配套技術體系不夠健全,例如,對“不易回收垃圾”處理的資費配套、企業全產業鏈之外的資源回收整合、產品定價與生態化轉型所消耗成本之間的平衡等,都需要重點關注并加以完善。
生態轉型所需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中國企業的生態化轉型進程當中,中小企業數量占比99%以上,其增加值占到全國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但是大多數企業規模小、資金有限,綠色技術創新和環保投入能力不足,加之追求效益最大化,企業在管理組織、管理機制、管理人才等多個方面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導致生態化轉型成本居高不下。比如,在管理組織方面,未能構建生態化管理工作體系,各層級職能部門仍存在權責不清、事務交叉混亂的情況,管理成本急速攀升;在管理機制方面,缺乏生態化戰略嵌套和統籌決策機制,管理效率不高致使管理成本上升;在管理人才方面,缺乏企業生態化發展過程中的新型人才,人才供應鏈未能打通。另外,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地方經濟發展績效評估不全面、生態治理責任落實不到位,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依然存在,例如中央環境督查“回頭看”發現,很多地方生態環境管理存在“虛假整改”“敷衍整改”問題。
企業生態化轉型外部機制不健全。中國企業的生態化轉型,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不懈努力,還需要社會、市場、政府等多方的合力。盡管現階段中國企業生態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企業生態化的社會認知尚不到位,政府針對企業生態化轉型的補償機制仍不健全。一是政府引導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對企業生態化轉型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應的補償機制也不夠完善;二是企業生態化轉型方面的法律保障體系還存在一定的疏漏,如企業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缺乏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三是企業生態化轉型缺乏公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同時社會公眾的監督職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企業生態化轉型缺乏外部動力支持。
當前中國企業生態化轉型路徑
樹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營理念。一是樹立整體效益觀。企業在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資源與環境有限的承載力,做到保護自然、維護自然。加大對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等重視力度,樹立高效率、低耗能、循環利用的企業經營價值理念。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資源配置利用模式,全面考量資源投入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以整體觀念獲得生態、經濟、社會三重紅利。二是制定長遠戰略目標。確立生態優先思維,以生態循環推進企業經濟效益提升。結合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的吁求,積極推動企業生產配套環境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充分利用生態效益推進社會效益,最終達到經濟效益的持續提升。三是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化轉型不僅僅體現在生態環境上,更體現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內部環境的生態化。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尊重人民群眾提出的建議,緊跟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真正體現“人”的主體性。四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將社會效益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以“生態”“可持續性”的發展狀態為社會作貢獻。通過實現上述理念的轉變,扭轉傳統企業過于追逐經濟效益的現狀,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共贏,以生態效益促進經濟效益提升。
加大企業科技創新要素投入。一是科技創新的生態化。企業應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資金占比,建立產學研一體化機制。[2]加大對能源清潔化、生產材料資源化、生產過程閉路化、產品服務綠色化的相關技術研發,以技術為指引提高生產系統的生態效率。二是資源消耗的生態化。企業生產系統各環節中應盡可能選擇可以循環利用的綠色材料,降低一次性材料的使用量,加強廢物重復利用,達到降本增效、降費減損的目的。三是清潔生產的生態化。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節能技術、先進工藝、精細化設備、規模化生產流程、產品生態設計等,減少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產生,降低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四是消費環節的生態化。企業在提供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應積極使用綠色包裝,采用可以循環利用的新型材料,徹底解決產品過度包裝的問題,減少材料資源浪費。同時,企業還應建立產品的回收體系,提高產品的二次使用率,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社會、生態及經濟價值。
合理控制企業轉型成本。一是管理組織的生態化。促進企業的生態化意識落地,應加大對管理制度的優化和完善,組建生態化環境管理領導機構,細化各層級職能部門工作計劃,進一步完善生態化企業管理工作體系,營造多方協同工作的良好管理組織。[3]二是管理制度的生態化。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制度,著重構建目標責任制度、生態考核制度、生態激勵機制等,全面落實企業管理職責,確定生態考核和激勵的關鍵點,從而達到高產、高效、高質、低耗、低污染的生態化狀態。三是管理機制的生態化。管理機制的高效運行應建立高效統籌機制,將自身作為環境中的一員,以整體視角和生態視角做好頂層設計,細化和推進生態化戰略實施。該過程中要保證各系統、環節協同運作、內外結合。四是管理人才的生態化。通過“內外引聯”的方式,在內加大對管理人才和管理領導培訓和再教育,在外吸引綜合型管理人才入駐,夯實中國企業生態化轉型人才基礎。
健全企業生態轉型外部補償機制。一是完善政府引導和激勵機制,一方面,要求政府推進產業結構優化,鼓勵低污染、低消耗、生態技術產業發展,樹立企業發展模范典型;另一方面,細化政府激勵措施,提高措施的可行性,針對相關產業企業的環保項目提供一定的專項資金支持。二是健全政策優惠與補償機制。政府應鼓勵企業運用清潔生產技術、資源再利用技術等,對于此類企業給予稅收、信貸等方面的擔保支持,并提供一定的財政貼息政策以及其他相關優惠措施。同時,加強排污權交易制度優化建設,推進生態環境補償機制試點工作。三是強化法律政策與執行機制。完善綠色環保、循環經濟體系方面的法律法規,強化執法頻率和力度,對違法生態行為決不姑息。四是完善公眾監督與參與機制。強化公眾監督與公眾參與,將全社會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良好的輿論監督和參與環境,助力企業的生態化轉型。
(本文系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科研創新能力提升項目“公平正義視閾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CDSKXYMY010)
注釋
[1]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企業走向生態化——有生命的組織系統》,《新材料產業》,2018年第4期。
[2]呂明元、孫獻貞:《企業生態化影響因素與路徑創新》,《經濟與管理》,2017年第6期。
[3]趙蕓、聶淑萍、黃解宇:《企業創新與企業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經濟問題》,2018年第6期。
責 編/張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