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尋找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60例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2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結果:治療組治愈9例(占30.0%),顯效13例(占43.3%),有效6例(占20.0%),無效2例(占6.7%),總有效率(占93.3%);對照組治愈5例(占16.7%),顯效7例(占23.3%),有效12例(占40.0%),無效6例(占20.0%),總有效率(占80.0%)。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的療效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針刺結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可靠,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神經根型頸椎病;針刺;牽引;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3-128-02
神經根型頸椎病多因受涼或長期不良姿勢后出現,表現為頭、頸、肩、背、臂疼痛或麻木,重者頭頸活動受限,上肢發沉、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墜落。臨床上對本病的治療方法有多種多樣,我科自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對收治的3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針刺結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60例病例均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在28-58歲之間,平均(37.65±3.87)歲;病程1-3年,平均(1.96±0.63)年;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在25-57歲之間,平均(37.36±3.96)歲;病程1-2.8年,平均(2.02±0.67)年。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O.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第三屆頸椎病專家座談會擬定的診斷及分型標準:(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2)壓頂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3)影像學(X線或MR)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4)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癥、網球肘、腕管綜合癥、肘管綜合癥、肩周炎、肱二頭肌肌腱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2、治療方法:
(1)治療組:取穴:頸百勞(雙側)、后溪穴(雙側)。操作方法:針具選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規格為0.30×40mm。頸百勞穴常規消毒后,迅速進針,使針尖稍偏向肩部,通過提插和刮針柄的方法使針感向上肢傳導;后溪穴應握拳取穴,皮膚常規消毒后,毫針直刺,從外側沿掌骨前向內刺入,進針0.5-0.8寸,以補瀉法行針,至局部有酸麻脹感,以酸脹感逐漸向上肢放射為佳(不強求)。每5min行針一次,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牽引療法:用枕頜布帶固定,頸前屈15°~25°牽引,重量從3.5kg逐漸加重至6kg,以患者舒適耐受為度。每天牽引1次,每次時間為30 min,10次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對照組:牽引療法,治療方法及療程同治療組。
3、觀察指標
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2],0為無痛,10分為無法忍受的疼痛,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
4、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原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能夠進行正常的工作生活,與常人無異。顯效:原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功能障礙基本消失,勞累過度后頸、肩部可有輕微不適。有效:原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易反復,日常工作生活仍受影響。無效:癥狀無改善。
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治療結果:
5.1兩組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見表1。
5.2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見表2。2個療程后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80.0%,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6、討論
本病屬于中醫“痹證”范疇,病因是肝腎虧虛,或外邪侵襲,或外傷勞損而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而疼痛麻木。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主要發病原因是長時間伏案工作,不正確的工作生活姿勢,外力損傷,過度疲勞等因素,使頸椎生理屈度改變,肌張力增高,椎間盤退變,出現頸肌痙攣、椎間隙變窄,鉤椎增生,從而使椎間孔變窄,神經根受壓、患部肌肉產生無菌性炎癥、頸椎關節紊亂[4]。頸百勞穴位于頸部中段,針刺頸百勞穴能起到承上啟下,貫穿頸部整體的作用發揮穴位的近治作用,起到疏通頸項部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故能治療頸部諸疾。針刺后溪穴則為遠治作用,后溪穴為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為陽氣之海,取本穴治療不但可取其通督利氣、調動一身之陽氣,調整臟腑功能、祛邪于外,又可通過督脈交會處上的大椎穴通調局部經脈氣血,達到通痹止痛之功。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手太陽經筋起于小指之上,結于肘部,并上行結于耳后完骨,“輸主體重節痛”,常被用于治療疼痛性病癥。且頸項為太陽經、督脈循行所過之處,經絡系統理論認為:經脈所過、治療所及,故針刺后溪穴可治療頸項部疾患。而頸椎牽引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首選方法之一,牽引治療可以解除頸部肌肉痙攣,使椎間隙增寬,減少椎間盤壓力,增大椎間隙及椎間孔,這樣就有利于突出物的充血、水腫消退,神經根粘連的松解,從而使神經根的壓迫或刺激減輕,并可改善或恢復鉤椎關節與神經根以及椎體后關節等的解剖關系[5],對神經根減壓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綜上,針刺結合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李增春,陳德玉,吳德升,等.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華外科雜志,2008,46(23):1796-1799.
[2]解小會.浮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價值分析[J].江西中醫藥,2015,46(1):62-63.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90.
[4]張夢佛.推拿手法結合針刺后溪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1例[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2):85.
[5]榮鴻.牽引、針刺、中藥內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4例[J].河北中醫,2007,29(6):190-191.
作者簡介:姓名:謝藝燕,1988.08,女,漢族,福建省廈門市,碩士研究生,中醫針灸學主治醫師,中醫師。
廈門市海滄區東孚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3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