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越 ,丁寶榮 ,周雪妍 ,尹慧慧 ,羅秋濱
(哈爾濱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在高校傳統的教學考核體系中,多以考試試卷為主,考試分數及出勤率作為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指標,及格率、成績分布及學生教學評價則作為老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依據。此種考核體系中,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考核方式單一,忽略了不同專業不同學科所涉及內容的特殊性,也對學生考核內容缺少全面性,無法準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教學評價的時效性比較低,對課堂上以及每個知識點學生的認知情況不能夠及時地掌握,對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教學的調控不利;由于學生期末對教師的評價多數出于主觀或為了完成任務草率進行,參考價值不高[1]。
而工科專業理論和實驗并重,實踐教學環節多,需要達到的實踐能力要求高。因此,傳統考核方式帶來的問題還要更加明顯,傳統式的概念性和記憶性問題難以真正考量學生對工程實踐應用型綜合性問題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基于此,哈爾濱學院工學院提出過程性考核方式,并鼓勵任課教師根據各科課程特點制定出個性化過程考核方案。
哈爾濱學院工學院共有4個工科專業分為: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土木工程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專業培養具備較強土木專業知識,具有較強應用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面向施工一線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分設為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兩個方向。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是依托土木工程的巖土學科設置的教育部特設專業,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與創新創業意識,能在地下空間工程建設一線的測量、勘察、檢測、施工、管理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培養掌握電子信息與通信領域的工程理論和實驗技術,能夠在電子信息領域從事技術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是在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間、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基礎上發展而來,培養具有建筑電氣工程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能夠從事工業民用建筑電氣及智能化相關的工程設計、工程建設與管理的應用型專業人才[2-4]。
各專業的培養目標都秉承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各專業各類課程學分比例見表1。

表1 各專業各類課程學分比例
以2019 年兩個學期為例,全院4 個專業同步改革,均實行了過程考核方式。
在這一個學年中,工學院4 個專業所承擔課程累計144門均采取過程考核方案,工程基礎類課程66門,專業基礎+專業課66 門,專業任選課共12 門,其中核心課程93 門,實驗課程75 門。工學院任課教師68 名參與到過程考核改革中,所涉及學生共1 183名,表2為具體的開課門數。

表2 各專業各類課程學年開課門數
在過程考核改革過程中,根據每一門課程的課程目標、考核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特點不同,制定出相應的不同的考核方案,鼓勵一課一案,但考核方案中要有詳細的成績構成分析,其中平時成績要大于50%,每一項成績構成要與培養目標及相應知識點考核目標相對應,為了兼顧到考點及考核方式,每一門課程不同,成績構成方式均可不同,但需保證每一項課程目標都要涵蓋到。下面以幾門課程設置方式進行舉例說明。
1)“自動控制原理”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必修的工程基礎類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自動控制系統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應用控制理論初步解決實際問題,圖1為“自動控制原理”成績構成。

圖1 “自動控制原理”成績構成
可見,成績構成的總體分數比例為:平時成績60%(章節測試25%+作業10%+學習態度5%+實驗15%+實驗考試5%)+期末試卷40%(半開卷考試,每人可以攜帶一張A4 紙參考資料,參考資料必須手寫)。具體考核方案為:
①章節測試,本門課程共5 章,測試5 次,每次測試采取百分制,最后取5次平均分,折合成成績構成中的25%。
②留18 次作業,取18 次作業中成績最好的10 次計算作業分數,10次最高成績作業中,1個A記1分,1個B記0.8分,1 個C 記0.6 分,作業不按時交,只接受一周之內的補交,補交作業成績降一檔。交作業次數不足12 次的,按學校規定不得參加期末考試,多于12 次不足18 次作業的,將缺作業次數列入成績計算中,缺一次作業在作業得分項中扣除1分。
③學習態度每個學生初始成績都記為5分,無故缺課一次扣1分,課堂提問不能回答問題的,可以在同組同學中尋求幫助,全組都不能回答的,全組每人扣1 分,對于可以在微信群搶答問題正確的前5名同學每人加1分。
④實驗共5 個實驗,每個實驗3 分,能獨立正確完成實驗,實驗報告書寫規范,數據計算正確可得3 分,沒有完成實驗的不得分,完成實驗、實驗報告字跡潦草或數據計算錯誤的可得2~2.5分。
⑤實驗考核,以抽簽方式抽取實驗內容,獨立完成,并能回答老師提問可得5分,能完成實驗不能回答相應問題記3分,無法獨立完成實驗不得分。
2)“微處理器原理與接口技術”是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類課程,通過考核使學生了解STM32 開發板開發的全流程,并掌握每一個步驟中完成任務的相關方法與工具。成績構成的總體分數比例為平時成績60%(作業30%+結課論文30%)+期末考試成績40%,圖2 為“微處理器原理與接口技術”的成績構成比例。

圖2 “微處理器原理與接口技術”成績構成
作業為10 次STM32 單片機實例翻轉課堂分組評定,規則為小組兩人互評,依次演示作業,演示完畢由小組成員提問相關問題,根據演示和回答情況分為ABCDE 五檔成績,最終教師核實結果。
論文結合智能系統開發基礎特點,結合課程內容,自擬題目,字數1 000 左右,議論文文體,中英文摘要、關鍵字、參考文獻,具體格式參考模板。
3)“工程制圖”是城市地下空間專業必修的工程基礎類課程,其目的是使學生能夠了解國家制圖標準,培養制圖和讀圖的基本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與專業相結合,閱讀和繪制建筑工程圖樣,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所以它的成績主要由圖紙大作業、課堂提問、師生交流構成,平時成績100%(圖紙大作業80%+平時作業10%+字體練習5%+考勤5%),圖3為“工程制圖”的成績構成。

圖3 “工程制圖”成績構成
圖紙大作業是隨著教學進度和學時,分為7次,主要包括圖線練習及幾何作圖、組合體的投影、圖樣的畫法、建筑平面圖、建筑立面圖、建筑剖面圖、建筑樣圖等方面。
4)“道路勘測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類課程,屬于交通土建方向必修的專業方向課程,本門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熟悉道路勘測設計程序、工作內容和方法,以及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的內容、編制方法,初步具備道路線形設計能力。它的成績構成方式為平時成績50%(階段測驗20%+實踐性作業15%+平時作業15%)+期末閉卷考試50%,圖4為道路勘測設計成績構成。

圖4 “道路勘測設計”成績構成
階段測試2 次,每次20 分,共40 分,主要考核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時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效果,對典型問題、共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
實踐性作業2次,包括研究報告20分,繪圖作業10分,共30 分。研究報告給出多個主題,學生選取一個按照科技論文格式撰寫。繪圖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給資料,按照規范要求,繪制某公路橫斷面圖,增強學生對設計成果的理解應用。
平時作業考核3 次,每次10 分,共30 分,通過作業完成對課程內容的基本訓練。
5)“專業外語”為專業任選課,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00%,課堂表現40%(PPT發言20%+課堂參與20%)+隨堂測驗30%(課堂翻譯20%+單詞互動10%)+大作業30%(短文翻譯10%+摘要翻譯20%),圖5為“專業外語”成績構成。

圖5 “專業外語”成績構成
PPT 發言代表小組發言,一次5 分;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智慧教室等,參與一次1分。課堂翻譯每次發言并回答正確1分,單詞互動利用雨課堂、學習通等,每道題1分。
采用過程考核方式后,由原來傳統的平時成績20%+期末試卷80%的形式改為現在平時成績占50%~100%以后,老師們各自根據課程特點,將課程講授與課程考核形式相結合,經過教學環節精心設計,從到課率、抬頭率、聽課專注度、課堂互動、課后答疑、及格率等多個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圖6為根據學生調研、學期檢查、教師反饋等方式進行的各項指標的總結性示意圖表。

圖6 考核方案改革前后各項指標對比
1)在此種過程考核方式下,不再受傳統考核方式下只重視期末一張試卷及試卷上固定題型的束縛,更注重平時過程性的考核。
2)對于工科專業實驗實踐能力的考核更加突出,更能客觀反映出對學生應用性培養的目標。
3)學生的課堂狀態變好,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較大的調動,更加注重課堂上的學習,以及平時每一次課前預習、課后測試和實驗。
4)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與學生的參與度,使得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都能在過程考核中體現出來,從而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及時調整,避免了學生因課程難度增加跟不上而逐漸放棄學習的過往問題。
5)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得到了較大的優化,更是增加了與學生的日常互動,使學生對老師與課程更加的熟悉,成績構成方式更加的公平,對老師的評價監督上也更加客觀。
從反饋的時間來看,未來還會綜合比較學生畢業設計、就業率、畢業后的專業滿意度和就業單位滿意度來系統衡量。
工科專業課程建設的考核方案采取過程化考核方式,能夠更加客觀反映出學生的理論學習程度與實踐應用能力,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內積極主動性與課堂外師生的互動交流,工科專業過程考核方案還將不斷地深化和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改進新的方式方法,讓學生更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