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泉
(長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我國農業信息化已經取得了累累碩果,但是和西方先進國家相比,仍然不夠完善,并逐步暴露出更多的潛在問題。自1997 年開始,“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正式運行,我國的農業信息網絡規模也逐步擴大,并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了多達2 200 個農業網站;同時,全國多個省份、市區、縣、鄉依次成立了農業信息中心,農業專家系統、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也隨之“安家落戶”。此外,截至目前,已有超過七千多個鄉鎮成立了信息服務機構,這些都標志著農業信息網絡在不斷地趨于成熟。而且,隨著廣播電視以及通信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享受到現代通信的便利,而這對農民獲取市場以及農業生產的信息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以上這些說明了農業信息基礎建設初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建設過程中,問題接踵而至。比如,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規模難以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提并論,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數字鴻溝”,這些對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轉型將產生嚴重的抑制作用。
農業信息測度研究以及農業信息指標體系能夠有效反映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水平。根據調查結果可知,盡管農業信息化部門產值比重呈現可喜的上升趨勢,但從整體分析,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其發展情形不容樂觀[1]。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信息化意識匱乏對建設進程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在大多數農村地區,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再加上現實中的諸多因素,導致大部分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不高,尤其對農業信息技術相關的知識更是一無所知,因此,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一定的認識,信息化意識相當薄弱。此外,由于在農村地區土生土長的農民存在強烈的保守意識,很難信任網絡,更不知如何從網絡上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在信息收集的過程中,他們常表現出一定的特征,比如旁觀性、從眾性以及隨機性,不懂得借助現代通信的優勢使農產品的信息快速流通,也不善于獲取農產品市場等信息資源,而上述現狀將直接影響農村信息化建設者的主動性[2]。
農業信息化發展依賴于充沛資金的支持,這是農業信息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備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財政基礎,才能使農業信息化建設成為現實。根據現階段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可知,中央以及地方政府一直傾向于投資城鎮信息化建設,對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關注不足、投資極為有限,很難滿足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導致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難以更新、優化,農業信息化網絡的規模難以擴大,信息傳播體系不夠完善,并進一步阻礙了農業信息技術的深入研究,導致農業信息資源匱乏,信息服務業落后,信息化程度不夠深入,而且不同地區的信息發展技術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根據有效統計,我國截至目前約有9成以上的信息資源仍然未實現信息化,計算機設備的聯網率以及利用率僅僅只達到15%~20%,甚至一些經濟極為落后的農村地區仍然處于“計算機盲區”,信息化建設和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將成為一切的保障。然而在實際中,農業信息化規章制度建設相對滯后,農業信息市場很難得到妥善、科學的管理,農業信息的搜集、篩選、整合以及傳播等環節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規范,建設者很難做到有法可依[3]。而且大多數農業信息屬于公開透明的,消費者很容易產生“搭便車”的心理,信息市場難以規范化,信息資源配置難以合理化,只有政府才能對此進行有效的干預,使每一個農民可以第一時間獲得便利、科學、全面的農業信息服務。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并未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上發揮應有的“領頭羊”作用,政府部門對農業信息服務組織并沒有實施有效的監管,也沒有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導致農業信息產品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與推廣,信息市場變得極端混亂,難以正常運行。
農業信息化建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建設。然而,由于政府部門并不重視農業信息人才的培養,相關的資金扶持少,培訓制度不夠健全,導致農業信息專業人才相對稀缺。而且,在基層從事農業信息管理的專業人員相對匱乏,農業信息專業庫的建設和優化難以保障,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在大部分的農業地區,農民的綜合素質相對低下,農業信息化意識非常薄弱。想要幫助農民形成良好的農業信息化意識,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農民身上的“小農意識”,同時加大推廣力度,讓每一個農民可以切實體會到農業信息化對農業建設的巨大好處。對此,不妨采取這樣的策略:首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不同的示范點,同時加強宣傳,利用示范效應推動農業信息化的建設;其次,從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種植大戶以及農業經紀人四大群體入手,對其進行深入的信息化指導。此外,由政府機關出面,在不同的農村地區定期組織學習培訓班,讓每一個農民都有機會學習農業信息化知識,讓農民在學習以及應用的過程中體會信息化對農業生產的積極影響,提升農民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與此同時,積極引導農民利用互聯網收集農業生產的信息,咨詢農業專家農業種植的注意事項,收集農產品市場的供求現狀以及市場價格,使信息化意識根植農民的心中[4]。
政府部門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政府不夠重視農業信息化的建設,那么一切都會是紙上談兵。而且,大多數農業信息屬于公物性質,不屬于某個組織或者個人,只有政府才有權限對農業信息進行統籌管理。因此,政府需要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建設,將農村經濟發展作為工作的重點,加大對農業信息的資金扶持力度,對農業信息工作進行有效的統籌規劃。在當下,省、市、鄉、鎮中的農業信息中心以及農業信息網站并非運營性質的,屬于公益性質的項目,如果政府的財政部門不進行專項撥款,很難穩定運營下去。如此可見,只有以政府為主導,同時加快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腳步,加大政府的資金扶持力度,使農村公共信息網絡體系得以完善,使每一個農民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想要的公共信息服務。當然,該體系的作用遠不止于此,它還可以幫助農業生產者了解農業市場的供求、價格,了解農業領域的最新前沿技術,農業的病蟲害防御策略等,從而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科學性。不僅如此,在西方先進社會,政府部門對待農業信息化建設極為重視,并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發展,讓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充分發揮“領頭羊”作用,這些經驗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政府有必要擴大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渠道,使一些社會組織、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團體都能為信息化建設“添一杯羹”“加一把火”,這樣就能解決農業信息化建設中資金短缺的問題。
農業的建設與發展將承擔來自市場、自然等多種類型的風險。由于農村地區的信息服務體系不夠健全、成熟,使得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鴻溝,究其原因:二者的信息不對稱。正因如此,農業生產存在極大的風險性,常出現農產品滯銷、農產品產量增加收入不增加等市場怪象,直接打擊農民生產的主動性。因此,只有進一步完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體系,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更加精準的市場供需信息,提升農業生產的科學性,這些才是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關鍵目標。對此,農業信息建設者應當主動向西方先進國家“取經”,了解對方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寶貴經驗,避免在農業建設中“走彎路”,同時積極構建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降低農業生產者在農業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使農業更具競爭力。在農業信息建設過程中,由于農業經營者、生產者有著各自不同的需求,信息主體、信息服務內容以及信息服務形式都需要進行相應的創新,使農業信息更加多元化、全面化。通過農業信息建設,政府部門、信息中介、農業生產者、經營者之間將形成巧妙的連接,農民能夠了解更多和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術知識,比如農業施肥灌溉知識、病蟲害的防御措施、環境保護的方法、農業資源的管理辦法等,這些都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大多數農業信息從業人員并不具備專業的背景,因此,農業信息質量始終處于較低的水平線,即便農業經營者付出較高的咨詢費用,也很難得到滿意的咨詢結果,從而進一步降低農民利用信息資源的主動性,這些對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由此可見,應當積極培養一批優秀的農業信息化人才,并定期進行相關的技能培訓,使農業信息化隊伍得以健全完善,同時制定嚴格的考核體系,使每一個農業信息化人才都能得到晉升的機會,這樣才能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可持續性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農業領域想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趨勢,而“信息化”就是當下社會的趨勢。由此可見,只有促進農業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才能使農業領域迎來全新的春天。本文針對農業信息化的內涵、現狀、問題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具體對策,給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旨在實現農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