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戌鋒
(長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近年來,全國各地對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探索越來越多,發展成效也越來越明顯,不少地區開始通過政策扶持、培育典型、創新模式等路徑,進一步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十分不均衡,管理水平也參差不齊,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依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發展流于形式、空殼集體經濟,等等。因此,本文基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通過探索更加有效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式,以期為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我國之所以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究其原因在于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可以說,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讓農業成為農民的致富產業,才能使農村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如果各個地區的農村都能牢牢抓住自身的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那么,農村集體經濟就會更加富有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回鄉共同發展和創業,進而凝聚集體的力量,通過抱團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包含眾多要素,體現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基層黨組織的有效執政,造福于民、解民之困,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僅能夠幫助更好治理農村,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的信任,穩定筑牢農村基層執政的基石,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
當前,我國許多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十分薄弱,人居環境較差,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究其原因在于農村的集體經濟力量薄弱,無法生成內生動力改善農村面貌。雖然通過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對口幫扶等方式,農村環境獲得了一定的改觀,但這并不能徹底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必須要通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進而有效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能徹底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一系列長期未解決的問題。
1)集體資產較少。20 世紀80 年代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實施之后,我國農村地區的集體資產的數量逐漸減少,大部分的集體資產均被包產到戶或者到組,所剩無幾的農村集體資產由于長期得不到有效利用,效益堪憂[1]。
2)人力資源不足。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下,農村的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少,人口流出幾乎成為我國農村地區的普遍現狀。如今,能夠扎根農村服務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設,同時有具備技術和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
3)技術力量薄弱。由于農村人才缺乏,技術力量薄弱也就成為必然,沒有高素質人才,就沒有先進技術的引進,大部分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方式和方法都較為粗放,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得不到有效利用。
4)資金實力較差。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措施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的獲取途徑十分有限,財政轉移支付幾乎是資金的主要來源。
1)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缺乏。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制度較少,集體經濟法人結構十分不規范,在控制和管理的過程中沒有相關規范的約束,導致內外部監督不夠到位。在村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過程中,也同時存在管理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即使制定了相關的監督管理規范,也無法有效地貫徹落實,導致監督管理的效果無法發揮出來。不少農村集體經濟的負責人,忙于基層政府管理事務,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不夠重視。特別是偏遠農村,由于監督管理不到位,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時容易出現違規挪用集體資金、資產等問題,成為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但是目前來看,仍然有較多的農村只重視集體經濟的發展質量,而忽視了配套的制度建設。有些農村雖然有相關的制度,但是盲目照搬其他農村,與自身實際情況不符,導致制度內容的適用性不強。另外,村兩委對這些制度的重視與利用程度不夠,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時還是憑經驗辦事,體制機制的形式化問題嚴重,也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2]。
2)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不夠規范。財務管理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水平,能否快速、真實、準確有效地反映出農村集體經濟成果,完善有序的財務管理必不可少。但在現階段,由于農村集體經濟很少有專業的財務管理人員,且不夠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的財務管理工作,沒有專門針對財務管理制定一套有效的規章制度,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的資金使用以及相關的收益公開化程度不夠。不少農村沒有對非生產性的開支管理進行明確要求,經濟專項審計不嚴格,資產流動性快。
3)獎懲體系不完善。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獎懲機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現實發展過程中,很少有農村對集體經濟的管理運營制定配套的獎懲措施,導致工作人員的工作成績得不到肯定,出現的工作錯誤也沒有及時糾正,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效果。要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增長、縮小城鄉差距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獎懲體系,健全獎懲措施,激發發展活力,提升發展效能。
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內陸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實力以及發展環境完全不一樣,所以要在發展過程中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對于沿海地區來說,由于這些地區的交通和技術要素優勢十分明顯,可以大膽探索公司制度或者股份制度,通過開拓創新,注入更多的技術和人才要素,促進集體經濟大跨步發展,幫助農村集體經濟實現新的超越。對于欠發達的內陸地區,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較弱,而且資金人力等各方面資源比較缺乏,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某一個支柱產業優先發展,著手人力資源和相關技術的引進,通過補齊短板、發揮優勢,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3]。
政策扶持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要盡量滿足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所需的政策,除了常規性地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還要統籌各個部門的政策和資金,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的實際情況,加大對運營良好、風險小的集體經濟的扶持,對具有潛力的農村集體經濟項目予以更大的財政補貼。同時,還要盡量整合農村土地,在符合我國相關土地政策的前提條件下,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土地方面的政策便利。
1)加大對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力度。制定資產增值保值體系和臺賬管理制度,對村級集體資產運行體系以及內部控制條例加以優化,通過詳細的核算資產來確定固定資產以及債權債務。
2)構建管理責任度。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可以參考現代化管理制度,引入責任制管理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的決策、資金分配等,都必須要按照制度和規范進行科學決定,確保其公平和規范。同時,每一類人員的職責更加清晰,在農村集體經濟各項工作措施落實過程中,秉承誠信經營、保證品質的原則,對項目的運營進行嚴格監督,提前評估和防范風險,從而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更加富有效果。
3)充分發揮農村的民主監督效果。對農村的集體資產和資金的使用,要實行民主監督,使村民能夠更加便捷地了解農村集體資金的走向和收益分配,通過外部監督,促使資金的使用更加合理更加規范。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政策的扶持和資金的支持,更需要人才引進。可以結合人才政策或者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相關政策,通過財政支持以及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吸引那些年輕高學歷的人才投身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中,破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人才匱乏的窘境。具體而言,可以選擇一些財政扶持力量較大的農村集體經濟作為試點,實施人才回引工程,將人才補充到農村掛職人員隊伍中,委派其擔任村支書助理或村委會主任助理。除此以外,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農村干部和專家也是重要的培養對象,他們雖然學歷較低,年齡較大,但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通過科學合理的培訓可以進一步提升其綜合素質,從而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4]。
綜上所述,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這意味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接下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必須要結合當地實際,研究更加切合實際的發展模式,當地政府應制定切實可行、易于實施的扶持措施,指導農村組織構建完善的經濟管理體系和科學的基層組織架構。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必須要著眼于多種要素,采取多種方式,多管齊下,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農村經濟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