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家偉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解決好耕地問題,落實“藏糧于地”戰略。近期,筆者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調研時發現,該地在長期實踐中堅持探索創新耕地保護有效路徑,推動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以實際行動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值得思考借鑒。
一、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創新耕地保護路徑
巴彥淖爾位于內蒙古西部,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黃金種植帶,水土光熱組合條件好,境內河套灌區耕地超過1100萬畝,糧食年產量穩定在55億斤以上,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素有“塞外糧倉”的美譽。近年來,巴彥淖爾堅持改革創新,下好耕地保護一盤棋,以系列舉措推動耕地數量增加、耕地地力提升和產地環境優化,探索出了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模式,為推動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堅持實踐探索,創新“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整治模式,大破大立重整田疇,向“制度創新”要數量。從2008年開始,巴彥淖爾在河套灌區實施為期十年的5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圍繞田塊零亂、地勢不平、權屬分散等長期困擾當地農業生產的難題,大家普遍認為再采取之前小修小補的模式,難以解決根本問題。為此,巴彥淖爾決定創新整治模式,探索將項目區耕地放在一個盤子里統籌謀劃。在政府、村集體和村民的不斷摸索下,“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的大破大立整治模式逐漸形成并制度化,即打破農戶的承包界、打破雜亂的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渠溝路,統一開挖渠溝、統一修整道路、統一植樹造林、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劃分地塊,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經營,實現“渠、溝、路、林、田、電”全配套。隨著項目的實施,昔日“渠低地高土圪旦多”的景象已不復存在,河套灌區土地碎片化、零散化得到有效解決,新增耕地率達到5%以上。在臨河區新華鎮新樂村,全村土地通過集中改造,破碎的田塊被平成一個大田后,結合承包地確權,再按比例分給農戶。受訪村民表示,過去土地分散在不同區域,導致耕種、收割都費勁,項目實施后,土地集中連片,田塊確權登記到戶,村民吃了定心丸,耕種管理也方便多了,以前只能用小四輪車等落后農機具生產,現在可以使用現代化大型農機具。
二是堅持科技創新,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院士專家聚焦鹽堿地改良,向“技術集成”要質量。河套灌區因黃河而興,也因黃河水自帶鹽堿,灌溉沉積形成內蒙古面積最大的鹽堿地。為了讓鹽堿地變良田,巴彥淖爾創新“請進來”模式,借力科技外腦,柔性引進30多位國內知名院士和權威專家,與本地實踐經驗豐富的土專家一起,合力探索鹽堿地改良的技術路徑。在此基礎上,巴彥淖爾還與市外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引進了70多家專業企業,開展了21項改鹽新技術試驗比對,在自治區率先推廣應用鹽堿地治理集成技術。在五原縣5萬畝鹽堿地改良試驗區,根據不同類型鹽堿地特點,通過采取撒施脫硫石膏、明沙、有機肥、改良劑、種植耐鹽作物“五位一體”技術,疊加實施“上膜下秸”和“暗管排鹽”技術,耕地地力普遍提升1—2個等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5%以上。鹽堿地改良后,種植結構也得到了調整,實現了從單一種植葵花到大面積種植小麥、玉米和高產飼草,甚至水稻、“魚蝦蟹稻”共生的轉變,比如五原縣在沿黃河區域小范圍示范推廣水稻種植,畝均收入高出葵花和玉米收入,水稻種植面積已由2016年的1000多畝增加到2020年的2.6萬畝。目前,河套灌區有不同程度的鹽堿地484萬畝,占巴彥淖爾耕地面積的44%,如若全部改良,將再造一個“塞外糧倉”。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實施農業“四控”行動,向“污染治理”要生態。保護耕地生態環境,不僅能營造優質的產地環境,也能提升農產品品質。巴彥淖爾從2018年起全面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即以化肥零增長行動為抓手,推進地力提升,實現控肥增效;以農藥零增長行動為抓手,推進統防統治,實現控藥減害;以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為抓手,推進高效節水,實現控水降耗;以推廣使用新國標農用地膜為抓手,推進減膜增效技術示范應用,實現控膜提效。實施“四控”行動之后,巴彥淖爾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實現負增長,水肥一體化面積擴大224萬畝,殘膜回收率達到81%。在杭錦后旗頭道橋鎮聯增五組四級聯創控肥增效示范園區,蔬菜種植實施水肥一體化后,產量提高了不少,每畝增收達1000多元,更讓村民欣喜的是,因為推廣使用生物防治病蟲害措施,村子周圍基本沒發生病蟲害,村民已多年未買過農藥。五原縣鋤禾農牧業公司負責人表示,在種植果蔬時嚴格采用“四控”技術,果蔬品質大幅提升,銷售價格平均每件能提高15—20元左右。
二、巴彥淖爾耕地保護實踐的普遍意義
河套灌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主產區,從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的角度出發,在耕作方式、整治模式、科技支撐、管理方法等方面不斷求索,持續推動了耕地保護理念創新,對于我國同類型地區加強耕地保護,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具有普遍啟示。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創新理念?!按笃拼罅ⅰ闭文J?,破的是土地現狀和傳統生產方式,立的是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耕作系統。然而這種整治模式因涉及田塊調換整合,起初農民擔心利益受損,并沒有認可支持,為了消除農民顧慮,巴彥淖爾在10多年的實踐中,以保障農民土地權益為前提,不斷調整優化整治模式,激勵農民參與項目建設,農民逐漸嘗到了甜頭,從消極抵觸變積極推動,“大破大立”整治模式得以確立并制度化。再如鹽堿地改良,巴彥淖爾堅持引智引技,引進專業機構,聘請業內專家,建立科技小院,充分借力外腦,針對重、中、輕度鹽堿地,研發比對多種改良技術,并將技術集成應用,目前推廣的治理方法,都是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
二是堅持目標導向,踐行了耕地“三位一體”保護。長期以來談耕地保護,更多保耕地數量,對保耕地質量、生態重視不多。隨著理念的轉變,耕地不僅僅承載著糧食生產的基本功能,還有水土涵養、氣候調節、農耕景觀等生態功能,更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因此,耕地保護的目標不再單純是數量的保護,更是質量和生態的多重保護。巴彥淖爾從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到開展鹽堿地改良,再到實施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這一系列的組合拳,推動了河套灌區耕地數量增加、耕地地力提升和耕地環境改善,起到了多重效果,為實現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探索了有效路徑。
三是堅持結果導向,深化了“藏糧于地”戰略的內涵。“藏糧于地”核心在地,關鍵在藏。巴彥淖爾相繼實施了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千億斤糧食增產、高標準農田建設、鹽堿地改良等工程,在保數量、提質量和優生態的基礎上,提升了糧食產能,筑牢了“藏糧于地”的物質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又探索通過科技導入、數字賦能、全程管控等方式,推動整治模式、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的創新和改變,將科技、管理等先進手段用于耕地,藏于耕地,賦予了“藏糧于地”新的內涵。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與小城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