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行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名篇,且都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結合學生實際反復修改、反復推敲并經過實踐檢驗,每一篇都堪稱經典,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之作。平時,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和把握教材中的言語特色、特殊的表達之處,加強語言實踐訓練,久而久之,就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言語品質,學生語文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實踐活動;遷移運用;語言品質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0-0039-02
【本文著錄格式】孫利華.語言實踐活動? ?助推言語品質的提升[J].課外語文,2021,20(10):39-40.
王尚文先生曾認為:“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感悟課文美好的語文品質,進而探究它生成的緣由,從而使學生得到借鑒,最終達到提升自身語言作品的語文品質的目的。”這句話道出了我們語文教學最本質的東西,發現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直至提升語言品質。
一、發現優美語言,引導積累背誦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學生思維敏捷,平時很會交際,口頭表達能力相當強,是個“話癆”,這種現象尤其以男生居多,然而,要讓這些學生進行書面表達,往往抓耳撓腮,寫出的習作是文不從字不順,言之無物,語言如白開水一般,只會泛泛而談,記流水賬,甚至很不規范……究其原因,與他們平時不注意積累規范的優美的語言有關,腹中缺少“詩書”怎能“氣自華”!
例如我在教學《燕子》一課時,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這段話描寫了燕子的外形,我先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抓住燕子的哪些方面的特點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閱讀,不難把握作者是抓住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等特點寫的,寫作的順序是從整體到部分。接著我出示這樣一段話:“燕子有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有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還有剪刀似的尾巴,真是活潑機靈。”學生以前在寫動物外形時,往往是這樣寫的,我就讓學生將兩者進行比較,發現課文的語言更靈動流暢優美,更顯出燕子活潑機靈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熟讀成誦,內化語言,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悟得習作表達的方法。隨后我就讓學生遷移運用,寫一寫你喜歡的小動物的外形特點,很多孩子在寫文章時用上了這樣的語言表達。有的說:“一身潔白的絨毛,一對長長的大耳朵,加上紅寶石似的大眼睛,這就是活潑可愛的小白兔。”有的說:“一身嫩黃色的毛,一張扁扁的小嘴,再加上楓葉般的腳蹼,走起路來左搖右擺,這就是可愛的小黃鴨。”……
由此可見,學生只有積累了優美豐富的語言,言語實踐起來才得心應手,習得的語言才更規范、準確、流暢。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想盡一切辦法引導學生發現語言,積累語言,學生言語表達能力自然會增強不少。
二、關注特殊語言,有效遷移運用
一篇文章中,總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生進行言語實踐訓練的點,文本中一些獨特的、個性化的或陌生的語言,這是作者個人語言風格的體現,是帶著作家自身“烙印”的語言,我們在解讀文本時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在教學時更予以關注,不僅要關注文本語言的特殊表達形式,更要注重學生語言遷移運用的訓練。
教學部編版《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文中第三小節描寫“建筑宏偉”這部分內容,句式非常整齊,連續出現了“有……也有……”“不僅有……還有……”,在品讀完文字感受到圓明園“建筑宏偉”的時候,讓學生發現作者是分類列舉了圓明園中有特色的景物,接著給學生提供資料進行仿寫,有的學生寫道:“圓明園中,有小橋流水人家,也有宏偉瑰麗的宮廷大廈。”“圓明園中,不僅有一望無際的稻田,還有連綿起伏的群山環繞。”……
這些富有學生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本內容,又習得了這一個性化的言語表達形式,得意又得言,而這一切正是由于老師讓學生關注到了文本這一特殊語言表達的形式,并進行及時的操練,可謂一舉多得。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練筆:“我想對誰說……”“擬寫頒獎詞”“寫一段人物介紹”等。這些放在每一篇課文貌似都能這樣設計練筆,放之四海皆準,往往只是浮于表面,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是為練筆而練筆,走個形式。這樣的練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不要也罷。
三、利用描寫手法,提升言語品質
我們文本中一些運用特殊描寫的語言,用詞準確,運用得體,表達生動形象,就能作為范例,引導學生品悟運用,能很好地提升學生言語品質。
如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帶刺的朋友》一文,這篇課文節選自宗介華的散文《帶刺的朋友》,課文第一小節描寫紅棗的樣子:“……如同無數顆飄香的瑪瑙晃來晃去……”很顯然,文本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紅棗比作了飄香的瑪瑙,為了引導學生體會言語的妙處,提升言語的品悟能力和言語品質,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師:同學們知道瑪瑙嗎?生:知道,瑪瑙是一種寶石。師:瑪瑙能吃嗎?生:不能。師:那作者為什么說那些紅棗如同飄香的瑪瑙呢?生:紅棗的顏色跟瑪瑙差不多。生:紅棗的形狀、大小很像瑪瑙。師:作者把紅棗比喻成瑪瑙,讓你感受到這紅棗有光澤,很誘人,讓人眼饞。
這樣的比喻讓人感覺特別生動,仿佛眼前就出現了這一顆顆紅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讀一讀這段話,積累語言。
四、捕捉文本空白,發揮想象補白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留有空白,這給了讀者更多的想象和言語實踐的空間,能更好地激活讀者思維,實現讀者、文本和作者之間的對話溝通。如果我們在教學時善于捕捉這些空白,能有助于我們理解文本的內涵,理解更有深度和廣度。
(一)省略號補白
這是我們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因為省略號顯而易見的作用就是省略,就意味著文本留有“空白”,我們就要不失時機地抓住它,補充它。如《盤古開天地》第五自然段在描寫盤古倒下后身體發生巨大變化的內容,最后就用了省略號,我就讓學生思考:這個省略號省略了什么內容呢?學生了解了盤古身體發生變化的一些內容后,我就讓學生先朗讀有關句子,想一想作者為什么會有如此的想象,展開合理的想象,仿照文本進行說話訓練,學生有的說“他的頭發變成了茂密的森林”,有的說“他的牙齒化作了堅硬的巖石”,有的說“他的眼淚化作了一汪春水”……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拓展了思維,豐富了語言,語言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挖掘文本內容補白
語文課本中有些語言比較含蓄,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往往會讀不懂讀不透,浮于表面,這時就需要教師的主導地位的體現,把隱藏于文字背后的內容挖掘出來,學生一下子豁然開朗。如學習《桂花雨》一課時,文中寫道:“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了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我讓學生展開想象,以填空形式進行說話訓練:可是母親(? ? ? ? ?)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了家鄉院子里的桂花。”當時母親是如何說的,加上合適的動作和神態豐富提示語,學生聯系生活,展開想象,此時母親臉上是怎樣的表情,手上又有怎樣的動作,甚至眼神里會流露出什么……學生已有了基本的生活體驗,不難想象母親此時的動作、情感,有的同學說:“母親看著桂花,意味深長地說……”有的同學說:“母親望著我,輕輕地對我說……”還有的同學說:“母親拿著手中的桂花,聞了聞,聲音似乎有點哽咽地說……”聽了學生們的真情表達,相信學生對母親內心的想法已明白,對文本的理解也到位了,此時不需教師再做過多的講解,只需通過朗讀表達心聲。學生們經過朗讀對比發現經過文本補白以后,文本內容變得更加具體更加豐滿了。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內容深處,走進作者的心靈,理解更能深入淺出,語言運用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抓住結尾補白
有些課文雖然已經結束了,但往往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給人以無限想象的空間。如課文《窮人》中桑娜拉開了帳子后說:“你瞧 ,他們在這里啦!”文章寫到此處就戛然而止,似乎還有很多語言沒有表達出來,為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我抓住這一“空白”讓學生思考:此時,柔娜和丈夫會有怎樣的表現,他們倆可能會說些什么呢?請任選一個角色展開說話。有的學生學著桑娜的口吻說:“親愛的,原來我們兩個想的一樣,我們一定要把這兩個孩子撫養長大,這樣西蒙也能走得安心了。”也有的學生會說:“桑娜,我的好妻子,你真是個善良的女人。我們雖然現在窮了點,但我以后一定會好好打魚,不會讓你和孩子們餓著,放心吧!”……學生為丈夫與桑娜不謀而合的做法而高興欣慰,夫婦二人關于收養孤兒的打算和設想也樂于表達,學生們展開想象,大膽表達,人物形象進一步凸顯,窮人雖然物質上很窮,精神上卻是個“富者”。
語言訓練的方法是各式各樣的,教無定法。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立足課堂,精心遴選文本中的教學價值,加強“語用”意識,多方位進行操練,讓學生真正把握語言文字運用的規律,有效提升學生語言品質,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梅.語文教學中有效補白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3).
[2]楊潤玉.重讀? 自主? 積累? 拓展——談閱讀教學的策略[J].教師,2019(9).
[3]王尚文.語文品質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孫利華,1979年生,江蘇蘇州人,本科,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