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后習題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獨特的、不可忽視的作用。課堂習題與單元語文要素相配套,為教學提供了參考,非常清晰地呈現了每篇課文的學習目標。教師須認真研究、解讀課后習題,挖掘其教學價值,以課后習題為導向,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關鍵詞】課后習題;落實;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0-0061-02
【本文著錄格式】楊梅.用好課后習題,落實語文要素——以部編教材五年級下冊課后習題為例[J].課外語文,2021,20(10):61-62.
以前的教學中,教師會不清楚教什么,教學目標模糊,但是部編版教材很好地解決了“教什么”的困惑,單元板塊清晰,教學目標明確。這是與以往教材的最大不同之處,也是一大亮點,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抓手。
其中課后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課文相輔相成。朱家瓏教授說:“課后習題或點明了應掌握的基礎,或提示了理解課文的思路,或體現了教學訓練的重點,或滲透了教法和學法。是學生掌握知識、進行知識遷移以及能力訓練的載體。”可見,課后習題的作用不容小覷。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認真解讀課后習題,仔細鉆研,充分利用,有效落實,優化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筆者以統編版教材五下語文課后習題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一、研讀課后習題,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精準度,將會影響課堂的有效性,所以教師一定要明確一篇課文中要“教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只有明確了“教什么”,才能確定教學內容、方向,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與基礎。面對一篇課文,每個教師的解讀可能會各不相同,到底該如果確定教學目標呢?除了單元提示,課后習題的設計都是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也是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教師備課時的幫手。
《軍神》一文的課后共有四道習題。第一題: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人物說話的語氣。第二題:沃克醫生是怎么發現劉伯承是軍人的?后來為什么稱他為“軍神”?第三題:從下面的句子中體會劉伯承的內心,再有感情地朗讀。第四題:從課文中找出對沃克醫生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他的內心變化,再以他的口吻講講這個故事。
第一題是對學生朗讀情況的考查,不僅能夠把字詞讀準確,語句讀通順,同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意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從而讀出情感。第二題是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借助此問題,大致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三題聚焦描寫劉伯承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從中體會他的內心。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這道習題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相一致的,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第四題是關注沃克醫生的動作、語言、神態,梳理他的心理變化,并以他的口吻來講述故事。同樣,是本單元語文要素的體現。
認真研究課后習題后,對其進行提煉、整合,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劉伯承的“軍神”形象。3.體會沃克醫生的心理變化,并能嘗試以他的口吻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樣的教學目標緊扣語文要素,能夠有效落實本課的知識點和訓練點。
部編版教材的課后習題在編排上更有針對性,對學生的能力訓練要求更細,清楚地呈現出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研讀課后習題,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明確教學目標。在備課時,課后習題不能忽視。
二、緊扣課后習題,優化教學過程
依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取舍,巧妙、合理設計教學過程,突出教學重難點,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更加有效、高效。
(一)讀思結合,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硬性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個性見解,要尊重學生對文本內容的閱讀思考與感悟。部編版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對此也有所體現。《人物描寫一組》中的課后第一題為“默讀課文,說說三個片段中的人物分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到的”。課上,以此為切入點緊扣這一習題,設計了本課的主問題,緊扣人物特點展開教學。學生結合此問題,走進文本,品析字詞,在讀中思,在思中讀,從人物的動作、外貌等描寫中,感受到三篇短文中三個人物的鮮明特點。在品析重點語句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指導,學習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復述故事,提高表達能力
統編教材的課后習題,充分結合文本的語言特點,注重語言的積累、內化、表達。《景陽岡》 一文的課后習題第三題“用自己的話詳細講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適當的語氣、表情和動作”。本篇課文是訓練學生學習復述的好載體。引導學生回顧以前的復述方法,利用文中內容的留白之處,結合武松的人物形象,加上適當的語氣、表情和動作,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通過梳理武松的打虎經過,有序、生動地講故事,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促進自主內化和個性表達相融合,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有效落實語用。
(三)遷移運用,提升寫作水平
課后習題還為學生的練筆提供了內容,搭建了支架。《手指》一文中的課后習題就安排了小練筆:“仿照課文的表達特點,從人的五官中選一個,寫一段話。”本文語言風趣幽默,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多種表達方法,刻畫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教師的“教過”不等于學生的“學會”。學生掌握了語文知識還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會不會運用,能否使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待考察。在學完課文,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之后,給學生提供一個實戰的演練場,將課上所學知識、方法運用到具體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將言語知識轉化為言語技能。
課后習題豐富多樣,將課后習題與教學過程巧妙結合,這樣會避免所教內容與所練內容相割裂,知識點的學習與練習扎扎實實融入在教學過程中,會有助于語文要素的落實,學生一課一得,學有所獲。
三、利用課后習題,引導學生自學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將課后習題與預習結合起來,提出預習要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面對一篇課文,預習時除了朗讀課文,查找、理解生字詞之外,還需要關注哪些內容呢?可以很好地結合課后習題進行預習,找準預習方向,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在學習《楊氏之子》一文時,結合課后習題,學生在預習時,首先,多讀讀小古文,能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課后習題中還出示了比較難讀的兩句話,學生可以重點關注這兩句話,讀準確,讀出節奏。接著,再結合注釋了解課文的意思。本篇課文難度不大,結合文中注釋,先自己疏通文意,也是在培養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古文的方法,鍛煉學生理解古文意思的能力。最后,說說從哪里可以看出楊氏之子的機智,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預習,對于楊氏之子,學生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
有了這樣的預習,對于自己學習過程中不懂的地方,先有疑問,帶著問題課上的學習會更有效,對于自己讀懂的內容,學生自主交流,可以進行互相補充,學生的聽課效率會更好,課上的效率會更高。同時,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后習題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須認真研究、解讀課后習題,挖掘其教學價值,以課后習題為導向,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作者簡介:楊梅,女,1984年生,安徽定遠人,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