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與歷史。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任務群的運用,通過朗讀、導讀、啃讀、品讀幫助學生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發展學生的審美觀念,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不斷發展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關鍵詞】審美情趣;學生素養;高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0-0111-02
【本文著錄格式】郭素娟.審美情趣:基于學生素養發展的教學實踐[J].課外語文,2021,20(10):111-112.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知明行篤,立誠致廣”“為學為師,求實求新”等詞語是中國一些知名大學的校訓,這些校訓內容博大精深,含義深遠,讓人過目難忘,其間充滿了文化的魅力與張力。總書記說,“文化是國家的魂與根”。這些文字與幾千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是相通的,故能激發起人們的共鳴,引發人們的向往,鼓舞廣大師生按照校訓的辦學主張不斷前行。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明確指出:要在語文學習中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基于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就需要關注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文化傳承”兩個維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朗讀:在儀式中“讀文求美”
傳統文化當中的經典作品歷經千百年來的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都是充滿言語智慧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詩詞內容、有的是散文小品、有的是名言警句。無論這些內容的形式是什么,但所包含的情感是一致的,都是作者內心不斷流淌的東西。
朗讀,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在朗讀的過程當中,學生就能夠不由自主地走進內容的主體,感受內容的溫度、貼近內容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每節課時間進行有機的安排。每天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誦讀。在誦讀過程中,首先安排一名領誦人,植入一定的儀式感,讓“晨誦”成為開啟黎明的一天;其次,在領誦的同時,班級其他同學參與聆聽,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最后,教師根據學生朗誦與參與情況進行點評。在這樣一個活動過程當中,實際上也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感知的過程。
做好日常的朗誦,還需要教師設計好朗誦的形式。如在學習高中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時候,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開啟學習之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搜集與“學習”相關的作品開展晨誦活動,在誦讀當中感悟經典,如《增廣賢文》《進學解》《論語·為政》等,讓學生獲得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不斷地提高學生言語欣賞能力。
以《增廣賢文》為例,首先是開啟詩,這是一段適合高一學生反復誦讀、反復品悟的詩歌。如“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這一段內容為學生每一天的學習生活注入鮮活的源泉。其次可以在第一單元的學習時間內,分解《增廣賢文》內容,從信、善、孝、惜、勤五個方面搜集相關資料,在古韻聲聲中,哲理條條中獲得道德生長、懂得勤奮惜時、學會結交良友。
二、導讀:在自然中“觀景感美”
自然是神奇的造物主,讓大地變得豐富多彩,無論是高山還是河流,塞北還是江南,都留下了詩人墨客的詩詞歌賦。翻開《唐詩三百首》,我們不難發現很多詩題都與山水有關。如《題西林壁》《題李凝幽居》《題都城南莊》,都是詩人在游山玩水、訪友探人的過程當中留下的感嘆。同時,詩人在不同的場景,一定有著不同的感受。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這是一篇游記,記錄作者游覽的不同地點,介紹了“褒禪山”“華山洞”的來歷,寫清了其間的方位所在。作者看似寫景,實則是為了議論,作者通過考據碑文,提出了“深思而慎取”的觀點,言簡意豐,強調了“志”“力”“物”三者的關系,讀來讓人豁然一新。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導讀,達到學生的審美體驗。
師:“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這是毛主席對山水景色的贊美。“文如看山不喜平”,山亦如文本不平。奇峰異嶺,怪石嶙峋,才能給人出其不意的感覺。作者王安石認為,觀賞景色,展望人世,達成的條件是什么?生:力、志、物(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板書)。師:作者通過這三個方面的辯證關系進行了具體闡述,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學生自由讀課文)師:假如只有“力”,沒有“志”,結果會怎樣樣呢?生1:就會找不到奮斗的方向。生2:做事就容易半途而廢。生3:就如同學習一般,只有擁有足夠的意志力,才能持之以恒。師:是啊,那么如果只有“志”,沒有“力”則又會怎么樣呢?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師:同學們,那么王安石就“讀書”與“過山洞”的關系,講了“志”“力”“物”三者的關系,重點是指出了“志”是人生應該擁有并永遠追求的。
高中教學內容當中基于山水景色的文章較多。這些文章當中所滲透的自然之美、哲思之美,都在字里行間。教師需要從山水景色之美過渡到人世生活之美、生命之美、生存之美,在“觀景感美”中,走向“美美與共”,實現學生生命的自覺。
三、啃讀:在人物中“知人悟美”
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當中,人物形象類型眾多,人物特點性格迥異。認識這些人物,就如同走進經典作品中,與前人先賢進行歷史對話。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走近人物,了解人物事件與人物的對話過程。如在教學《荊軻刺秦王》一課時,可以設置如下啃讀環節。
師:同學們,《荊軻刺秦王》是一個歷史故事,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要想了解這個故事,需要我們好好地啃讀一番。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從三組鏡頭來走進這個故事:樊荊會面、易水訣別、秦廷行刺(板書)。師:讓我們隨著歷史的鏡頭,把目光投向第一個鏡頭,這樣的鏡頭在故事中的那一段。生:在故事的第三自然段。師:要想深入感受兩個人的內心世界,需要具體的啃讀,下面同學們分組進行分角色朗讀,感受一下人物的對話。生:(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師:在這一段當中,同學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從中你讀懂了什么?生1:這一段通過三個問句,有依有據,抽絲剝繭。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生2:荊軻很講究談話的策略,以誠待人,心胸坦蕩。生3:樊深明大義,勇于擔當。師:同學們通過啃讀課文,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人物形象。那么在課文中,這樣的形象是如何描摹的呢?生:通過對話的形式描摹人物的形象與特征。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不同視角去認識人物,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以文本內容為載體,以品讀感悟為形式,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圍繞高中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從語文素養的角度,發現文本背后的內容,讓學生不斷地在文本生活與現實生活當中“走幾個來回”。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像這樣的歷史人物還有很多,如燭之武、樊噲、屈原、賈誼等,教師要善于通過文本內容的啃讀,走近歷史人物,實現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與文本內容同生共長,感受英雄之美,體會人性之美。
四、品讀:在言意中“得言向美”
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包含著豐富的意象之美。意象就是人們對傳統物象當中所形成的約定俗成的一種認識。經典就是要發現從物象到意象的路徑。如在學習古典詩詞中“月”的意象項目研究當中,教師就可以圍繞“月”的意象組織活動的流程。
首先,在項目活動當中,教師組織學生搜集與月亮相關的詩詞內容。經過檢索資料,大約收集了有關月亮的詩詞,如“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身隨殘月影,夜半到軍營”“依稀十年,西江月,宮墻內外”“風起梢頭葉,月照千里舟”等。接著進行組內分工,學生在充分理解有關月亮的詩詞內容的前提下,從月亮的不同意象表現進行分類。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大體可以把月亮的意象分為邊塞之月、團圓之月、愁緒之月、思鄉之月等。最后,進行項目匯報。各小組圍繞自己的發現,進行活動的總結交流。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月亮意象的藝術之美就形成了共有的認識:古人筆中之月并非眼中之月,而是心中之月。詩人筆下之月往往是心情所托,這樣當學生再次見到月亮的時候,就會結合自己不同的心情去感受月、認識月、發現月,獲得對月亮完整的印象認知。
品讀,就是讓學生從“言”向“意”出發,既要“得言”,也要“得意”,在言意兼得中,走向言意共生;從物象走向意象,從生活內容走向語文素養的發展。品讀,還需要教師設計出具有思維進階的品讀生長點,讓學生有內容可品,有方法可用,有話語可說。傳統文化當中有著豐富的意象,教師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對傳統文化鑒賞的能力,能夠發現同一物象不同意象的區別,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語境當中獲得對意象的認知,能夠在意象的感召下,獲得言語運用的能力。
總之,審美,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就是讓學生在朗讀、導讀、啃讀、品讀中,走近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感悟傳統文化,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學習,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獲得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同時,也發展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邵然.在任務群教學中培育民族審美情趣——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20(6b).
[3]榮愛華.高中語文中的審美教育途徑與方法例談[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8).
作者簡介:郭素娟,女,1980年生,江蘇高郵人,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為現代文閱讀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