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體育校本教研活動的出發點,也是實施主題教研的起點,筆者所在學校體育教研組找準問題所在,采用“三堂一微”的教研策略,立足精準性,有效提升教師素質以及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發展。筆者以六年級《投擲: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一課為例,闡述學校體育教研組如何運用“三堂一微”進行有效教研。
一、找準問題,實施校本教研的基礎
校本教研活動要以實際問題為基本點,基于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活動中遇到的真問題。教師通過“問診課堂”發現教學與活動中的問題。“問診課堂”分為“自診”和“他診”兩個方面,尋找問題的根源。以六年級《投擲: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教學為例,首先執教教師上完課后填寫自診表,如自診記錄:課堂上發現學生對于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技術的上步時機存在不同的做法和理解;反思:動作瞬間完成時,學生難以捕捉動作信息,歸根結底是教師的教出現了問題。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追溯問題源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次組內聽課教師填寫他診表,如存在問題: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語言單一,對于學生的學習評價指標簡單化;準備活動小游戲“傳遞炮彈”雖然具有熱身效果,但是不能與主教材技術學習進行無縫對接;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是并腿然后上一步投擲,也有部分學生先是右腳在前,然后左腳上一步投擲,甚至還發現有個別學生是左腳在前,右腳上一步投擲。問題歸因:教師教學評價單一是因為在備課時對于評價沒有提前進行多元設計;教師對于活動內容的選擇沒有從技術層面考慮和設計;課堂教學落實反饋環節設計不到位。重建策略:評價學生參與學習熱情,評價同伴之間合作能力,評價學生投擲技術動作,評價學生投擲遠度,評價學生觀察的能力等;從教材分析動作技術環節,抽取某一個環節設計準備活動;技術動作的教學應是正向學習,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看清楚技術動作,對于錯誤動作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抓拍,讓學生觀看自己的動作,還可以結合指向性評價引導學生掌握正向技能。最后教研組所有教師根據《投擲: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一課存在的問題進行統計匯總,依據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問題選定主題,進行有深度和廣度的研究,促進教研過程的精細化、實效化和規范化。
二、“三堂一微”,實施有效教研的方法
從教師集體備課、上課、課堂重建到技術動作示范,通過“三堂一微”實施校本教研。所謂“三堂一微”指“五學”課堂、“零摹”課堂、“學力”課堂和“微演”教研。“五學”課堂指基于“學情”“學理(教材研析以及學科理論的分析)”“學材(教學過程中使用的體育教具和體育器材[1])”“學程(教學流程)”“學評”的備說課。“零摹”課堂是指上課教師不利用試教班級進行試課,在展示課中直接上課,學生通過自主想象和動作創編,獲得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動作。“學力”課堂指以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引導與點撥為主線,以優化學生學習力為目標,師生相融的一種教學。“一微”指“微演”教研,教師借助于視頻學習,自己演練技術動作,同行指導交流,通過連環遞進式策略,把主題技術動作研廣、研深、研透。“三堂一微”教研就是針對課堂上存在的問題進行收集匯總,針對有關問題進行“主題教研”,然后將教研所得反饋到課堂上,從課堂中尋找問題,再次進行教研,如此往復的一個過程。體育校本教研緊緊圍繞主題,立足于“三堂一微”,才能使研究有料、有味、有效,激發教師自我研究、自我發展業務的內驅力。
1.“五學”課堂:教學教材設計的助力。教研組長每周提前將主題告知,并發給教研組所有成員一張“五學”教研表,讓組員提前準備,所有教師根據主題撰寫好“五學”教研表,對“學情”“學理”“學材”“學程”“學評”5個方面進行備課。如六年級《投擲: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在分析“學情”時,學生生理方面:正處于人體發育的關鍵時期,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不斷增強,大肌肉群的發展也將向大小肌肉群發展過渡;心理方面:他們在心理上更加注意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態度,團隊意識逐漸加強;技術方面:學生在五年級已經學習了上一步投擲管狀物和投擲壘球,對投擲已經有一定基礎。在“學理”分析時,從《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入手分析相關技術之間的連接以及要學習技術的整體分析,《課標》要求水平三學生掌握有一定難度的投擲動作;技術動作: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動作,右腳在前左腳在后,兩腳前后站立,預擺時球依次是從前下方經過胸前至頭后上方,加速球的擺速,此時上體后仰,身體形成反弓形,最后用力動作是當預擺結束時左腳向前一步,將球用力積極從后上方向前上方拋出,此時的動作特點是蹬腿、送髖、腰腹急速用力,兩臂用力前擺并向前壓腕和撥指。在“學材”開發方面,自繪教學掛圖和視頻,目的是通過掛圖結合慢動作播放讓學生觀看上步的時機。在“學程”分析時,教師進行教學流程的設計時要考慮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還要設計評價標準。在教研活動時,依據自己對主題教材的認知進行深度剖析與闡述。教師通過討論,對教材重新認知與理解,然后進行“五學”課堂的建構,再實施課堂教學。最后,教研組根據課堂教學再進行教學研討。“五學”課堂能夠促進教師對教學的研究,實現教與學的可持續縱深式發展。
2.“零摹”課堂:教師教學設計的動力。“零摹”課堂是對“五學”課堂合理性的檢驗。“零摹”課堂需要教師對教學設計進行精加工,設計要科學合理,環節與環節之間銜接緊密,甚至做到無縫對接和合理有效的完成教學。“零摹”原則是教師不能用執教班級進行試教。2位教師以六年級《投擲: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進行同課異構的“零摹”課堂教學,這樣能夠看出教師的設計水平以及進行橫向對比。首先觀摩教師看器材場地布置是否有利于學生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練習,是否有利于提高練習密度,器材是否有高利用率,是否能發揮更高的價值;其次觀摩教師看教師如何通過引導學生觀看動作掛圖、多媒體視頻或者教師示范動作等方法,讓學生直觀感受上一步的動作時機,在腦海中形成動作表象;然后觀摩教師看課堂組織形式的設計是否有效,練習形式的設計是否可操作,如學生投擲遠度(男生:6m合格、8m良好、9m優秀;女生:3.8m合格、5.4m良好、6.9m優秀)等;最后觀摩教師看教學評價設計是否有針對性和指引性,如學生投擲動作的評價(上步正確、收腹甩臂、動作連貫、出手角度等)。好的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意識,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體育運動知識和技能奠定基礎。在“零摹”課堂教學中出現學生的“學習力”不足的問題,經過研討再回到課堂教學。
3.“學力”課堂:課堂組織設計的合力。“學力”課堂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鍛煉學生的“學習力”,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形成。“學力”課堂主要從學生學的角度看教師通過什么情境導學、研學和展開自我學習和集體學習的過程。“學力”課堂不僅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提高教師課堂的組織能力。如2位教師分別用五年級和六年級各一個班級,以《投擲: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同課異構形式的“學力”課堂教學研究,進行縱向比較。“學力”課堂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技術基礎,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在什么情境下進行技術的導入,教師如何設計學生活動情境引導以及怎么指導是關鍵;第二部分為核心推進、學以致用,學生在學習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技術后如何運用;第三部分為鞏固提高、技術的拓展,當學生學習掌握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技術時,課堂活動要向外延伸,活動如何展開和提升是要點。從單純傳授知識向知識傳授和學力培養并舉轉變,促進教師自身理念轉變和方式更新,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整體提升[2],讓學生和教師在雙邊活動中教學相長。
4.“微演”教研:教師動作示范的張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熟能生巧,體育動作技能也是如此。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動作示范必不可少,完美的動作示范能夠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因此,為了能夠讓體育教師的技能水平擁有持久力和示范力,可利用每天學生早讀課時(8:00~8:25)進行常態化“微演”教研,針對當天所要教授的技術動作進行演練。如《投擲:雙手上一步向前擲實心球》一課,讓所有體育教師將該技術進行逐一演示,如果遇到有的體育教師動作不標準,其他動作好的體育教師可以進行示范指導。在示范時教師將好的動作攝像,以便在體育課上可以通過視頻展示動作。雖然體育教師對于技術動作不是樣樣精通,但是教師可以在“微演”教研中不斷練習,把握技術動作要領,鍛煉技術動作,提升技術動作的示范能力。在“微演”活動中,教師通過自己的練習,感受上步時機,這樣在課堂教學時就能駕輕就熟。
三、成效評價,教研相融的落腳點
實效性是對教研活動的反饋,更是教研相融、保證教研精準性的落腳點。教師可從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情況2個維度進行客觀分析。
1.教師維度:教師的問題意識有無增強,課堂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提升;教師課堂形態有無改變,課堂教學是否從傳統型轉化為創新型,能否從經驗型教師轉換為反思型教師;教師評價是否多元化,課堂教學評價是否具有智慧性和藝術性,能否使得課堂教學有活力且更有張力。
2.學生維度:學習力、體能、智力能否外顯于行、內化于心,取決于教師教學的藝術性。興趣是學生學習技術技能的內驅力,首先看教師有沒有激發學生興趣;其次看學生在技術學習中是否體現出為了達到預設目標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在體育鍛煉環境中的忍耐力和持久力;然后看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和鍛煉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在技術學習中的創新能力,以及團隊的合作學習能力;最后看教師能否基于教材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在技術學習過程中,體能儲備是否適應技術技能。
參考文獻:
[1]孫元昊.基于“五學”的操作性動作技能有效應用[J].中國學校體育,2020(8):67-69.
[2]朱祥勇.探尋“學力課堂”,演繹生命精彩[J].四川教育,2016(Z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