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如貸
摘 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辯證唯物地論述了人、教育、環境的理論思想。認為在人不斷地發展運動過程中,教育是通過實踐不斷地進行教育,而實踐受教育影響不斷在教育的指導下進行的實踐。社會實踐活動隨著教育的目的進行展開,其對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社會實踐是教育實施的動力和載體。
關鍵詞:《提綱》;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3.080
馬克思在1845年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它在經濟文化政治等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來講是一部經典性的哲學著作,它曾被恩格斯譽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以及恩格斯又稱它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在德育過程中應結合馬克思關于人、教育、環境的理論思想來展開,探析《提綱》所蘊含的有關思想對多元文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一定的價值意義。
1 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關于人、教育、環境思想的批判
馬克思在《提綱》中論述了實踐是人、環境、教育的基礎,另外不僅把實踐引到了認識論中從而完善認識論,而且也在實踐的情況下闡釋在歷史觀中所出現的問題。而《提綱》的第三條是馬克思新世界觀的一部分內容,它主要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學說中的否認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以及主要倡導的“環境決定論”“教育萬能論”等方面的問題,從而闡述了教育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而人、環境和教育三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說,在人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的,教育是通過實踐不斷地進行教育;實踐受教育影響,從而不斷地在教育的指導下進行實踐,同時,實踐活動往往是伴隨著教育目的來展開的。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三條中強調指出,“關于環境和教育起改變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駕于社會之上。”從中可以得出,“唯物主義學說”指的就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愛爾維修)、19世紀初的費爾巴哈以及以歐文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等。愛爾維修、歐文與費爾巴哈等非常重視環境與教育對人的作用,提出了“環境決定論”“教育萬能論”等理論。
首先,愛爾維修主張“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他認為人是教育的產物,環境對每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都具有決定作用,不良環境與教育會導致人不好的性格。因此,改變環境與教育,從而才能更好地改造人。其次,歐文指出:“‘人是環境的產物,他一生的每一時刻中所處的環境和他的天生品質使他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就是什么樣的人。”從中得知,他認為人的性格是環境的產物,他想通過教育和改造環境來提高人們的認知水平、了解自身的本性,從而培養出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最后,費爾巴哈的“環境論”和“教育論”深受到愛爾維修學派的影響。“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也就是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此外,他不了解“革命的”與“實踐批判的”活動的作用。
綜上所述,舊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教育與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而環境有好壞之分,好的環境有促進作用,而壞的環境則起到反作用,人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這種學說”注重環境與教育對人的重要作用這一方面上來看是正確的一方面,但是卻存在著片面夸大了環境與教育在人的自我發展過程的決定作用,從而沒有看到人并不是單單的、消極的和被動地去接受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沒有看到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是具有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奮進者、開拓者和搏擊者等,沒有看到“革命的實踐”可以改變教育和環境。
2 正確認識人與環境、教育的關系
第一,要正確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在處理二者的關系中,不僅要看到人們所處的環境對人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而且也要清晰地認識到人具有主觀能動性。馬克思認為,人可以在不違背規律的情況下創造環境,相反,環境在一定情況下也能影響和創造人。人和環境之間的創造是雙向的,而不是誰僅僅只能在單方面上決定著誰,二者既是能動的一方又是受動的一方。此外,“環境給人以影響,制約人的活動。”人之要生活在社會就不能脫離社會實踐活動而存在,人在發展和實現自己的實踐過程中也可以改變環境,而這個實踐過程是一個樂觀向上、積極主動的一個實踐過程。
第二,要正確處理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不僅要看到了人們所受到的教育對人的發展是有一定的主導作用,而且也要清晰地認識到人并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人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教育自己,人具有主體能動性。此外,還要清晰地看到教育本身也會受制于新時代發展所面臨的新要求、新挑戰。“教育是社會按照一定的需要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的實踐活動”,馬克思對教育萬能論進行了批判,他充分證實了教育在促進人的成長成才中起的作用。他指出:“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因此,要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教育,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和實現“中國夢”。雖然說沒有教育是萬萬不能的,但是教育并不是萬能的。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教育屬于外部的因素,但是要做到全面實效性,就必須要發揮受教育者本身的主體性,從而更好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要充分認識社會實踐活動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雖然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會制約著人,但人不是完全服從于環境和教育。此外,實踐活動是影響人發展、環境發生變化的重要動力。人與環境是連續不斷地相互創造的過程,從而在創造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生改變。環境是否有利于人的活動或者人的活動是否有利于環境建設的活動,這取決于變革的實踐,兩者統一的基礎是人的變革的實踐。也就是說,人和環境的相互創造過程辯證統一于實踐。
3 馬克思人、環境和教育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馬克思《提綱》中所辯證地提出的關于人的發展、環境、教育關系的教育思想。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的背景下,要時刻關注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及注重這些理論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3.1 努力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人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科學修養一定情況下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但是人并不是被動的接受環境的影響,因為環境有優良差之分,人在受到環境影響時可以通過積極主動的實踐活動來給改變原有的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只有當它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產生影響時,才會被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高校要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營造出一個具有民主性、平等性、互動性和開放性等人文關懷環境。學校是人們營造培養時代新人的環境,對時代新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有著指導性的作用。要注重校園文化環境、社區文化環境、家庭文化等以促進人們更好地發展自己,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要因地制宜,從不同的價值維度來營造不同維度的環境,從不同的方面發揮著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潛移默化的功能從而更好地培養“有理想”“有本領”和“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3.2 正確處理好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
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直接互動關系。在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要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動組織職能、觀念傳導職能、引導職能以及管理職能等。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這一層關系中是起到了主導的作用,因此要負更大的責任。首先,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要以人為本、以身作則、表里如一,要熱愛、真誠、民主、平等的態度與意識對待教育對象;其次,教育者要尊重、關愛和理解教育對象,時刻把教育對象當作一個獨立的、完整的行為個體來看待,不傷害其自尊心。此外,還要注重把握好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教育對象還能主動的去影響教育者,在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響中教育對象可以主動地去鑒別利弊。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引導教育對象能承擔當自身的責任,為祖國事業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3.3 注重培養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
馬克思指出,個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不是一個抽象的個體,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的人”,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客體及主體。因此,要針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有的放矢,把握時機,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其教育和自我教育,思想道德觀念,提高思想品德認知、情感、意志、理想信念、踐行能力;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和習慣,也就是使受教育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從而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3.4 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作用
馬克思認為,人是“現實的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而只要生活在社會中的都不能脫離社會實踐,人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更好地發展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更好地為國家、社會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綻放光彩。另外,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受教育者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如引導大學生參加環保志愿者活動、敬老助殘志愿活動、社會服務志愿活動等,從而實現“外化于行”的過程。除此之外,要建立健全社會實踐活動的保障機制,以此來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水平,從而讓更好地、有效地開展教育。
4 結語
當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都呈現快速發展趨勢,新時代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探究《提綱》中人、環境、教育的智慧思想,馬克思主義雖承認人有受到環境與教育決定的一面,但是他表明這種決定不是最終意義上的決定;他認為人是有自主意識、能動的個體,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因此,在德育過程中,要清晰地認識和把握人和環境的關系問題,優化教育環境,從而更好地培養擔當“中國夢”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張微.心理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5.
[3]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5] 王炳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J].求是,2018,(15).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