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家友(武昌工學院)
2015 年11 月以來,“供給側改革”一詞迅速升溫,成為出現于各個場合的高頻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經指出,中國高校的轉型發展,實質上是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據教育部官網公布的湖北2019 年湖北普通高等學校共128 所,本科學校68 所,專科學校60 所。民辦大學43 所,其中,民辦本科學校32 所,民辦專科學校11 所,民辦高校占湖北省高校總數的33.5%。民辦院校的轉型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不僅有外在社會環境的壓力,相對于公辦教育,民辦教育本就處于弱勢的地位,家長、學生、教師等對民辦本科院校認可度不高,還有民辦院校的生源數量不足、生源質量堪憂、優質師資缺乏等問題。
“高等教育供給側”的概念由經濟學中衍生而來,是作為高等教育需求側的對應性概念而存在的。在經濟學中,供給與需求是一組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范疇。它們既存在各自獨特的理論基礎與內在邏輯,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19世紀初,法國學者薩伊(JeanBaptisteSay)(1963)提出的“薩伊定律”,認為“供給創造自身的需求”,在20 世紀出現的大蕭條并沒有出現“薩伊定律”所說的那樣,英國的牛奶被倒入萊茵河,實踐證明“薩伊定律”只是在物物交換的簡單的經濟關系中成立。1936 年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1965)對“薩伊定律”做出批評,指出:導致大蕭條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主張政府對自由市場的干預,主張通過貨幣和財政政策,加大投資,刺激消費,擴大出口,憑借“三駕馬車”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增速。二戰后至70 年代初,凱恩斯主義成為主流經濟學,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認可,因此西方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但凱恩斯學派對宏觀經濟政策所導致的經濟結構失衡以及由此而來的消費需求不足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質疑,在此背景下產生了新古典主義則倡導供給側改革,倡導經濟的市場自由化,反對政府從中進行干涉。主張“大市場,小政府”,通過市場自動調節來充分發揮要素的作用,以此提高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做法,有效地幫助了西方世界的經濟走出衰退的泥潭。縱觀西方經濟學發展史,凱恩斯主義主張需求側改革,倡導政府以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對經濟進行干涉。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兩種不同的觀點,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都曾發揮過作用,但其局限性都在于他們只是關注供給和需求的靜態平衡,而沒有考慮經濟的動態發展和動態的平衡,在實踐中,從不發達國家到發達國家也要經歷這種結構性矛盾,我國經過短短的40 多年的改革從不發達到發展中國家,而我國目前現階段高等教育特別是民辦高等教育的矛盾是供給與需求嚴重脫節,無法發滿足需求,具體來講就是表現為供求失衡、結構不合理、專業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特色、部分專業供給嚴重過剩、學生動手能力差、不適應社會的需求等問題。
人才培養方案是本科教育的綱領和指南,是教學工作的實施和評價依據,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現在已定稿,新版人培從學校層面來講,重點是確定培養理念、培養定位、培養框架,核心是培養理念;專業層面來講重點確定培養模式、培養方案、平臺的構建,核心是培養方案;課程層面來講重點是確定主講教師、教學模式、建材建設,核心是教學模式。與2016 版人才培養方案相比較有五個方面的變化,第一,確立科學客觀、定位明確的培養目標解決了為什么教、為什么學的問題。第二,構建能力導向、合理夠用的知識結構,把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主修與輔修的關系。第三,形成邏輯清晰、結構得當的課程體系,把握必修與選修、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系。第四,突出理論與實踐一體的實踐教學,強化實踐教學,增加綜合性、設計性、探究性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加強實踐課內容的相互聯系,使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實訓、畢業設計、工程訓練、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等實習實訓諸多環節融為一體。第五,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第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新版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要求建立新商科思維、適應新業態需求、掌握新技術新方法、開設新課程、拓寬新視野、實戰新體驗,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新商科人才;堅持理論學習、實踐運用、創新創業三融合,培養方向設置與行業發展趨勢對接,課程體系設計與崗位能力需求的。
李勇校長在2018 年10 月15 日的專業建設討論會上明確提出專業建設的緊迫感和憂患意識,指出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的方向和要求,簡稱“兩貼近”“三導向”“四突出”,“兩貼近”就是貼近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學生成才發展需求;“三導向”就是堅持辦學定位市場導向、市場業態導向、就業質量導向;“四突出”就是突出專業核心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培養,進一步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通過激活存量、創新增量、提高質量,優化專業結構布局,以專業鏈對接產業鏈,提升專業設置與行業企業的契合度和貢獻率,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加快形成優勢專業瞄準前沿,優化專業結構將以現有專業關停并轉一批、升級改造一批、重點建設一批,規劃設計一批,因此我校關停了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酒店管理等專業,增加了學前教育、大數據與應用等專業,重點建設的有工商管理等優勢專業。
教學改革應該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被動式的學習方式,逐步形成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參與的方式,這就需要從教學方法入手,一是大力推廣教學信息化,以教學信息化推動教學方法的改革,積極推廣和鼓勵教師運用超星學習通等APP 進行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目前我校教師使用學習通軟件的比例達到80%左右,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明顯改善。
在學校本次人培的修訂中強化了創新創業教育,增加了很多創新創業的課程和實踐,把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當前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相結合,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國家的創業政策,讓我校更多的學生了解創業教育和參與各種創業大賽,使創新創業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求學的理性認知與自覺行動。特別是近幾年來我校畢業生中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業者。
高校轉型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教師適配崗位的核心競爭力,教育部對高校教師提出了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學校堅持將師德教育作為教師培訓的必須模塊,落實師德教育新要求,堅決執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同時加大力度引進學歷高、職稱高、科研水平高和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優化教師隊伍,使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專業結構更合理。
近年來學校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斥資增加對實踐教學的投入,購買了大批教學軟件和實驗、實踐教學平臺,使得實踐教學成為學生和老師最喜歡上的課,培養學生基本的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同時在校外聘請了一大批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導師擔任很多實驗和實踐課老師,讓學生真正學到在學校無法形成的技能和能力,同時我校建成了一流的圖書館,一流的經管實習實訓中心,一流的國教學院實訓中心,改善了辦學的硬件條件,基本上所有的實習實訓、實驗等課程得以順利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