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基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經濟背景下,有效地開展高校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研究是必要的。在分析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專業特點,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效率。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處于新常態階段,黨政機關也不斷推動落實創新戰略,致力于形成創新性的國家。經濟的發展必然影響高校的雙創教育,高校雙創的教學及師資隊伍建設要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人才。合格的高校雙創教育教師應具備以下特征:首先需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基礎和研究能力,教師掌握的知識應盡量全面,并在學科研究與探索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其次需在實踐方面具備相應的技能。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實施需以實踐為主,能夠輔助學生形成扎實的操作技能,以及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等方面的技能。最后需在創業指導方面具有更高的素養。教師需在專業學科探索能力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實踐技能,以及對學生提供更為專業化的實踐指導。在整個創新活動期間,創新與創業始終相輔相成。此外教師還需具有相應的職業道德,通過自身的言行向學生展示素養和價值觀念,讓學生逐漸形成創新的意識和信心,達到良好的協作效果[1]。
部分教師仍以傳統的教學思想指導教學活動,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培養創新思維和鍛煉實踐能力,因此學生也難以掌握必備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來迎合經濟市場的發展。此外多數教師對于自身在創新方面的實踐力度不足,創業意識也不夠積極,因此能夠為學生提供的教育和指導十分有限。
首先,教師人員數量缺乏。全面實施雙創教育需要充足的教師數量支持。而目前我國高校雙創教育中嚴重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雙創教育的任課教師大都屬于兼職。其次,在創業教育方面也缺乏綜合能力更強的教師。高效實施創業教育需要教師自身具有更高水平的實踐技能,同時還需掌握經濟學、創業學等理論知識,但當前多數教師不同時具備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的能力。最后教師群體在學歷和年齡等方面的結構不科學。部分高校對于聘請教師方面還未形成更為完善的體系,這便導致教師群體中多數學位較低,且存在偏年輕化的情況[2]。
當前我國高校對于雙創教師群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力度不足,在雙創教師的引進、考核及評價等方面還未形成更為完備和科學的制度,在雙創教師的專業化培訓和教育方面也缺乏系統規劃,因此對教師的積極性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當前高校的雙創教師隊伍具有明顯的初創性特征,為了改善教師團隊實踐經驗匱乏的問題,需構建“三合一體”模式對教師進行系統培養,以此能夠在經濟背景下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三合”便是教師隊伍由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教師、企業家三方構成,上述三類教師分別擔任不同的教育角色。其中基礎課教師主要對學生開展雙創基礎知識的教學,專業課教師則主要在專業領域實施雙創教育。企業家則負責為學生提供創業的經驗和技能,通過一線實踐機會讓學生體驗創業,并對學生進行指導。上述的“三合”教育模式分別側重不同的教育方面,能夠實現學生的全員參與,覆蓋所有的專業范疇[3]。而“一體”則是教師的選、培、管等方面的一體化實施。其中“選”便是在全校范圍內對教師進行公開的選拔。“培”則指形成更為完善的培訓體系,能夠依據當前的經濟背景對雙創教師隊伍進行創新培養,將實踐、培養和考核同步實施,定期聘請行業專家對就業和創業的政策、形勢進行分析,全面掌握雙創相關的理論知識,派遣教師深入到企業進行靈活鍛煉,或者帶領學生共同完成理論和實踐的鍛煉。
實施雙創教育便需側重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將創業教育作為各專業教育的重點目標之一,能夠將雙創教育和專業課程結合實施,在專業課程的教育中同步滲透雙創教育元素。具體來講,可在公共課、專業課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融入更為豐富的雙創教育內容,保證兩種課程的教育活動同步實施,全面提升學生的雙創技能。教師還可結合專業的特征和具體培養目標,重點鍛煉學生在創新方面的意識和能力。自主研究設置能夠突出專業特征的教育客戶層。強化專業教師與通識教師的協同提升機制,扎實建立更為成熟的教師培養體系。教師在提升自身創新意識的同時,還需借此影響學生的意識,讓學生經過鍛煉促使自身形成更強的創業意識,提升對經濟環境的適應能力[4]。
對教師的專業技能培養需要以課程為基礎。通過調研結果可知,當前高校具有較為完善的雙創教育課程架構,主要為通識必修、公共選修等課程類型。課程內容的設置相對完整,高校也能夠形成連續的教育模式和體系,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持續的雙創教育資源。
教師可在多個層次的教育內容中,通過專業學習、培訓、聯系企業與社會資源等多種渠道來鍛煉并提升自身的教學活動設計、實施及評價等方面的職業技能,重點表現出教師在知識體系方面的扎實程度,可靈活運用專業知識為學生的實踐提供指導。此外高校還可通過相關機構對教師提供各類深造的機會。教師在接受培訓時可進一步革新專業思想,能夠自主完善職業道德和技能。高校還需保證培訓活動的全面性和個性化,輔助教師科學規劃,將雙創教育作為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學習內容。
1.支持和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的實踐活動
校企合作形式可作為教師優化自身實踐教學技能的主要渠道。首先雙創教育具有明顯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等特征,這便需要雙創教育緊密依托企業的參與和扶持。其次高校教師普遍存在工作經驗和雙創經驗等方面的不足,這便需要從企業實踐中不斷鍛煉與成熟。高校需通過各類方式開展校企合作,通過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沙龍交流等方式為教師提供實踐的機會等。高校也需積極倡導教師深入到企業中參與實際項目的實施,與雙創實踐人員進行密切交流,將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整合所有相關資源共同參與雙創教育,以此為學生提供更為專業的教育和指導。
2.依托豐富的校園雙創活動
高校可組織實施雙創教育競賽活動,倡導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完成競賽,同時鍛煉教師的職業技能。雙創教師可對參賽學生進行技術、經驗和知識等方面的指導,深入了解創業政策,通過創業案例提升自身的指導水平。
還可參與雙創沙龍,不斷豐富和積累創業教學經驗。雙創沙龍的小范圍的交流活動,能夠輔助教師不斷完善經驗和技能。沙龍活動可由教師和企業家分別通過團隊或個別指導的方式,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輔助學生深入了解經濟背景下的雙創發展趨勢,以此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教師亦可在此過程中同步提升自身的經驗和指導技能。
3.開展創新創業實訓
實施創業實訓活動,也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實踐指導技能。通過模擬創業實訓活動,能夠對企業真實的生產情境進行模擬,并同步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結合企業運作模式來促使師生積累實踐經驗,借鑒企業先進的經營和管理經驗,通過實際訓練輔助學生提升創新精神和技能,能夠熟練應對市場的變化,降低創業的風險[5]。在對學生提供專業化指導期間,教師也能夠親身體驗實踐情境,與學生共同進步。
基于經濟背景打造雙創型的師資隊伍是推動高校雙創教育的重要保障。人才在整個創新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創新發展的實質是人才發展,在經濟背景下需對教育進行全面革新,才能迎合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可見當前深化實施雙創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革新的主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