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結林,何韻,柳嬌,肖永娟,晏小華,林赟
萍鄉市人民醫院,江西 萍鄉 337000
膝關節屬屈戍關節,是人體受杠桿作用力最大的關節,其韌帶系統、關節囊起到維持結構穩定及保護膝關節作用,而創傷可導致膝關節內粘連、股中間肌纖維粘連等,引起屈膝功能受限及肌力異常,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目前,主要治療方法為口服或外用鎮痛藥物,但副作用較多,且療效并不顯著,病情進展后患者因關節疼痛、畸形等,對訓練出現抗拒,而中藥副作用小,通過中醫定向透藥的方式可促進藥物吸收,運動療法則可通過訓練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3-4]。鑒于此,本研究就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創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作以下分析。
將萍鄉市人民醫院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9月收治的60 例創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患者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觀察組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齡(48.67±2.98)歲,年齡范圍19~74 歲;病程(3.13±3.76)個月,病程范圍7 d~6 個月;其中左膝創傷10 例,右膝20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47.95±3.04)歲,年齡范圍25~70 歲;病程(2.75±3.88)個月,病程范圍5 d~6 個月;其中左膝創傷11 例,右膝19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納入標準:①符合創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5]:有膝關節或其周圍創傷史;②膝關節功能障礙,表現為屈曲或伸直僵硬,無法滿足生活、工作需要;③膝關節屈曲<90°,關節腫痛,活動受限。(2)排除標準:①創傷后并發感染或腫瘤;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疾病者;③認知功能障礙;④合并神經損傷、嚴重骨質疏松癥。
1.3.1 對照組采用中醫定向透藥治療,中藥方劑組成:川芎、紅花、制草烏、制川烏、紅藤、伸筋草各15 g,三棱、莪術各10 g,冰片5 g;加水400 mL 煎煮30 min,去渣取液待用。囑患者仰臥位,暴露下肢,使用中藥定向熱透儀,將涂有本中藥液的電極保濕片置于膝關節功能障礙明顯的部位處,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最大強度不應超過18 mA,每次通電20 min。1 次/d,10 次為1 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運動療法治療。運動療法:(1)助力運動,病人患肢尚無足夠力量完成主動運動時,由醫務人員或利用器械提供力量來協助患肢進行的一種運動;(2)主動運動,如仰臥位,患肢外旋并屈膝,作膝內旋和外旋主動運動;(3)抗阻運動,如利用沙袋或器械做增強股四頭肌抗阻運動;(4)牽伸練習,運用外力(人工或機械/電動設備)牽伸短縮或攣縮組織并使其延長,做輕微超過組織阻力和關節活動范圍內的運動;上述各種運動療法均1 次/d,20 min/次,10 次為1 個療程,共3 個療程。
(1)評估治療3 個療程后療效[6],優:患者膝關節可以完全伸直,屈曲>120°,并且無疼痛、畸形;良:患者膝關節可完全伸直,屈曲>90°,無疼痛或者有輕微疼痛,基本無畸形;中:患者膝關節屈曲>60°,但有一定輕痛;差:患者膝關節屈曲<60°,經常發生疼痛,或者持續性疼痛。(2)治療前、治療3 個療程后,使用關節量角器測量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測量方法:以股骨外側髁為軸心,股骨外側髁與股骨大轉子連線為固定臂,以股骨外側髁與外踝尖連線為移動臂,固定臂延長線與移動臂所形成的角度則為膝關節的屈曲角度。(3)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評估患者治療前、治療3 個療程后膝關節最大被動活動度時疼痛程度,VAS 評分0~10 分,將一直線均分10 等份,從左至右把等分線記錄為0~10,0 示無痛,5 示中度疼痛,10 示極度疼痛,疼痛程度逐漸加重。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3 個療程后,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治療3 個療程時,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對比(°,)

表2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對比(°,)
治療3 個療程時,兩組患者膝關節最大被動活動度時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VAS評分對比(分,)
創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在膝關節外傷術后常有發生,由于術后長期制動,易發生組織間隙纖維蛋白沉積,加上關節囊、韌帶等出血、滲出,從而導致關節內組織攣縮、粘連,從而出現膝關節強直、活動受限[9-10]。中醫認為氣滯血瘀、靜脈攣縮為本病的病機,膝關節局部損傷后,氣血運行障礙、經脈受損,筋骨肌肉得不到氣血津液的濡養,從而出現屈伸不利;而瘀血日久不去,易致關節僵硬、周圍組織變硬[11-12]。而中醫治療本病的原則為“寒者溫之”“結者散之”,需疏通血氣、祛風寒濕。
中醫定向透藥是通過熱透儀將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藥更深入進入機體內,使藥物離子獲取能量,從而可向皮下深入,直達患處[13]。中頻電流可降低皮膚電阻,使毛細血管、小動脈擴張,與低頻電流結合,可使藥物靶向作用于患處,從而使藥物發揮更充分,同時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降低骨內壓,從而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14-15]。中藥組成中川芎可祛風止痛、活血行氣;紅花可散瘀止痛、通經活血;制草烏、制川烏可散寒止痛、除濕祛風;紅藤可活血通絡;伸筋草可舒筋活絡、祛風消腫;三棱、莪術可消積止痛、行氣破血;冰片可清熱止痛[16-17]。現代藥理學表明,川芎、紅花可改善外周微循環障礙;制草烏具有鎮痛抗炎的作用;伸筋草具有抗炎及持久強效的鎮痛作用;冰片具有抗炎、消腫、止痛的作用[18]。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 個療程,觀察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膝關節活動度高于對照組,膝關節最大被動活動度時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創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減輕膝關節活動疼痛,療效顯著。分析原因在于,運動療法包括徒手、利用器械等方式,幫助患者進行功能訓練,早期的運動療法可使肌肉發揮水泵作用,促進周圍血液循環,利于組織間滲出物的吸收,從而減少粘連的發生,同時促進肌肉的肌力恢復,減少組織攣縮,從而提高關節穩定性,達到治療目的[19]。有報道指出,運動療法還能夠減少非甾體抗炎藥的使用,從而減少因長期服用藥物所引起的消化道癥狀、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20]。運動療法與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使用,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程度,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中醫定向透藥療法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創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減輕膝關節活動疼痛,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