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華 程韜 李其中 陳健 田承浩 龍建軍
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查結果顯示,在2010~2020年間全球肺癌發(fā)病人數約120萬人次/年;死亡人數為110萬人/年,屬于全球性高危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到人類健康[1]。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肺癌早期接受手術治療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因此對于早期肺癌患者而言,提高早期診斷率、盡快完成手術非常重要[2]。隨著胸腔鏡手術技術不斷發(fā)展進步,以胸腔鏡為代表的微創(chuàng)手術逐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其中,單操作孔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由于減少了操作孔,能夠真正實現(xiàn)微創(chuàng)操作,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為此在本文中,對60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分組治療,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科室2018年9月~2020年4月接收的6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研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過實驗室檢查、肺部影像學檢查、術后病理學確診。本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許可。納入標準: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肺癌,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胸腔粘連、肝腎功能異常、伴有全身感染性疾病、合并內科疾病、精神障礙患者。按照手術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3~73歲,平均年齡(58.8±8.7)歲;腫瘤直徑1.0~4.5 cm,平均腫瘤直徑(3.4±0.9)cm。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58.4±7.9)歲;腫瘤直徑1~5 cm,平均腫瘤直徑(3.3±0.8)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三孔胸腔鏡手術治療,具體方式為:靜吸復合氣管插管麻醉,協(xié)助患者取健側臥位,術中根據患者腫瘤位置確定傾斜角度,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操作孔,切口長度為1.0~1.5 cm,置入胸腔鏡后在第4肋間和腋后線第5肋間作主操作孔、副操作孔,采用超聲刀完整分離腫瘤,對較大的滋養(yǎng)管進行夾斷結扎處理,對腫瘤體積較大的患者可以將主操作孔的長度延長,手術結束后徹底止血縫合。
觀察組實施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治療,具體方式為: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側臥位。在患者的腋中線第7或者第8肋間作1.5 cm切口作為觀察孔,將胸腔鏡置入,觀察患者胸腔內是否存在粘連、胸水和胸腔內轉移。選取腋前線第4或者第5肋間作長3.0~4.0 cm切口作為操作孔,手術以卵圓鉗牽拉肺葉充分的暴露出手術視野。使用電鉤和超聲刀將肺韌帶切開并打開肺門周圍的縱隔胸膜,逐步解剖游離肺血管和支氣管,并以內鏡切割縫合器切斷,針對肺裂發(fā)育不良、未發(fā)育者,建議先切斷肺血管與支氣管,最后處理肺裂;清掃肺門、縱隔淋巴結;觀察孔放置胸腔引流管,縫合操作孔[3]。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手術相關指標、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腫瘤標志物包括:CEA、CYFRA21-1、SCC、CA125;手術并發(fā)癥發(fā)包括:肺不張、心房纖顫、肺漏氣。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對比 術前,兩組CEA、CYFRA21-1、SCC、CA125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觀察組患者的CEA、CYFRA21-1、SCC、CA125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102.64±4.29)min、引流管留置時間(3.49±1.30)d、住院時間(7.80±0.56)d短于對照組的(120.39±5.31)min、(5.88±1.21)d、(9.94±0.87)d,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對比()
注:與對照組術后24 h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其中肺不張1例、心房纖顫1例;對照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6.67%,其中肺不張3例、心房纖顫3例、肺漏氣2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00,P=0.0377<0.05)。
非小細胞肺癌作為肺癌的一種,不僅發(fā)病率高,而且死亡率高,外科手術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由于創(chuàng)傷性較大會對患者產生較大傷害,隨著胸腔鏡技術不斷進步,胸腔鏡治療肺癌的效果也在不斷的提高。以往胸腔鏡手術中采用三孔技術治療,雖然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但是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損傷,無法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而且術后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運動障礙。而單操作孔胸腔鏡手術僅留下腋前操作孔,而且腋前肌肉層比較少,手術創(chuàng)口選擇的是肋間肌,因此能夠及時止血,且操作簡單方便,患者術后創(chuàng)口愈合效果理想,且不需要背部輔助操作孔,能夠縮短患者的術后愈合時間,減少患者術后創(chuàng)傷性、痛苦性,達到微創(chuàng)的最佳效果[4]。
單操作孔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過程中減少了操作孔,手術醫(yī)師不僅需要充分暴露病灶,還需要完成多項手術操作,使得手術難度與風險性提高。另外,手術所使用的器械只能用一個孔,在放入多個器械時,器械容易相互干擾,有時需要反復交換進出器械,影響操作。所以在使用單操作孔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時,需要術者能夠熟練的掌握開胸手術步驟,并擁有豐富的操作經驗,從而提高手術治療效果[5]。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4 h,觀察組患者的CEA、CYFRA21-1、SCC、CA125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102.64±4.29)min、引流管留置時間(3.49±1.30)d、住院時間(7.80±0.56)d短于對照組的(120.39±5.31)min、(5.88±1.21)d、(9.94±0.87)d,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00,P=0.0377<0.05)。在汪強等[6]的研究中,證實胸腔鏡手術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開胸手術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為8.33%,低于開胸手術組的34.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開胸手術組的術中出血量為(301.30±380.66)ml,多于胸腔鏡手術組的(126.73±192.69)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合。
總之,單操作孔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創(chuàng)傷遠比傳統(tǒng)切口的創(chuàng)傷小,不僅術中出血少、恢復快、感染機會少,還能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高患者及社會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