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茹,何敏華
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腎臟風濕免疫科,云南大理 671000
一般情況下, 終末期腎病主要選擇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隨著這類技術的提升與普及,進行透析患者的生存率也不斷提升[1]。 文獻研究表明[2-3],患者在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會不斷提升,且與年齡、血壓及血糖有密切的關系。 通過查閱資料可得知,心腦血管并發(fā)癥是這類患者的主要危險因素。 該文主要對50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開展分析,討論維持性血液透析并發(fā)腦卒中患者臨床特征,以該院2017 年1 月—2020 年3 月接診收治的50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為該文研究對象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50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 依照是否存在腦卒中進行分組。 卒中組25 例,男14 例、女11 例;平均年齡(61.47±7.18)歲;非卒中組25 例,男10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61.77±8.17)歲。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文研究經(jīng)過相關部門同意,具備合法性。 患者及家屬知曉該次研究且自愿加入,均簽署相關文件,具備合理性。 該文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卒中組患者: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診斷標準;行頭部CT、MRI 診斷技術確診為腦卒中;臨床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感染、精神病、腦外傷患者;資料不完整患者。
該文選擇回顧性分析手段, 研究兩組一般資料及臨床指標, 分析維持性血液分析并發(fā)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特征。
實驗室指標包括:甘油三酯、血清白蛋白、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鈣、甲狀旁腺激素、血磷等。
對比兩組實驗室指標,包括:甘油三酯、血清白蛋白(ALB)、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LDL-C)、血鈣(TG)、甲狀旁腺激素、血磷、總膽固醇。
對比兩組血壓指標, 包括: 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DBP)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血鈣、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卒中組血清白蛋白、甲狀旁腺激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標低于非卒中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對比[(),mmol/L]
表1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對比[(),mmol/L]
?
卒中組入院時SBP 與DBP 數(shù)值均高于非卒中組,卒中組透析前數(shù)值均高于非卒中組,透析后,其數(shù)值也明顯高于非卒中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壓情況對比[(),mmHg]
表2 兩組患者血壓情況對比[(),mmHg]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時間SBP DBP卒中組(n=25)非卒中組(n=25)入院時透析前透析后入院時透析前透析后(180.22±32.1)*(170.5±24.9)*(155.7±21.5)*160.4±25.8 145.89±15.3 135.8±14.8(95.4±15.2)*(90.4±12.8)*(85.7±12.6)*80.7±10.2 80.7±9.51 75.9±11.5
中國腦卒中 (cerebral apoplexy) 發(fā)病率約為每年274/10 萬人。 雖然近年來患者急性期病死率明顯下降,但急性期治療后,75%的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 重度殘疾占40%, 給患者帶來諸多痛苦和不便,給患者家庭造成較大負擔[5-6]。 腦卒中本身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且自殘率與致死率也相對較高,嚴重危害著人們的生命安全。 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雖說該病的病死率逐步下降,但發(fā)病率與致殘率一直居高不下。 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均高的特點,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年齡呈低齡化趨勢, 偏癱是腦血管疾病比較常見的遺留問題[7-8]。
血液透析主要是為治療慢性終末期腎臟疾病(chronic 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據(jù)文獻資料報道顯示,目前世界上80.0%的尿毒癥患者要借助血液透析手段維持自己的生命。 但患者在透析階段,極易產生負性心理, 持續(xù)性的透析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產生影響[9]。
心血管事件屬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該病是我國目前首位致死病。 加之腎源短缺,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療這類患者最為安全且有效的手段。MHD 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風險是正常人的4.3~10.1 倍,出血性卒中的風險是正常人的4.1~6.7 倍。 權威研究顯示,血液透析患者腦卒中發(fā)生與血壓、血糖、脂質代謝紊亂有密切關系。
何援軍等學者[10]研究表明,腦卒中組伴有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以及高血壓水平、 使用普通肝素的比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年齡、性別、肝腎功能等方面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腦卒中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血紅蛋白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腦卒中組的病死率33.3%明顯高于對照組8.60%(P<0.01)。 邵潔瑩等學者[11]研究表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為心血管事件, 就維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腦卒中患者年齡高于非卒中組,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腦卒中發(fā)生率也會增加。 且高血壓及糖尿病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發(fā)腦卒中危險因素。 該研究結果表明非卒中組血鈣 (2.18±0.25)mmol/L、 總膽固醇 (3.98±1.03)mmol/L、甘油三酯(1.57±0.85)mmol/L、血磷(1.80±0.6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82±0.71)mmol/L與卒中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卒中組血清白蛋 白 (41.26±4.02)mmol/L、 甲 狀 旁 腺 激 素 (399.89±111.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5±0.39)mmol/L明顯高于卒中組(P<0.05)。 卒中組入院時SBP(180.2±32.1)mmHg、DBP(95.4±15.2)mmHg,透析前SBP(170.5±24.9)mmHg、DBP(90.4±12.8)mmHg,透析后SBP(155.7±21.5)mmHg、DBP (85.7±12.6)mmHg 均高于非卒 中組(P<0.05)。 與李旭東[12]研究:腦卒中組患者糖尿病史(47.06%)、高血壓史發(fā)生率為(70.59%)均高于非腦卒中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分析意義(P<0.05)。 腦卒中組2 hPG (8.82±1.86)mmol/L、FPG (6.12±1.24)mmol/L、HDL-C (1.31±0.64)mmol/L、TG (2.14±1.36)mmol/L、DBP(91.34±6.96)mmHg、SBP (141.26±17.67)mmHg 均明顯低于非腦卒中組(P<0.05)。 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并發(fā)腦卒中患者與非腦卒中患者相比,前者具有高齡、基礎疾病、高血壓等,檢查顯示,具有血清白蛋白、甲狀旁腺激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標較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