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
3月1日起,《排污許可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全面施行,以法規強化排污單位的主體責任和義務,標志著我國排污許可制度的進步與完善。《條例》的全面施行,對于排污單位來說,將迎來哪些“考驗”?對于生態環境部門來說,該做好哪些工作?對于社會公眾來說,《條例》又如何保障監督權的行使呢?有關專家針對公眾關注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
一問
《條例》規定,企業受到的處罰會納入到國家信用信息系統,這時排污單位和技術服務機構這兩類主體將產生環境信用約束?!栋咐吩谶@方面作了哪些具體規定?
企業的環境信用監管,是指生態環境部門基于企業的環境守法表現,特別是根據企業環境違法信息,生態環境部門對這些企業的環境信息進行評判,評定一定的等級,然后將這些信息分享給有關部門,實施相關部門共同的獎勵或者約束,對環境守信的企業,予以適當褒獎、便利,對失信企業實施聯合懲戒。剛剛公布的《條例》,針對排污單位和技術服務機構這兩類主體明確環境信用的約束。
針對排污單位,《條例》規定排污單位在申請排污許可證時提交的材料之中,就應當包含有其統一的企業社會信用代碼。生態環境部門將根據排污單位的信用記錄等因素來合理確定對排污單位的檢查頻次和方式,對于環境表現較好的,進行提倡并減少檢查頻次,對環境表現不良的,就要加強監管,提高監管頻次。同時還要求將對企業違法行為的處罰決定納入國家信用管理信息系統,并向社會公開。
針對服務機構,《條例》里明確規定,企業提出申請材料,生態環境部門可委托一些專門技術機構對專業化的申請材料作技術評估和審查。這些技術評估機構如果弄虛作假的,生態環境部門要解除委托關系,并把它弄虛作假的違法信息納入到社會征信系統,讓社會共同約束它。同時,這些服務機構不誠信的,去年修改的刑法修正案專門針對這類環評機構、監測機構,包括技術服務機構,規定如果評估意見是弄虛作假的,要承擔刑事責任,一般情節的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涉及到公共安全的重大工程出具虛假環評證明文件,并導致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后果非常嚴重。
二問
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如何體現“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來保證企業的權益,減輕他們的負擔?
《條例》通過對現行管理和改革實踐進行總結和規范,從制度上要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在落實“放管服”、減輕企業負擔方面進行了創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嚴格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規定,進一步明確企業持證排污的責任和義務,這些責任和義務也是通過全面梳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關于企事業單位排放污染物管理的有關要求,也包括自行監測和達標判斷的責任和義務等。
第二,通過實行分類管理,《條例》專門設立了登記管理制度,為占大多數的中小微型企業帶來了便利。根據2020年全覆蓋的統計情況,目前登記管理的排污單位有236萬家,占固定污染源總數的86.5%,這樣大量的企業必須實施登記管理。通過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半小時內即可完成。
第三,設立排污限期整改通知書制度,有利于企業輕裝前行,避免出現“一刀切”。特別針對現在已經排污,在《條例》出臺前沒有達到相關標準的,或者設施不完善的,或者未批新建等,這次《條例》中給了預留期,要求限期整改,因企而異給予整改期限,和企業商量達到相關整改要求,減少了“一刀切”,也是對企業的幫扶,有效扭轉了過去只管合法企業,不管違法企業的問題。
第四,實施“一證式”管理,有利于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的擾動,減輕企業負擔。同時規范環境執法,減少自由裁量權,依證執法。在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開展“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全程網辦”,已經納入國務院試點,目前正在推進相關工作。
三問
《條例》在強化違法排污者的法律責任方面做了哪些規定?
依法嚴懲重罰,是有效打擊違法排污行為的重要手段,《條例》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用重典治理環境違法行為的部署,對違法者的相關法律責任作了非常嚴格的規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加大對違法排污行為的處罰力度?!稐l例》雖然是行政法規,但是在做好與《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上位法銜接的前提下,對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超標排放污染物等違法排污行為,都提高了罰款處罰的力度。
規定了多種處罰措施。比如對情節嚴重的違法排污行為,規定了責令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停業、關閉等處罰措施,對未建立環境管理臺賬記錄制度、未按照規定提交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等違法行為,規定了按次處罰的措施,這是《條例》的一個亮點。另外,對復查發現排污企業繼續實施違法行為或者拒絕、阻撓復查的違法行為,規定了按日連續處罰的措施。
加強了與治安管理處罰和刑事處罰相關規定的銜接。與《環境保護法》規定的拘留處罰措施相銜接,規定了對通過逃避監管方式違法排污等行為,可以依法對其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拘留,對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起到用重典治理違法排污行為的作用。
四問
目前排污許可管理制度如何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排污單位的自行監測工作?
《條例》要求企業開展自行監測,還要進行臺賬記錄,保存原始記錄不少于五年等?!稐l例》規定排污單位對監測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不得篡改、偽造,對于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行為,除予以處罰外,還要求移送公安機關實施行政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責任。
對重點排污單位要求安裝在線監控設備,未安裝的,包括安裝了未使用、未正常運行的,都提出了要求。針對未按照自行監測方案開展監測的、未保存原始監測記錄等情形,《條例》中都予以明確規定,違反這幾種情形的要給予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過去只是一句話,《條例》的出臺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有處罰,如果拒不執行,就要關停。對于自行監測給予了法律法規上的保障。生態環境部在環境監測上一直秉持一個態度,就是對發現造假行為、監測數據不實的,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絕不手軟,依法依規執行。
為了打擊監測數據造假,司法部門推動在刑法修正案第十一條中增加相關規定。過去對在線自動監測,是按照破壞計算機信息罪處理,現在弄虛作假,或是提供虛假證明,就直接入刑。有關部門開展了三年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保障行動計劃,對涉及自行監測的第三方監測機構定期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對違規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罰。近年來,相關部門提高科學化的水平,實施大數據監管和甄別,通過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判別真假。下一步,將進一步規范企業自行監測,規范企業的執行報告、臺賬記錄以及信息公開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有效,充分發揮監測數據在日常監管和執法監督中的重要作用。
五問
《條例》在社會監督和公眾參與方面有哪些制度設計?如何保障公眾監督切實發揮作用?
在《環境保護法》基礎之上,《條例》也對保障公眾的有效參與提供了更為具體的制度設計。
一是構建信息平臺,為公眾提供集中統一的信息來源?!稐l例》規定,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的建設,在“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上,普通市民或是專業環保組織對已經納入管理的370多萬家固定源排污單位,不管分布在哪個地方,都可查詢足夠的信息。
二是排污許可制管理的三方面重要工作,均須在征求公眾意見的基礎上完成:制定實施排污許可的范圍,包括制定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的排污單位的范圍、排污實施的步驟和許可管理類別名錄;制定實施排污許可登記管理的企業名錄,明確無需申領排污許可證、僅需填報排污登記表的企業的類別;制定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以上三個方面工作都要征求有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和社會公眾的意見。
三是要求排污單位充分公開環境信息?!稐l例》規定,排污許可證應當載明對排污單位信息公開的要求,企業沒有按照許可證的要求公開信息就構成違規,就要承擔法律責任。排污單位應該如實、及時的公開排污信息,內容包括所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企業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運行情況、臺賬記錄、執行報告、自動監測數據等。
四是要求生態環境部門公開監管信息。排污單位要公開信息、平臺要公開信息、部門也要公開信息?!稐l例》規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排污許可證的事中事后監管,并在“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上記錄生態環境部門組織開展的執法檢查的時間、檢查內容和檢查結果,檢查結果無論合規不合規,都要記錄并公開。
五是賦予公眾舉報的權利?!稐l例》規定,任何單位、個人對排污單位違反《條例》規定的行為,均有向生態環境部門舉報的權利,接受舉報的生態環境部門應當依法處理,按照規定向舉報人反饋處理結果,并為舉報人保密?!稐l例》通過信息公開的制度設計,對保障公眾的舉報、參與、監督,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