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全濤 曹昌義
摘要:牛背梁景區位于秦嶺腹地,隸屬陜西省柞水縣行政區范圍,以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優質的山地地貌景觀為主要旅游吸引物,是陜西省內重要的山地森林型旅游目的地。由于景區規劃建設時間較長,在旅游需求轉型的時代大背景下,景區的功能需要拓展。建議:對景區部分設施進行完善升級;充分利用景區山體水體資源,建立新的旅游分區;重新設計旅游線路;升級宣傳營銷的策略,引入互聯網等現代手段。
關鍵字:牛背梁;功能;拓展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6-0015-03
牛背梁景區,全稱為“陜西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秦嶺深處的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海拔1000—2802米,總面積2123公頃,距離西安市42公里,秦嶺長隧道穿腹而過,S102省道直達景區門口。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幽的潭溪瀑布,獨特的峽谷風光,罕見的石林景觀,以及秦嶺冷杉、杜鵑林帶、高山草甸和第四紀冰川遺跡所構成的特有的高山景觀造就了這里中國少有的景觀多樣性與獨特性,是都市人休閑的好去處。
一、功能分區及必要設施的完善升級
景區在進行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升級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進行必要的升級改造,用以承載新的旅游活動的開展和實施。生態景觀廣場。首先在景區的迎賓區域,我們需要建設新的場所設置。在原有景觀性大門:牛頭門內,建設面積約為30畝的廣場區域,廣場建設需要以生態性景觀作為首要設計元素,保證區域內的景觀優美和環境和諧。該廣場可供游客休憩、中轉使用。必要時可以作為臨時停車場或者游客疏散避險點使用。考慮到未來游客到訪中將以自駕游或者房車旅游客源為主,需要在景區入口的河畔平緩區域構建具有良好生態環保功能,且外觀融合度高的生態停車場,增加景區停車位數量,以滿足更多游客的到訪游覽需求。停車功能的拓展,可以考慮在牛背梁景區的出入口,構建錯落有致、建筑風貌和諧的兩層商業街區,以“兩排商鋪,一條街市”為依托,形成以山林生活分享、手工制作體驗、樂活茶飲、特色餐飲為主要方式的休閑活動區,滿足游客休憩、放松、樂享生活的旅游需求。
二、利用好景區內的水體和山體資源,建立新的旅游分區
(一)利用峽谷區域,構建水上活動區
在羚牛谷西向分支峽谷內,構建溯溪區域,以溪流、瀑布為依托,形成戶外溯溪線路,形成特色鮮明的山地戶外旅游產品。將水上活動和登山活動有機結合,增加游客的項目選擇性,也為未來景區實現更多的功能拓展提供先期的路徑探索。
利用羚牛谷內落差較大的巖壁或者瀑布,實現溪降或者巖降活動。此項活動借助景區瀑布和巖壁的自然落差,利用繩索由巖壁頂端下降,參與者可以自己掌握下降的速度、落點,以到達地面。速降需要十分嚴格的操作與熟練的技巧。同時,參與者必須克服對高度、速度的恐懼,具備勇往直前、堅持到底的決心。故此,近些年,速降運動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戶外運動之一。
(二)充分利用山體平緩區域,構建科普教育旅游功能區
在景區內尚未實施旅游項目安排的山地緩坡上構建山林實驗活動基地,開展以親子家庭為主的山林采集、山林體驗種植、山林植物科普等活動的旅游教育基地。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旅游休閑功能,為以子女游學、生態體驗作為目的的家庭出游群體提供良好的旅游空間。
在此區域地勢起伏較小的林帶,構建西北首家森林親子活動區域。此概念起源于西歐,是以無邊界的親近自然、學習自然知識和生態理念為導向;以獲取基本生存能力和環保思想為教育目的,在森林或者自然環境良好的野外區域開展的幼兒教育基地。此種幼兒教育模式在西方已經有近二十年的歷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牛背梁景區籌建該項目,將為親子旅游活動提供良好的平臺和基礎,成為陜西親子旅游的新亮點。
(三)完善現有游覽服務設施,進行必要的升級提檔
整合現有果品飲料銷售點的建筑外觀和服務設施,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果蔬、茶飲,提升服務水平,拓展服務項目,提供必要的休憩區域將現有的紅樺林、月亮埡兩個綜合服務區的建筑外觀和內部格局進行修繕、整理,使其既能包裝景觀融合度,又能保證服務功能完備。增加服務區景觀小品,優化服務區基本環境,做到點景、框景的建筑格局。在服務區內,完善餐飲產品和休憩產品的供給。
在六尺嶺山林步道中,完善護欄、指引牌、垃圾桶、公廁等基礎設施。在六尺嶺景觀集中區域,構建2~3個面積超過300平方米的觀景平臺,以供游客賞景、休息,在必要時也可作為游客疏散設施。
完善索道下站至月亮埡的步道,實現完全的人車分離。考慮在條件成熟時,構建羚牛谷—罐罐潭—新修建懸索橋—峰林的閉合游覽線路,形成新的旅游環線。
(四)構建適宜不同游客群體的營地度假區
在牛背梁景區的公路線沿線水晶坪區域構建功能完備、環境優美、建筑和諧的營地度假區域,為游客提供集帳篷露營、汽車營地、山林小屋等不同層次的住宿支持設施。此區域將成為牛背梁核心景區內最大的宿營地,提供較為完善的住宿餐飲產品支持。考慮以帳篷營地區、精品山林小筑、自駕車營地區為核心構建周邊山林田園景觀。在后期可以考慮拓寬景區公路,在此區域內增加房車營地。
利用虛擬視覺技術,在水漿坪構建陜西首家以森林生態為主題的VR技術體驗樂園。樂園利用虛擬視覺技術以及聲光電技術的配合,模擬極具震撼力的秦嶺生態自然場景,實現在模擬環境下和秦嶺區域內珍稀動植物的零距離接觸、互動,豐富游客在景區內的旅游感知。
利用視覺增強技術(AR)和投影技術,在水漿坪區域建設幻光森林,以滿足游客夜游景區的需要。森林在神話中通常被認為是充滿神奇色彩和精靈出沒的地方,通過構建景觀和燈光投影設施,打造出極具奇幻色彩和神話元素的森林夜游步道,步道長度約1.5公里,環繞水漿坪區域修建,以燈光和LED投影作為主要置景方式,以自然森林景觀為輔助,構建具有奇幻色彩的特色夜游牛背梁線路。
利用人們熟知的動漫作品和動漫人物形象,將動漫中虛擬的場景轉換為現實的景觀。此產品能夠讓游客親身經歷動漫作品中描述的場景和氛圍,實現和動漫人物的零距離接觸,體驗動漫場景中的真實感受。
在未開發區域利用完備的服務設施,在開闊區域,定期籌辦森林音樂節。以鄉村音樂、民謠音樂、流行音樂演出嘉年華的方式,吸引音樂愛好者參與其間。森林音樂節可以實現音樂和自然地有效融合,將環保、自然的理念和優美的音樂統一在一起。讓參與者既能聆聽優美的樂章,又能在放松的心態下感受秦嶺南麓優美的自然風景。這種產品能夠充分滿足以家庭為單位的短期度假出游需求。
在上述區域腹地,以原有土屋和田畦為基礎,構建粗修和精修相結合的精品民宿,粗修民宿以保持土屋原有建筑風貌,輔以內部景致裝修,提供既滿足復古、體驗山林野趣的審美訴求,又保證住宿質量的旅游居住產品。精修民宿以修舊如舊的原則,構建風格獨特、環境幽靜的住宿設施。在住宿設施周圍構建以歸隱文化和山林野趣為主的景觀小品,突出歸田園兮的文化內涵。
(五)構建山地戶外體驗區
在景區尚未開發的瀑布群中,選擇落差在30米的陡峭巖壁上,設置攀巖安全實施,主要利用天然巖壁的紋理、裂縫構建攀巖路線。設置難度不同的攀巖線路,以滿足不同層次攀巖愛好者的運動要求。在巖壁下方構建活動緩沖區,提供地面指導和服務支撐。在罐罐潭區域建設單圈長度為800米,具有不同地形特征的閉合環線賽車場。使用ATV(沙灘車)和UTV(全地形車)作為工具,進行休閑賽車活動。ATV和UTV具有機動性強,車身小,排量低等特征,非常適合山地條件下復雜路況的越野駕駛。在牛背梁構建山地賽車場將實現陜西山地越野車旅游產品的突破和升級,會吸引大量對山地越野感興趣的游客來參與體驗。在具有高度差的坡地通過構建鋼制軌道的方式,建成長度不低于600米,具有較大高度差的快速滑行軌道。在軌道中放置軌道車,軌道車可以乘坐兩人,利用重力和慣性作為動力,在軌道中高速滑行。游客在軌道車快速滑行的過程中,既能觀賞秦嶺山地美景,又能體驗在山坡峽谷飛馳的刺激感受。通過引進新西蘭SHWEEB技術,在公園內構建一定長度的軌道膠囊自行車線路。此線路作為游客進行高速軌道膠囊自行車駕駛的體驗項目。該自行車可以實現最高90千米/小時的速度,是目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最快的自行車。從羚牛谷上部到罐罐潭區域范圍內,依托現有廊道,擴展山林、溝壑區域構建山地定向越野活動區,滿足開展初級山地定向越野活動的需要。為群體拓展旅游活動提供產品支持。在罐罐潭瀑布群下方平坦林地范圍內,設置吊床區、小型茶飲區,以供游客和戶外運動愛好者休閑、娛樂。在擬修建的懸索橋上或者高差適宜,無遮擋的懸崖上構建蹦極設施,構建高山自然環境下的蹦極運動項目,吸引追求刺激體驗的年輕游客參與。
在山地平緩區開辟視野開闊,無遮擋物,面積適宜的場地,建設動力傘訓練、飛行體驗基地。充分引入通用航空的實施設備,為游客提供“體驗低空飛行樂趣,云間俯瞰牛背梁”的旅游產品服務。
三、旅游線路的重新設計
(一)構建景區內部旅游線路設計
1.戶外運動體驗線路
考慮設置高山探險二日游(二條)線路。線路主要面對戶外活動愛好者,對體力和裝備要求較高,要求有一定的戶外經驗和協作精神。山地戶外體驗游在罐罐潭區域內設置有多個戶外運動項目,可以吸引戶外運動愛好者參與,同時還可沿途觀賞羚牛谷峽谷景觀。山地戶外挑戰游(乘車前往)索道下站—罐罐潭—懸索橋—月亮坪(乘車返回游客服務中心),此線路步行時間較短,游覽時間主要用于參加山地戶外運動產品。
2.觀光、休閑線路
養生觀光兩日游(一條)。此線路住宿地點可選擇龍王溝內或者游客綜合服務中心內。以上三條路線適宜觀光休閑的游客,所在區域設施完善,具有餐飲、休息之處。
3.森林山地度假、養生線路
線路規劃的主要活動區域以水晶坪民俗營地為核心,以家庭度假、親子活動為旅游吸引物,時間以二至四天為宜。
4.終南山寨文化休閑線路
針對以體驗山地文化和品嘗陜南飲食為主的休憩客源設計的旅游線路,一般時間以一日到兩日為宜。
5.龍王溝養生減壓線路
此線路以體驗異域文化,放松身心為主,游覽時間自由隨意。
(二)景區外部旅游線路設計
旅游業發展具有極強的產業聚集效應,旅游景區(點)可以在互補中取得更大的發展,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應當同柞水溶洞、秦楚古道、柞水其他旅游景區(點),特別是營盤近年正在建設的旅游景區(點)的對接,形成新的旅游線路。
四、景區宣傳營銷的升級策略
(一)旅游形象設計的深化
牛背梁景區的形象定位核心是景區中山水地貌和歷史文化脈絡整合的景觀意象特征以及由此而挖掘出的度假休憩養生等旅游特征。
牛背梁素以雄健的秦嶺山脊作為基本指向物,給人以“壯美”之感,而長期以來,存居于此的野生羚牛更是給這片山地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此外,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環境原始神奇、秦嶺山脊、奇山異水、冰瀑石磧、山泉瀑布,碧水溪潭,整體上給游客許多意境“秀美”之感。由休閑養生中,挖掘出老莊文化,形成“逍遙”特征,借用《逍遙游》道家學說的景點著作,挖掘和景區具體景點和產品相吻合的元素,形成具有典型老莊思想的文化表述,形成“南依巴楚、藏風聚氣、林幽宜隱、仙山獨秀、北望長安”底蘊豐富的文化表述。
(二)市場營銷規劃
1.營銷策略提升
必須通過建立“旅游協作區網絡體系”與“節慶營銷方案體系”來完成。前者,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通過跨區域合作,在近期單獨或與商洛、柞水主要景區聯合起來,與空間格局規劃的周邊大中旅游城市建立旅游營銷協作區網絡。中遠期該協作網絡可向國內大城市延伸。在協作區域內通過建立建設旅游信息互通網、旅行社推介互動網和旅游形象立體廣告地域網三個網絡體系,從而實現區域內的互動與互通。
后者,借助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節慶活動之機,整合牛背梁景區旅游形象的各要素,突出牛背梁旅游區的原始珍稀動植物資源景觀、山水景觀,集中宣傳牛背梁景區的旅游形象。
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與以觀光、科考游覽為基礎,大力開發專題旅游。前者,首先要對來商洛市的陜西省境外游客進行全方位的營銷,提升他們到牛背梁旅游區旅游的比率。其次,對不同的客源地采取不同的促銷措施:對于海外入境旅游一級市場的主要客源國來說,旅游產品開發應著眼于東方文化的同質性;而對于二級市場的主要客源國,市場開發應著眼于東西方文化的異質性。第三,根據不同市場需求原則,與一批有實力的旅行商建立穩定伙伴關系,激發潛在客源的旅游動機,以保持牛背梁旅游區海外客源市場的相對穩定。后者,在健全旅游基礎設施的前提下,大力開發特色旅游資源,大力開發牛背梁景區的羚牛等特種旅游資源,開辟諸如科考研修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等旅游產品,在為景區產品的包裝方面要重點突出“新”“奇”“特”之閃光點,根據產品特色和旅游市場需求實施多元化營銷。
2.營銷方式的豐富化
積極參與西洽會、中國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秦嶺生態旅游節、商洛核桃節等節會,分別在世界旅游日、中國旅游日舉辦打折優惠活動和專題活動宣傳推介牛背梁旅游,通過參加各類節會大聲勢宣傳牛背梁景區。積極籌備景區節事活動以促進旅游景區的知名度:(1)秦嶺杜鵑花節暨牛背梁杜鵑仙子形象代言人大賽;(2)牛背梁山地半程馬拉松賽;(3)牛背梁杯有獎征文暨美術、攝影、書法作品大賽活動等;(4)免門票游牛背梁活動(通過國內專業旅游電商平臺和微信等自媒體平臺推送)。在收視率高的電視臺播放景區廣告,同時考慮拍攝牛背梁旅游形象宣傳片。重點在包茂和繞城、滬陜高速、西商高速、機場高速等設立跨線橋和單立柱等大型戶外廣告,宣傳牛背梁景區。考慮在核心目標市場保持傳統形象塑造,繼續堅持在目標市場的持續密集投放公交車體廣告。
充分利用網絡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性價比高的優勢,大力推廣網絡宣傳。旅游網站建設:建設好旅游資訊網,委托專業網站管理人員對資訊網進行運營維護,豐富資訊網的旅游項目和服務內容,搭建景區與游客之間的溝通橋梁,方便游客點擊查詢,提高服務水平。不斷強化運營團隊對微信公眾號的維護,在公眾平臺上突出介紹景區的優美景致和特色產品,特別是特色景點、度假產品等,也包括當地的出行注意、消費須知、文化差異等。增強掃描二維碼推介。通過不同渠道來植入微信平臺信息,讓感興趣的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者搜索公共賬號來主動添加。加強事件營銷能力,集贊送門票。制定出“集贊優惠游”或者“集贊幸運大抽獎”等話題性很強的微信營銷活動,讓旅游信息最大范圍地被大眾所熟知,進而影響一些受眾的心理,開發潛在客戶。
景區應該關注知名旅游社區網站,如馬蜂窩、窮游網等平臺,設立景區游記有獎征文、景區攝影作品有獎征集等活動。通過虛擬社區平臺完成對特定目標市場的景區營銷。景區要借助旅行社優勢推廣景區,給予旅行社更加優惠的政策,并在可開發客源市場召開景區推介會,邀請省內外重要客源市場的大型旅行社走進牛背梁,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全力開發一級市場,逐步打開二級市場。
參考文獻:
[1]陳國柱.旅游目的地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5(12).
[2]周勤勤.對我國遺產旅游研究的建議[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1).
[3]張少杰,嚴艷,胡悅,等.基于CSSCI的國內鄉村旅游研究可視化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
[4]李艾芯.O2O行業的研究現狀分析——以團樂購為例[J].智富時代,2015(3X).
[5]潘植強,梁保爾.國內低碳旅游研究領域知識圖譜:基于文獻共詞分析的計量研究[J].旅游論壇,2015(5).
[6]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J].旅游學刊,2011(1).
[7]馬耀峰.西部旅游需要尋求突破[J].西部大開發,2010(1).
作者簡介:于全濤(1983—),男,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
曹昌義(1998—),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單位為西安文理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研究方向為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