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是女性生命中的一個特殊時期,良好的營養狀態能保證母體正常生理功能,對維持母嬰健康也很重要。維生素A、E 均是人體重要的脂溶性維生素,在體內雖含量極低,但在機體的代謝和生長發育等過程中非常重要。孕婦缺乏維生素A,可能發生夜盲、貧血、胎膜早破、早產、胎兒畸形等。孕期缺乏維生素E可引起胎兒發育障礙,甚至出現早產、習慣性流產,或引起胎動不安或流產后不易再懷孕;還可致毛發脫落、皮膚早衰、多皺等。許多產婦乳汁不足與妊娠期、產褥期缺乏維生素E有關。此外,維生素E還可促進腦垂體前葉促性腺分泌細胞功能,增加卵泡數量,增大黃體細胞,增強卵巢機能和孕酮的作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對產前檢查的孕婦進行孕期維生素A、E水平測定及孕婦相關情況調查,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連續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產科門診產前檢查的1 156例孕婦為研究對象,在門診進行孕期營養宣教,簽訂知情同意書,自愿加入本研究。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符合醫學倫理原則。
1.2 研究方法對納入研究的孕婦分別于孕早/晚期、中/晚期進行兩次維生素A、E水平檢測,每位孕婦完成孕期情況的問卷調查。血清維生素A、E水平測定是將血樣冷鏈運輸至某檢驗研究所,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進行測定。
1.3 診斷標準孕早期:<14周,孕中期:<28周,孕晚期≥28周;維生素A缺乏≤0.2mg/L,邊緣缺乏0.2~0.3mg/L,正常0.3~0.7mg/L,過量>0.7mg/L;維生素E缺乏<5mg/L,正常5~20mg/L,過量>20mg/L。維生素A缺乏率=(維生素A缺乏例數/總維生素A檢測例數)×100%。維生素E過量率=(維生素E過量例數/總維生素E檢測例數)×100%。
1.4 研究設計對孕婦血清維生素A、E水平進行測定,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孕期一般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獲取資料進行橫斷面分析研究。
1.5 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使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并進行兩因素之間相關性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人口學資料孕期完成兩次血清維生素A、E水平檢測,并完成問卷調查的患者共1 142例,問卷回收率達98.8%。最終納入研究孕婦共1 142例,1 131例來自西安市長安區,占99%,11例來自西安市其他區縣,占1%;孕婦平均年齡(25.00±2.83)歲,其他人口學資料見表1。
2.2 維生素A、E水平檢測結果分析對入組的1 142例孕婦血清維生素A、E水平進行檢測分析,結果顯示維生素A異常主要表現為缺乏,孕早/中期缺乏74例,缺乏率6.48%,孕晚期缺乏197例,缺乏率17.25%。孕晚期維生素A異常率呈上升趨勢。維生素E異常表現為過量,早/中期過量37例,過量率3.24%,孕晚期過量108例,過量率9.46%。孕晚期維生素E異常率呈上升趨勢。
2.3 維生素A、E水平與孕婦基線資料相關性分析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居住地的孕婦的孕期維生素A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工作性質、不同妊娠反應、不同BMI 及不同飲食結構的孕婦的孕期維生素A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不同工作性質、不同文化程度、不同BMI、不同居住地的孕婦的孕期維生素E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飲食結構、不同妊娠反應的孕婦的孕期維生素E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偏食者維生素A異常率是不偏食者的13.719倍;輕度妊娠反應維生素A異常率是無妊娠反應者的20.409倍,重度妊娠反應者維生素A異常率是無妊娠反應者47.266倍;腦力、體力及兼有者維生素A異常率是腦力勞動者的1.499倍;超重者維生素A異常率是正常體重者的2.715倍,肥胖者維生素A異常率是正常體重者的3.056倍。見表2。偏食者維生素E異常率是不偏食者的8.345倍;輕度妊娠反應維生素E異常率是無妊娠反應者的1.765倍,嚴重妊娠反應者維生素E異常率是無妊娠反應者的2.106倍。見表3。

表1 1 142例孕婦人口學資料[n(%)]

表2 1 142例孕婦維生素A異常者基線資料分析

續表2

表3 1 142例孕婦維生素E異常者基線資料分析
2.4 不同孕周及年齡孕婦維生素A、E水平比較不同孕周維生素A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孕周的增加,維生素A水平明顯降低。不同孕周維生素E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孕周的增加,維生素E水平明顯提高。孕婦不同年齡其維生素A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高齡孕婦維生素A水平相對適齡孕婦較高。孕婦不同年齡其維生素E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高齡孕婦維生素E水平相對適齡孕婦較高。見表4。

表4 不同孕周及年齡孕婦維生素A、E水平比較
妊娠婦女是特定生理狀態下的人群,通過胎盤的轉運供給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所有營養物質。孕期的營養需求遠高于非孕期,妊娠期營養素異常可導致胎兒發育異常、導致流產[1]、早產、胎兒體重異常[2]、胎兒畸形和胎死宮內。也可導致母體出現高危病癥,影響母嬰健康[3~5]。
維生素A為脂溶性維生素,雖然含量甚微,但參與了機體重要的生理過程,是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主要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A又稱視黃醇,我國推薦孕婦每日膳食中視黃醇當量為1000μg,維生素A主要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如牛奶、肝等,植物性食物主要有胡蘿卜、紅薯、筍瓜、菠菜以及哈密瓜也富含維生素A。若孕婦缺乏維生素A,可能發生孕婦夜盲、貧血、胎膜早破、早產、胎兒畸形等風險[3,6,7]。
維生素E為脂溶性維生素,也是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主要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E在麥胚油、棉子油、玉米油、花生油及芝麻油等中的含量較高,大部分綠色植物都含有維生素E。孕期維生素E過量常引起妊娠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眩暈、視力模糊,嚴重時會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和核黃疸的發生,導致胎兒畸形或出生時體重降低,維生素E過量疊加補充會使胎兒先心病發病率增加9倍。維生素E缺乏會導致過量自由基的積聚,從而引發胎盤老化、血管內皮損傷,引發流產[1],增加妊高征[8,9]的發生風險和不良轉歸率,以及帶來胎膜細胞膜的損傷,增加胎膜早破的發生風險[4,6,7,10~12]。
孕期維生素A、E水平對母嬰健康至關重要。我們對1 142例孕婦維生素A、E水平進行檢測,發現維生素A異常主要表現為缺乏,孕早/中期缺乏率達6.48%,孕晚期缺乏率達17.25%。維生素E異常表現為過量,早/中期過量率達3.24%,孕晚期過量率達9.46%。結果顯示孕晚期維生素A、E 異常率均呈上升趨勢。我們對維生素A、E水平與患者的人口學特征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居住地的孕婦孕期維生素A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工作性質、不同妊娠反應、不同BMI、不同飲食結構的孕婦孕期維生素A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工作性質、不同文化程度、不同BMI、不同居住地、不同妊娠反應的孕婦孕期維生素E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飲食結構的孕婦孕期維生素E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表明,西安市長安區孕婦孕期維生素A、E含量存在不均衡現象,應當對孕期的營養進行管理[13,14],盡早識別每位孕婦存在的高危因素,如高齡、肥胖、妊娠反應、膳食結構不合理、工作性質等。而由于擔心胎兒發育不良,有些孕婦過多攝入油脂類、堅果等高熱量食物;有些孕婦在網絡中獲取了孕期營養信息,無醫囑自行口服維生素A、E 類保健品;各種原因導致的孕婦在早中孕期擔心發生自然流產,口服維生素E進行安胎治療;許多孕婦存在偏食現象。上述各種情況均可出現孕婦維生素A、E 異常,所以應詳細詢問孕婦的營養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宣教,使其意識到孕期營養均衡的重要性,建立孕期營養需要評估和管理的理念。目前關于孕期營養狀況調查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研究,有文獻報道,北京地區孕期維生素A異常以缺乏為主[15],而維生素E的異常以過量為主。另有報道[16~20],孕期營養素水平均具有區域特點。而我們的研究對象中99%來自西安市長安區,其中城市社區居住者占53.3%,農村社區居住者占46.7%。因此本研究結果只是對選中人群孕期營養素水平的區域特點進行描述,結論具有一定局限性,期待通過參與大樣本的臨床研究來獲取更有價值的流行病學資料。
綜上所述,維生素A、E是孕期重要的營養素,對維持孕期母嬰安全有重要意義。因孕期營養素存在不均衡現象,我們應當注重孕期營養測評,針對高危因素,制定個性化的孕期營養管理方案,并且貫穿始終,提高圍產期保健水平,降低母嬰風險,更好地為臨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