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CT檢查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多層螺旋CT(MSCT)的興起及推廣,CT血管成像(CTA)由于其快速、無創、分辨率高等特點在臨床的應用優勢越來越凸顯,已成為早期診斷主動脈穿透性潰瘍(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的首選方式之一[1,2]。同時,也有學者指出[3,4],CTA 圖像后處理技術可通過對影像圖像進行三維重建顯示、多角度查看,充分顯示病灶范圍、數量、性質等信息,在主動脈夾層、PAU 等疾病的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院自引進Siemens 128 排CT—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SYNGO.VIA軟件后處理系統等產品以來,極大地提高了對主動脈夾層、PAU、主動脈鈣化性病變等疾病的診斷效能。SYNGO.VIA軟件是一種醫療診斷應用程序,可對不同成像設備在不同時間點的醫學圖像進行查看、處理及比較[5]。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30例PAU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了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技術在CTA 診斷主動脈穿透性潰瘍中的優勢,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2月~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30例PAU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齡60~87歲,平均(75±2)歲;基礎疾病:高血壓史21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23例。就診原因:13例表現為胸背部疼痛,3例表現為腹部疼痛,5例因冠心病就診,9例就診時無明顯癥狀,但平時存在間歇性胸痛。
1.2 檢查方法使用Siemens 128 排CT-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 掃描儀對所有患者進行檢測。患者取仰臥位,首先行常規胸腹部CT平掃,掃描范圍由胸廓入口至股動脈起始部位,記錄相關指標。隨后進行CTA 檢查:造影劑選用碘佛醇(劑量1.1~1.2ml/kg,濃度370mgI/100ml),以高壓注射器注入,注射速率5~6ml/s,生理鹽水30~50ml 沖管,速率4~5ml/s,延遲18~22s 開始掃描。定位胸、腹部正位像,水平定位線對準腋中線,中線定位線與身體正中矢狀面重合,胸主動脈掃描范圍由肺尖至肋膈角下,腹主動脈掃描范圍由膈頂至骼總動脈分叉水平以下。掃描參數:電壓120V 或自動探測,電流120mA,探測器準直7.0mm,Acg 128×0.6mm。在檢測過程中要求患者深吸氣并屏氣,一次性完成,避免因呼吸而導致陰影產生,影響圖像質量。將CTA 采集的數據傳輸至工作站,采用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技術進行重建處理,應用容積重建(VR)、多平面重組(MPR)、曲面重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進行圖像重組,并由2名經驗豐富的專業影像學醫師分別對處理后的圖像進行評估,以多角度旋轉的方式確定患者PAU的發病部位、性質、數量等。
1.3 觀察指標①計算CT平掃加增強和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CTA 診斷PAU的數量。②經CTA 檢查后,觀察PAU 在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中的征象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平掃加增強和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CTA診斷PAU的檢出率比較30例PAU患者中,共有39枚潰瘍性病變,其中降主動脈5枚(12.8%),升主動脈2枚(5.1%),主動脈弓11枚(28.2%),腹主動脈21枚(53.8%)。在39枚潰瘍性病變中,CT平掃加增強一共檢出28枚,檢出率為71.8%,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CTA 共檢出39枚,檢出率為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806,P=0.000)。見表1。

表1 CT平掃加增強和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CTA診斷PAU的檢出率比較[n(%)]
2.2 PAU在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中的征象表現在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中,PAU 主動脈壁主要呈現彌漫性、不規則增厚,可見潰瘍性病變突出血管腔外。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CTA 檢出的39枚PAU病灶中有20枚為穩定性潰瘍,19枚為活動性潰瘍,潰瘍形態主要呈乳頭狀、蘑菇狀、半圓形、不規則形、針尖樣,穩定性潰瘍和活動性潰瘍的PAU病灶形態分布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314,P=0.035)。見表2。

表2 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中PAU病灶形態分布情況
2.3 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PAU的合并癥情況根據橫斷掃描及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結果,30例PAU患者中有1例合并主動脈壁間血腫,1例可見腹腔積血,9例合并動脈瘤,3例合并胸腔積液,4例合并主動脈夾層。
PAU是指主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形成潰瘍后穿透血管內彈力層,破入中膜,通常可在主動脈壁上產生局限或廣泛的血腫,屬于急性主動脈綜合征的主要分型之一[6]。這類患者臨床多表現出急性胸背部疼痛或腹部疼痛,與主動脈壁間血腫、主動脈夾層臨床表現相似,加之PAU患者通常合并主動脈壁間血腫,因此既往多以不典型主動脈夾層進行診治[7,8]。自1986年以來,有學者提出將PAU 作為一個單獨的病理病變,使得后續對其特征以及臨床診治的研究逐漸被廣泛熟知[9]。另外,在后續的研究中有學者指出PAU 較典型主動脈夾層而言主動脈破裂風險更高,預后更差[10]。PAU的發生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有關,部分患者在發病早期可能無明顯特異性臨床癥狀,但該病發病急、進展迅速,隨著疾病發展可導致主動脈瘤及自發性破裂的發生,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1~13]。因此,采取可靠的、精準的檢測方法對PAU 進行早期診斷并指導臨床積極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CT檢查是目前診斷各類血管急癥的有效手段。已有諸多研究證實[14~16],PAU的CT表現主要為主動脈管壁不規則增厚、鈣化以及突出于主動脈腔的龕影,且龕影與主動脈腔相連,這在本研究CTA 診斷PAU的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中也得以體現。SYNGO.VIA是一種醫療診斷的專業軟件,對CTA 圖像進行后處理能提供真實、直觀、多角度的觀感,可三維顯示PAU的位置、數目、大小、累及深度以及血管周圍軟組織狀況[17]。在其涵蓋的VR、MPR、CPR、MIP 等多種圖像重建功能中,MPR、CPR 圖像可清晰地顯示穿透性潰瘍的病灶位置、口徑、形態及并發癥,VR、MIP 圖像可通過多角度、立體地顯示主動脈全程、分支、潰瘍形態、鈣化斑塊等信息[18,19]。因此,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根據臨床診斷需求,利用SYNGO.VIA軟件并與相應的重建技術相配合,獲取多方位、全面的病灶信息,有利于提供臨床診斷效能,為后續治療提供數據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CTA 診斷PAU的檢出率顯著高于常規胸腹部CT平掃(P<0.05),與常規CT檢查手段相比,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CTA 對PAU的診斷更具優勢,與楊秋云等[20]研究結果相似。不僅如此,CTA 檢查縮短了掃描時間,且具高分辨率,配合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還能任意角度觀察病灶部位和病變程度,避免了“金標準”DSA 所致的解剖結構重疊以及創傷,可作為臨床早期診斷PAU的首選方式。另外,我們觀察到,在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中可以看出,活動性潰瘍的PAU病灶形態以乳頭狀為主,穩定性潰瘍的PAU病灶形態以不規則形為主,二者在PAU病灶形態分布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利用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進行多角度明確PAU病灶形態的變化和差異,對潰瘍的進展可能有一定的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SYNGO.VIA軟件后處理成像技術在CTA 診斷PAU 中的應用優勢明顯,可通過多角度觀察,明確病灶形態、數目,提高臨床診斷效能,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