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賀
(黑龍江省伊春市聾啞學校 黑龍江伊春 152500)
孤獨癥是兒童時期廣泛性發育障礙性病癥,患者多具有社交障礙、刻板重復行為等,對患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自主生活能力會產生較大影響,也會增加家庭與社會的負擔[1]。近年來兒童孤獨癥患者數量不斷增加,需要加強康復治療方式的研究。引導式教育由匈牙利學者創設,以綜合方式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解決實際問題[2]。在逐步的引導與活動創設中,改善兒童孤獨癥的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為了深入探究引導式教育的應用價值,文章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本院就診的66例兒童孤獨癥病例,根據患兒恢復的情況討論,報道如下。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本院就診的66例兒童孤獨癥病例,雙盲法劃入研究組與基礎組(n=33)。基礎組患兒中男女占比是17:16,年齡2-12歲,均齡(6.11±1.54)歲。研究組患兒中男女占比是18:15,年齡3-12歲,均齡(6.43±1.15)歲。兩組基礎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距,可分組觀察(p>0.05)。
基礎組行感統訓練治療,結合患兒的癥狀類型實施針對性康復訓練。例如害怕觸碰的患兒,則實施觸覺訓練。應用按摩球或者平均觸覺板,增加患兒觸碰的頻率。對于害怕陌生人、性格膽小的患兒,也是觸覺訓練,幫助其感受生活的美好,鼓勵其融入生活。多動、身體靈活度較差及語言發育遲緩的患兒,則通過平衡態、跳床及羊角球等方式訓練。鼓勵幼兒參與活動,在游戲中增強身體的靈活度,且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每周訓練5d,1h/次,持續訓練治療2個月。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行引導式教育,措施如下。
①引導式訓練內容
引導式訓練的內容主要包含交往、情感、感知覺及數概念訓練等。訓練患兒的口型發音、呼吸能力及自主生活能力。
②引導式訓練方式
主要以集體訓練及針對性訓練的方式開展。集體訓練在引導員帶領下,參與集體唱歌、體操或者是游戲活動等。比如可以模擬生活場景,去超市購物、照顧小動物等等,時間15-20min/次。針對性訓練則基于患兒的個體差異,實施多次強化鍛煉。為患兒播放動畫片,組織兒童定期看電影,為兒童播放音樂等。指導患兒嘗試表達、模擬角色表達等。同時可以開展家長培訓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學習家庭訓練的方法。
應用孤獨癥治療評估量表(ATEC)對比患兒語言、社交、感覺及健康行為評分,總分179分,分數高則病癥嚴重。患兒兩種評分降低>90%即為顯效,評分降低60-89%即為好轉,未滿足上述條件即為無效(病情康復率=顯效率+好轉率)[3]。
SPSS 20.0作為數據統計工具,計量資料t計算,計數資料x2計算,差值以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的病情康復率是96.97%,基礎組患兒的病情康復率是81.82%,研究組的病情康復率相對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基礎組患兒的病情康復率對比
康復治療后兩組患兒的癥狀評分均得到降低,其中研究組患兒的ATEC評分相對較低,優于基礎組(p<0.05)。詳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基礎組患兒的癥狀量表評分比較
孤獨癥的發生與患者的腦結構狀態、遺傳因素等密切相關。引導式教育可構建多樣化交流情景,鼓勵幼兒表達[4]。本次結果顯示,康復治療后兩組患兒的癥狀評分均得到降低,其中研究組患兒的ATEC、ABC評分相對較低,且研究組患兒的病情康復率是96.97%,基礎組患兒的病情康復率是81.82%,研究組患兒恢復效果更優。
綜上報道,引導式教育可改善兒童孤獨癥患者病癥,康復治療效果較好,建議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