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姿媚(河池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且內涵豐富,民族音樂文化不僅是各個少數民族人民創造的精神財富,更是促進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精神動力。在這個信息化時代,高校民族音樂教育如何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積極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文化,如何把原生態的民族音樂積極融合到現代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之中,這對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有著重大意義。當下,我國民族音樂教育面臨著諸多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很多音樂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本土民族音樂融入到音樂教學當中,在時代發展面前依然一成不變地使用著傳統音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不能很好地把傳統民族音樂教育引向深入發展,不能積極引進民間藝人進校園共建民族音樂文化,不能積極開發和利用民族傳統音樂鄉土教材,不能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以至于讓很多民族民間原生態音樂日漸式微,很多民族音樂已經瀕臨消亡或滅絕,給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極大損失。隨著國家開始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視,各大高校開始注重吸收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內容,把那些口耳相傳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加以挖掘、整理和編輯成教材,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承。
由和云峰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一書,對信息化時代下的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發展思路及文化傳承途徑研究,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作用,也為弘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和學習少數民族音樂理論提供了大量可供參考借鑒的資料。作者依照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地域內的民族流布進行排序,例如我國西南的云南、西北的新疆、東北的內蒙古等民族分布最多的自治區都擁有著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通過該部著作可以幫助大學生很好地了解部分少數民族音樂的特色與風格、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音樂流布特點,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少數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并能夠從理論上進行一般性的總結或概括。通過作者詳細的講解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修養,從而能夠更好地熟知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音樂文化遺產,增進與各民族之間的情感。該音樂專著也可以用作各大高校音樂專業基礎課教材,可以更好地完善高校音樂教學。該書具有脈絡清晰、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豐富、概述性較強和內容表述簡明扼要等特點,從而很好地彌補了師生之間由于教與學分離帶來的距離或不便。在書中,作者首先論述了我國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與人口現狀、地域分布特色、人文風情、宗教信仰、傳統節日、生活方式和種族特征,以及我國少數民族的歷史沿革、語言文字、文化藝術、民族音樂文化的民間與學界的分類方法、民族音樂文化的地域文化特征與音樂形態特征等,并透析與思考了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精神內涵。其次,論述了我國西南地區的藏族、白族、彝族、佤族、納西族和傣族等十個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傳統音樂文化及其特色,并對這些民族音樂唱法一一進行了講解,還對一些經典作品進行了賞析,深度解讀了當地特有的音樂風格。其次,對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回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以及中南與東南地區的高山族和壯族,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與朝鮮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背景、傳統音樂文化與特色、民族音樂唱法等都做了詳細闡述,還賞析了經典作品《大理三月好風光》、《白沙細樂》、《阿佤人民唱新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和《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等。作者通過理論與音樂實踐相結合的編寫方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該書以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為宗旨。
筆者通過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特征、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等各個方面的深刻認識,理性分析了當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已經成為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嚴峻現實,作為高校音樂教育必須擔負起傳承和弘揚之重任,積極探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路徑。首先,要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意識,尤其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身份認同感和民族音樂自豪感,并積極構建具有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特色的高校聲樂教學體系。要在各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開設民族音樂特色課程,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民族音樂的技巧、旋律和唱法等教學訓練。可以通過采風、訪談等教學實踐活動讓大學生直接接觸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以高校音樂教育為載體,加強少數民族優秀音樂傳承人才的培養工作。其次,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當地政府也應該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通過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通過舉辦各種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活動,并形成良性的互動,通過少數民族傳統節日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等,進行宣傳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第三,要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進行現代轉型。重新定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商業價值地位,打造具有民族音樂特色和原生態性的少數民族音樂的產業體系,積極推進少數民族音樂產業化發展。如張藝謀打造的大型水上民族歌劇《印象·劉三姐》,就是一個取得音樂產業化的巨大成功案例。最后,給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注入時代元素,加大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教育的投入,推進民間藝人進校園進課堂,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課程體系建設,積極編寫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鄉土教材,探索和創建少數民族音樂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