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明
(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供應鏈管理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供應鏈管理專業的必修課之一,筆者長期承擔該課程教學與研究,但在以往的教學研究中,關注的是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模式與方法,總結提出了供應鏈管理課程“BESIDE”內容框架[1],權變案例教學模式及案例教學組織的“SPARK”流程[2],目的是為了豐富的課程內容、有效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專業思維、學習能力、創新意識、開闊的視野,實現一流課程目標。在此過程中,雖然我們也關注學生的專業熱情、思想動態、心理健康,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對課程思政缺乏系統關注,認識不到位,認為思政工作是思政課程教師、輔導員、班級導師的職責。直到作為班級導師參加幾次校院兩級班導培訓,閱讀了大量有關課程思政的文獻后,才逐漸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本文就是在相關文獻基礎上,結合筆者課程思政實踐,探索在供應鏈管理課程中嵌入課程思政的方式、策略。
“課程思政”是由上海市教委2014年率先提出并實踐,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正式形成教育部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課程思政”已經從地方實踐探索轉化為國家戰略部署,成為高校立德樹人、鑄就教育之魂的重要理念和創新實踐[3]。吳月齊認為“課程思政”指的是學校所有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知識中的德育元素,實現通識課、專業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將德育滲透、貫穿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4]。宮維明認為“課程思政”就是在以傳統“思政課程”為主渠道的前提下,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精神融入所有課程中,構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5]。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核心就是“德”,兩者相互協同,目標一致。
事實上,在學生培養計劃中,專門的思政課程并不多,大量的課程是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通識課等,要充分發揮這些課程教師的影響力,在課程中嵌入思政。特別是到了專業課學習階段,專業教師要充分利用專業的優勢,對相關行業環境、政策、發展趨勢的了解,將思政以適當的方式嵌入到專業課程中,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影響學生“三觀”,樹立正能量。通過教師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教學,達成專業學習與思政工作的雙重目標。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指出“課程思政”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強調所有的課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著力“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6]。《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實施基本路徑,強調所有課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
近些年來,大學生出現了“內卷化”的現象。所謂“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大學生內卷化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學生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學習競爭、社團競爭、科研競爭、項目競爭等,最后統統體現在“績點”競爭,一切以“績點”為中心?!皟染砘笨雌饋硎且环N學習的動力,但事后發現缺失了方向,對未來迷茫,對當下困惑,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和收獲,出現群體性的社會焦慮。部分學生缺乏職業規劃,心理壓力巨大,有的學生出現心理問題。2019年,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一項調查顯示,29.2%的被調查本科學生既無明確的自我發展規劃、自主性學業參與也較低,32.8%的學生雖抱有清晰的自我發展目標定位、卻在行動上滯后。廖興珠等(2020)對全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做了調查分析,發現高達66%的同學對現在的大學生活有失落、失望之感,只有34%的同學覺得很充實[7]。在當前的學生“內卷化”背景下,專業課程思政的嵌入、融合就顯得十分必要。
《供應鏈管理》作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通常開設在大三第一學期。在新經濟背景下,供應鏈管理不僅是企業競爭的利器,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方法,又是一種創新思維、戰略思維、商業模式,同時也是國家戰略。2017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八項重點任務,其中一項就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從微觀層面到宏觀層面,供應鏈管理的各個內容板塊都可以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愛國激情,增強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自信心,強化供應鏈危機意識、風險意識。
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效嵌入專業課程體系,在每一個課程模塊嵌入哪些思政元素,又以怎樣的嵌入方式與教學模式實現思政目標,是每一門專業課程需要思考的問題?;诠P者提出的供應鏈管理課程“BESIDE”內容框架,在相應的內容板塊挖掘出相關的思政元素,見表1。

表1 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元素
通過較為系統的課程思政元素嵌入與融合,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促使學生了解和關注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與形勢,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培養學生樹立全局、大局意識,提高個人格局。引領學生關注國家供應鏈物流相關戰略與政策,強化創新意識與創新實踐,培養戰略思維、系統思維,明確新一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堅定從事供應鏈物流事業的職業認同感;培養學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刻理解時代背景、中國特色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關系管理、誠信、管理倫理、道德風險等的重要意義??傊?,通過供應鏈管理課程學習,讓學生充分了解專業發展歷史、現狀及與發達國家相比的優勢、差距,既要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四個自信”,又要有民族責任感、危機與風險意識。學生既要“有才”:掌握該課程的基礎理論與系統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德”,要有“大德”。習近平曾賦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大德”地位,明確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8]。供應鏈管理課程可以成為承載這種“大德”的載體。
課程思政的嵌入方式很多,宋晟欣等(2020)提出了三種課程思政嵌入方式:案例嵌入式、講解嵌入式和角色嵌入式[9]。筆者認為,案例嵌入式的關鍵在于案例的選擇與設計,案例除了具有專業性外,還需要反映時代背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思想性和啟發性,具有隱含的思政元素。比如,華為供應鏈案例,就涉及到中美貿易摩擦,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國家要提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講解嵌入式,不僅體現教師的授課藝術,還需要教師自身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以自己的本心與學生共鳴,而不是刻意的思政“技巧”,此時無聲勝有聲、潤物細無聲,才能取得成效。角色嵌入式,十分適合供應鏈管理課程思政的嵌入,供應鏈是由多個節點構成的復雜網絡系統,每個節點企業有不同的流程、利益、戰略、目標、風險等,可以通過學生的角色嵌入,體驗供應鏈管理中的合作關系、利益沖突、管理倫理等。筆者認為,還可以通過問題嵌入、閱讀嵌入和社會實踐嵌入思政元素。問題嵌入,一方面由教師提出一些包含思政元素的專業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辨析;另一方面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困惑性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明辨是非;閱讀嵌入主要是由教師推薦富含思政元素的書目或其它資料供學生課外閱讀,并通過撰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提高自己的修為;社會實踐嵌入是通過課程實習、參觀實習或其它途徑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專業認知與相關思政元素融合于實踐,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實現課程思政的社會價值。課程思政嵌入方式見圖1,通過六種嵌入方式將思政元素嵌入課程知識體系,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核心目標。

圖1 課程思政嵌入方式
面對“課程思政”這一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還有很多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到位,意識不強。何源(2019)調查發現,有高達86.8%的專業課教師認為,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屬于自身職責范圍,真正能夠做到將專業課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專業課教師僅占28.1%[10]。作為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有一個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被動到主動、從局部到全局的過程。
劉清生(2018)認為,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教師“課程思政”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認識偏差、理念缺失;導向偏差、責任淡??;機制偏頗、能力欠缺。因此,教師要從強化“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理念、增強“課程思政”內容融合的能力、創新“課程思政”方式方法的能力、提升“課程思政”教師自身素養等方面提升“課程思政”能力[11]。
每一門課程都有其自身的邊界和主要內容框架體系,有其明確的學習目標。在課程學習中,專業學習是主線,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和首要任務,要將相關的思政元素巧妙的、無形的、隱形的嵌入到專業學習之中。在教學實踐中要實施起來是有相當難度的,體現教師的教學藝術與教學特色,需要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探索有效的課程思政嵌入機制與教學模式。王天民等(2020)認為,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中是一種思想性的、觀念性的存在,依靠教師的話語引導、觀念傳輸來達到應有效果。不能盲目生硬地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課堂的時間占有比重,弱化課堂教學中的專業知識講授,使其失去本身應有的光彩和吸引力;也不能盲目生硬地強化專業課堂教學的思政印象,將專業理論功底深厚的專業課教師臨時轉變為思政課教師,甚至刻意制造思政元素過重而喧賓奪主的現象[12]。
習總書記指出要“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為專業課程教學,課程思政體現在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嵌入與融合,課前提供教學課件、案例、視頻、文獻閱讀等素材,課中講解、互動、討論、啟發式教學,課后作業、答疑解惑、閱讀與社會實踐活動。
在“互聯網+”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常態,有很多線上平臺可以利用,如學習通、騰訊課堂、MOOC、QQ等。但對于專業性較強、學生人數較少的專業課程來說,基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線上線下個性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可能更加有效,有助于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提供個性化學習空間,保證學生能夠實現知識的內化[13]。另外,允許學生手機進課堂,通過手機端APP搶答、主題討論等功能的使用,豐富教學手段與信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互動性,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浸潤式”的課程思政融合。
《供應鏈管理》作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包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將這些思政元素通過合適的嵌入方式與課程知識體系融合,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還需要不斷理論探索與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教學實踐中,還需要進一步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豐富教學內容,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完善考核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