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采宜
就閱讀而言,我們獲取信息的路徑有手機、電腦和書本(包括紙書和電子書)。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習慣了在網絡上閱讀,東家長西家短的嚼舌內容也從街頭巷尾搬到了網絡上,這個演員離婚了,那個藝人出軌了;這個名人的原配在自媒體罵小三,那個名人的相好在網絡上上躥下跳,挑戰“正宮”……
各種無聊的八卦新聞甚至謠言在手機里、在電腦上總是跳進你的眼簾,但在書店里沒有。因為,這些五顏六色的信息經過時間的篩子,轉眼就變成了垃圾。由于出版制度的安排及技術因素,書本的出版有一定的周期,過期即棄的信息不會成為書本的內容。
選擇讀書,是讓時間幫你過濾掉大量過時即廢的垃圾信息。因而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選擇讀書,能避開很多浪費你時間的信息垃圾。
有人會問,那我應該讀哪些書?
答案很簡單:讀什么樣的書,取決于你讀書的目的。
有人讀書,是為了生計,求生是他們讀書的動力,這種情形,實用類的書是首選。小至如何應試、如何刷題;大至如何求職、如何掙錢,各種成功學以及通往“成功”的大大小小“秘笈”,都是實用類的書。但凡求生者必備的書,都是普羅大眾的剛性需求,為生計讀書,乏味自然乏味,但有功名利祿的黃粱美夢在召喚,多少也是安慰。
也有人讀書是為了長見識,開眼界。少年心氣高如云,鮮衣怒馬觀世界。讀經典,讓你走近古今中外的大師們,和他們對話。大師和他們的作品經歷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考驗,仍然閃爍在歷史的星空,必然不是等閑之輩,和他們交流,即便沒有醍醐灌頂的開慧之功,至少也有如聞絲竹的清心之悅。求知者,必往大師處,每一個時代都有奇葩,不僅震撼當時,還會照亮未來。
還有人讀書,是為了打發時間,娛樂類小說當屬此列。從金庸、古龍的武俠到現代的魔幻故事,都是通過精美的胡編亂造,給讀者一種美味的視覺歡宴,如同味精、香精和調味包們配制出來的美味外賣,充分滿足舌頭對鮮辣辛香的各種需求。
人,生而孤獨。寂寞時,讀書是一種消遣,也是一種歡愉。人生很長,出路很窄,現實宛如一個魚缸,看起來視野很開闊,游動起來方知四周都是玻璃墻壁。在逼仄的現實當中,穿越時空,和自己崇拜的神、喜愛的人心神相對,也是一種短暫的超脫。
閱讀,如同作者留在時間里的一塊方糖,放到讀者的生活茶水中,開始了甘美的融化……用一句書卷氣的表述,叫做“情感上的共鳴”。
泡一杯清茶,沐浴溫柔的燈光,聽那些說過的話,看那些寫下的文字,悲歡與共,愛與被愛,都在其間。
輪回說,每一次遇見都是重逢。從這個角度看,讀者和作者的相遇,也是前世的緣分。念及這一點,書商的吆喝,雖然帶著點兒銅臭,終究還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