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岳
培養教養的關鍵在于如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增加探索好奇、嘗試沖動與積累興趣的歷程。這個過程里,父母不應該讓孩子局限于機構化的主流教育,而應給予充分的個體化互動與啟發,這是愛好形成的過程。無論是自卑與自傲,都是在缺少群體溝通下的自我壓制、自我釀造與自我磨礪的過程,這種自我隔離最容易導致大人無法理解的分化。
很多人強調尊重孩子的天性,也有人認為價值觀的塑造更重要。不過,天性本身也有很大的塑造成分,價值觀也可能就是簡單的“洗腦”表現,很可能在一個環境下有利,在另外一個環境下會成為問題。所以,我還是特別強調方法論賦能,也就是培養孩子的新習慣(類似天性)和新能力(類似人品):比如讓孩子學會觀察、描述事實,而不是簡單地背誦和復述他人的觀點,養成尊重客觀事實,而非看重自己看法的習慣。比如讓孩子學會記述與梳理,養成系統呈現而非簡單片面的評論與判斷。比如讓孩子動手嘗試,體會做到與想到之間的差距,尊重他人的成果,而不是想到什么就夸夸其談。比如學會分析與精準描述,而不是根據印象推測,培養說話與考慮事情的精準度。比如學會規劃、行動管理與成果反饋,形成重視承諾不吹牛皮的習慣。遇到沖突,不冷戰、不熱戰,可以溝通說服,也可以公平妥協。所以,在大家常說的三觀之外,更要重視一個“論”:方法論。這恰恰是我們的家教、師教里都比較缺少的。
在一個以陌生人為主的社會里,人們借助于網絡有了更大的社交范圍。家教、師教里的社交價值觀與社交規則(不要與陌生人說話、不要跟陌生人說真話、不要問陌生人要東西等等),與新興的網絡社交規則(與陌生人通過游戲和社交平臺快速認識的網絡社交能力、直播和自媒體中得到陌生人打賞的能力)基本上背道而馳。
正如一群不會打游戲的大人對愛打游戲的孩子說游戲有害一樣,這個社會中數字鴻溝的分野比大家想象的大得多。實現有效的非數字治理,不僅管理對象得做出改變,還需要那些站在治理者位置上的大人也做出改變,要更關注孩子們的生態、喜歡的游戲和項目,理解他們的認知、邏輯與規則。在不同的平臺上,大家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效果不盡相同,即使大家同為性情中人也渾然不識。
古代兩軍交戰,先排兵列陣,然后主將對話,最后才大打出手。打仗是要有勝負,但不能輸在規矩上。現在通過互聯網,不同性情的人們站在一起,發生了爭執和沖突,要么先各自退兵五里,君子動口、非君子也動口,多溝通沒壞處。覺得煩躁了就放下手機,喝個茶、唱個歌、打個游戲回來繼續溝通,把溝通當成生活;要么確實講不攏,不需要一定說服誰,看在親情、友情、愛情的份上做點妥協,或者這次我讓你,下次你讓我,這樣給各自的性情一點空間,那么生活也具有可持續性。如此就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