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敏

2020年已過去,但疫情對國民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仍舊存在。后疫情時代,我們的經濟、文化、消費習慣等都隨著疫情的發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如此,國際貿易形勢也變得錯綜復雜。但不論如何,加快國內經濟的復蘇勢必是近幾年政策導向的重中之重。因此,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反復出現,政府提出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簡單來說,內循環就是國內的供給和需求形成循環。舉個例子,老百姓拿出一筆錢去買了一件國內生產的衣服,國內的廠家收到這筆錢后又去上游的國內企業買原材料,上游企業拿到錢后再給員工發工資,最終錢又流回老百姓的手里并再次消費,以此形成消費循環。
可以看到,在整個內循環中,消費是最原始的驅動因素。而消費作為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更是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促進居民消費、激發消費潛力不但是頂層制度的導向,也是企業發展的驅動力,所以國家促進內循環中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促進國民消費。
再進一步思考,促進消費最利好哪個業態?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1.5萬億元增長至41.2萬億元,但增速呈現放緩趨勢。從結構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GDP總額比例持續保持高位,可見,零售行業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受疫情影響,2020年初,許多大商場、小商戶都按下了暫停鍵,消費品零售額首次呈現斷崖式下跌。截至2020年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值17.2萬億元,同比下跌11.4%,零售業損失慘重。而零售業的發展狀況不僅影響著社會零售總額,更關乎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計,所以零售業的復蘇至關重要。
從內循環的總體指導思路來看,很顯然是會刺激消費的,我國居民儲蓄率偏高,導致消費在GDP中占比偏低,巨大的消費潛力仍有待釋放。而零售行業的發展狀況就取決于消費,促進內循環對零售行業必定是一個利好消息。
從零售業的產業鏈上看,零售業不僅體量大,涉及的生產環節也非常多。促進內循環將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復蘇,從而達到促進消費閉環的目的。
另外,在疫情過后,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行為發生明顯的變化,線下流量加速向線上遷移,“ 宅經濟”的逆勢增長,成為疫情沖擊下經濟復蘇的一針“強心劑”,有效促進了消費回補及潛力釋放。而零售行業業態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呈現出零售新趨勢。
首先,社交電商重構零售業態模式。2020年,零售行業的社交屬性進一步增強,社區團購等社交電商模式愈發成熟,且推廣速度與疫情風險等級正相關,從表面上來看,社區團購是資本逐利性質的推動,而實質上是市場的潛在消費需求在催化零售端做出變革。2020年下半年,資本的快速布局更是將社區團購推上風口。

其次,生鮮超市仍是零售行業變革的重要領域。中國生鮮產品銷售渠道呈現出從農貿市場向超市轉變、線下向線上轉變的趨勢。2020年,生鮮超市成為互聯網巨頭和傳統零售企業競爭的重要陣地,競爭重點從數量擴張向銷售總規模轉化。
最后,線下商家加速線上遷移。疫情也成為線下實體企業實現轉型的重要戰役,消費者減少外出購物需求,尋找打破時間、空間限制的購物渠道對實體企業至關重要。2020年2月份,每天超過3萬人在淘寶開新店,直接上淘寶直播賣貨的廠商同比增長50%,直播電商成為零售新方式。
1.加速線上化。后疫情時代,由于消費模式的改變,預計線上電商將會持續受到消費者的熱捧,再加上直播電商和短視頻的火熱加持,線上購物的占比仍會穩步提升。截至到2020年11月份,線上渠道滲透率整體提升至25%。線上消費模式將會倒逼更多的商戶加快數字化、線上化的進程。
2.趨向近場化。受疫情的影響,大賣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銷售額急劇下降。與之相反的是超市小型業態蓬勃發展,銷售額逆勢增長。圍繞“社區”衍生出的“社區團購”“社區超市”等都呈現出較好的趨勢。未來超市小型業態將更貼近社區高頻消費場景,以高頻剛需的即食和生鮮類產品為引流,擁有產品結構標準化程度高和門店可復制性強的優勢,牢牢抓住社區人群。
3.增加社交化。后疫情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增加消費者觸點,激發消費者的購物意愿,同時儲備自身的私域流量。通過數字化手段,分析消費者特征并進行定制化推薦,為顧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和體驗。
從宏觀趨勢聚焦到人力資源行業,在疫情的沖擊下,零售行業面臨著非常大的困難與挑戰。單從用工角度就存在招聘難、管理難、流失率大等問題。
◆人才缺口大:根據德勤數據,目前零售業的人才需求總量每年為534萬,尤其基層的門店管理崗位需求量很大,而相關領域畢業生人才供給數量樂觀估計每年僅有57萬人,人才缺口至少為477萬人。
◆人員流失率大: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普遍從業者的人員素質在提升,零售業基層崗位不穩定性高,基層員工流失率占比為60%~70%。
◆人工成本高:線下店面用大量全職員工,成本高昂。
從細分數據來看,我們選取了增速快的直播電商、集中度不斷提升的連鎖門店以及資本加速參與的社區團購,并對其做了細致的用工難點分析,讓每個業態的管理者、參與者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去觀察零售行業的用工情況。
首先是2020年站上風口的直播電商,其中,短視頻(以下簡稱“MCN”)機構聚合了產業鏈上下游資源,而主播作為“商品超級導購員”,線上與消費者實時互動,實現了行業的快速發展。然而MCN機構與主播之間的薪酬結算矛盾成了行業用工的痛難點:
◆運營成本高:MCN機構為關鍵意見領袖(以下簡稱“KOL”)支付費用,但KOL無法為MCN機構回票,運營成本高
◆資金清算難:MCN機構沒有完整的分賬體系,為KOL發放報酬時,清算困難且流程復雜,人工成本高
◆競爭壓力大:MCN機構有提高KOL收入的壓力,確保簽約與續約,提高MCN機構競爭力
◆流程繁瑣:簽約的KOL收到MCN機構報酬,需為MCN機構回票,通常到稅務局代開,流程繁瑣,且需繳納個稅,個稅稅率高
◆重復性工作量大:支付報酬與收取票據工作冗雜,工作人員多點溝通,重復性事務工作占據大量時間
其次,連鎖零售是零售行業體量最大的業態之一,2019年中國連鎖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達到3.7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98%。其中,連鎖零售企業門店達25萬個,從業人員達227萬人。但連鎖零售門店仍舊面臨許多用工難題:
◆全職員工靈活分配難,高峰與閑時人力分配不均
◆用工需求急,旺季難以做到人員的快速招聘補給
◆人員素質不一,標準化的培訓展開難以有計劃的效果,門店經營受阻


最后,各大互聯網加速參與的社區團購也同樣有著用工難題。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衍生出“團長”這一新職位,團長在社群維護中扮演了較為重要的角色,平臺高度依賴團長的運營管理能力。但是團長資源不具有獨占性,并且忠誠度較低,頭部優質團長數量少、難以培養,各大頭部互聯網都在補貼爭搶優質團長資源。
不論是零售行業的哪個細分領域,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用工難題。站在人力資源的視角上展望2021年,我們要關注如何更好更快地選人、用人、育人、留人,為零售行業打好基礎。首先,我們認為企業可與職業技術類學院達成合作,打通人才輸送的重要通道。其次,企業要加強人力資源數字化管理,實現智能化排班、考勤等,從而提升企業整體效能,加強員工體驗感與歸屬感,減少人才流失,將人力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最后,可采用靈活用工、全職+兼職并用的方式來靈活安排員工的人數與排班時間,從而達到成本最優化。
作者單位 金柚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