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仁


內容提要:“元四家”一詞,雖已成為概括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位元代畫家的專有名詞,但該詞在清代才首次出現。與其意義相似的“元四大家”“元季四大家”“元季四家”等也是明嘉靖、隆慶時期才相繼被王世貞、董其昌、朱謀垔等人使用。以王世貞為代表的尊“趙”派與以董其昌為首的崇“倪”派,直至清代,也未能對趙孟與倪瓚誰當列為“元四大家”形成共識。
關鍵詞:元四家;趙孟;倪瓚
在鄭昶所編《中國美術史》,胡蠻所著《中國美術史》,日本大村西崖所著《中國美術史》,滕固所著《中國美術小史》,陳師曾所著《中國繪畫史》,俞劍華所著《中國繪畫史》,潘天壽所著《中國繪畫史》,日本中村不折、小鹿青云合著的《中國繪畫史》,秦仲文所著《中國繪畫學史》,溫肇桐編著的《元季四大畫家》等書及今人編纂的中國古代美術史、繪畫史圖書中,“元四家”即指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云林子)四位元代畫家。“元四家”一詞,也常被用來表現元代繪畫風貌,概括元代繪畫的歷史成就等。
茲就繪畫而言,“元四家”一詞在清代才出現。馮金伯(1738—1810)在《國朝畫識》中載王時敏曰:“先朝論畫取元四家為宗。”(《吳梅村文集》)顧昉曰:“工山水,師董、巨及元四家。”張鵬翀曰:“山水師元四家,尤長倪、黃法。”戴熙(1801—1860)在《習苦齋畫絮》中云:“客問:‘此畫何擬?曰:‘大癡。大癡有此格乎?曰:‘元四家,吳淋漓酣厚似夏,倪蕭疏簡遠似秋,王郁蒼幽杳似冬,惟黃蔥茜華滋似春。此紙寫春煙淡沱之態,即大癡矣。豈以跡象求哉?客曰:‘非所及也。漫記之。”陳田(1850—1922)于《明詩紀事·南村后雜賦四首》后注云:“《九成南村圖》,王叔明、倪云林皆有畫本著錄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汪砢玉《珊瑚網》。余又檢梁章鉅退庵題跋有黃大癡為九成作《南村草堂圖軸》,張丑《清河書畫舫》有吳仲圭為九成作《野竹居圖卷》后有詩跋十余人,始錢惟善訖王冕。則‘元四家皆為九成作圖矣。”又在《何景明五首·吳偉江山圖歌》后注云:“吳偉,字次翁……好事家珍藏,與五代董、巨、元四家媲美。”端方《壬寅銷夏錄》中有“取法元四家”,樊增祥《樊山集》中有“從元四家”,方濬頤《夢園書畫錄》中有“如元四家”,龐元濟《虛齋名畫錄》中有“仿元四家”等,可知此時“元四家”當指吳鎮、黃公望、王蒙、倪瓚四家,并由著錄者只用“元四家”而不贅述人名,又依“師”“法”“仿”“元四家”之語,此四家之繪畫當已成為大眾傳習摹寫之范本。
“元四家”一詞雖出現較晚,但與“元四家”詞義相似之“元四大家”“元季四大家”“元季四家”等,在明代便已廣泛使用。然而這些名詞所指代之人名不盡相同。
一、“元四大家”
(一)明代王世貞在《弇州四部稿》謂:“趙松雪孟,梅道人吳鎮仲圭,大癡老人黃公望子久,黃鶴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大家也。高彥敬、倪元鎮、方方壺,品之逸者也。盛懋、錢選其次也。松雪尚工人物、樓臺、花樹,描寫精絕,至彥敬等,直寫意,取氣韻而已。今時人極重之宋體為之一變,彥敬似老米父子,而別有韻。子久師董源,晚稍變之最為清遠。叔明師王維,濃郁深至。元鎮極簡雅,似嫩而蒼。或謂宋人易摹,元人難摹,元人猶可學,獨元鎮不可學也。余心頗不以為然,而未有以奪之。”張丑的《清河書畫舫》、卞永譽的《式古堂書畫匯考》、孫岳頒的《佩文齋書畫譜》皆全文輯錄。屠隆《考槃余事·元畫》云:“如趙松雪、黃子久、王叔明、吳仲圭之四大家。”朱謀垔《畫史會要·元畫》與項元汴《蕉窗九錄》同載。陳仁錫輯《潛確居類書》中謂:“元四大家:趙子昂,字孟,號松雪;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黃公望,字可久,號大癡,又號一峰老人;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俱勝國時人,以畫名家。”張岱在《夜航船》中將“以畫名家”作“以畫名世”。宮夢仁在《讀書紀數略》中謂:“元四大家:趙子昂(字孟,號松雪)、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又號一峰老人)、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方以智《通雅》中言:“董、巨,米家父子,元四大家。”方以智注:“黃公望、吳仲圭、王蒙、趙子昂,今稱倪瓚而姑置趙,故有旨。”吳運焜在《居補續群輔錄》中轉錄明代陳仁錫的《潛確居類書》曰:“右畫苑四大家:趙子昂名孟,號松雪。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公望字子久,號大癡,又號一峰老人。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俱勝國時人,以畫名家,為‘元四大家。”《鐵崖集注》中清代樓卜瀍注文曰:“趙孟,字子昂,號松雪元四大家之一也。”等等。故明代王世貞、屠隆、項元汴等認為“元四大家”即趙孟、吳鎮、黃公望、王蒙四家。
(二)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清代卞永譽的《式古堂書畫匯考》、秦祖永的《畫學心印》、孫岳頒的《佩文齋書畫譜》皆承襲了董其昌的觀點。董其昌又于《評舊畫·題周山人畫》中說:“余少喜繪業,皆從元四大家結緣。”。再有董其昌跋王蒙《溪山風雨圖》曰:“元四大家黃子久、吳仲圭、倪元鎮皆以董、巨為師……董其昌觀。”等等。董氏認為“元四大家”乃黃子久、吳仲圭、倪元鎮、王叔明四位。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畫二》中云:“衡山評畫,亦以趙松雪、高房山、元四大家及我朝沈石田之畫品格在宋人上。”汪砢玉在《珊瑚網》中談及《王右丞雪圖》(第一幅縑素小單條上有舊題此款):“偃曝談余山水畫,自唐始變古法,蓋有兩宗,李宗訓、王維是也……元四大家皆王派。”談及《好尚》云:“元之能者雖多,然承率宋法,稍加蕭散耳。吳仲圭欠有神氣,黃子久特妙風格,王叔明奄有前規,而三家未洗縱橫習氣。獨云林古淡天然,米癡后一人而已。”彭蘊燦的《歷代畫史匯傳》、孫承澤的《硯山齋雜記·惲氏說畫小記》、王時敏的《王奉常書畫題跋·題自畫冊歸吳圣符》、張照的《石渠寶笈·御臨倪瓚平林秀石圖一軸》等亦持此觀點。
因此,對于“元四大家”之定義,明清以來只有吳鎮、黃公望、王蒙三家是確定的,而趙孟與倪瓚究竟誰當列入“元四大家”,卻未形成統一說法。如孔齊“當今趙松雪公,畫與書皆能造古人之聞”,鄭元祐“趙松雪畫冠絕古今”,王世貞“松雪尚工人物、樓臺、花樹,描寫精絕”[7]等乃推趙孟。陳繼儒、董其昌、方薰等認為“獨云林古淡天然,米癡后一人而已”,又推倪瓚。
二、“元季四大家”與“元季四家”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而王蒙、倪瓚、吳仲圭與之對壘。”卞永譽的《式古堂書畫匯考》、陸心源的《穰梨館過眼錄》、孫岳頒的《佩文齋書畫譜》等同載。董其昌又謂:“元季四大家,浙人居其三,王叔明湖州人,黃子久衢州人,吳仲圭錢塘人,惟倪元鎮無錫人耳。”《式古堂書畫匯考》《佩文齋書畫譜》同載。另外,賀復徵的《文章辨體匯選》、汪砢玉的《珊瑚網》、端方的《壬寅銷夏錄不分卷》、顧文彬的《過云樓書畫記》等書仍使用“元季四大家”一詞。“元季四家”首次見載于《畫禪室隨筆》,亦為黃、王、倪、吳四家。陳田輯的《明詩紀事》、端方的《壬寅銷夏錄》、方濬頤的《夢園書畫錄》、馮金伯的《國朝畫識》、陸時化的《吳越所見書畫錄》等書亦持此觀點。故,“元季四大家”與“元季四家”即指吳鎮、黃公望、王蒙、倪瓚,且未見
異說。
另外,在一些美術著述中,作者雖未使用“元四家”一詞,但通過其或羅列趙、吳、黃、王四家,或列舉吳、黃、王、倪四家可窺見,當時人們對于“元四家”人選之態度。如張丑《清河書畫舫》曰“勝國則趙孟為冠,黃公望、王蒙、吳鎮次之”,黃圖珌《看山閣集·有派》曰“以至趙孟、吳鎮、黃公望、王蒙皆宗之于王摩詰”,唐岱《繪事發微·正派》曰“黃公望、王蒙、吳鎮、趙孟皆得北苑正傳,為元大家”,張云章《樸村文集·題陸上游所臨宋元名畫縮本》曰“松雪、房山、云林、子久、仲圭以來,所謂得其真脈者也”,文震亨《長物志·古今優劣》曰“勝國松雪、大癡、元鎮、叔明諸公”,陳田《明詩紀事》中曰“仿北苑、巨然、千里、松雪、大癡、山樵、云林精研六法”,顧文彬《過云樓書畫記·魏子一仿宋元八家冊》中曰:“次以松雪、黃鶴、云林、大癡”……不難看出,明清人對于“元四家”人選眾說紛紜。
三、結語
綜上所述,明清之際,對于“元四家”“元四大家”“元季四大家”“元季四家”概念的定義當是較為寬泛的。“元四家”“元季四大家”“元季四家”多指吳鎮、黃公望、王蒙、倪瓚四家,而王世貞、屠隆、朱謀垔、項元汴、方以智等則認為趙孟、吳鎮、黃公望、王蒙即“元四大家”,董其昌、卞永譽、秦祖永、汪砢玉、張丑等人認為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為“元四大家”。至于“趙孟”與“倪瓚”究竟誰該入選“元四大家”之問題,并未達成共識。但是也不難看出,今人所定義的“元四家”概念(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在民國時期才最終形成,此或與“逸品”在繪畫品評中地位之提升,及“文人畫”概念之廣泛傳播與接受等關系較為密切。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