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鳴
企業生命周期這一理論是愛迪斯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指的是企業在整個生命周期主要經歷成長、老化的階段,認為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充滿活性的同時控制力不是很強,而企業在老化過程中控制力很強但靈活性不是很強,企業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都可能陷入到不同的困境。基于此情況下,在民營企業的治理工作中,應該結合企業生命周期特點,合理選擇不同的治理機制,促使民營企業的良好發展。
一、企業生命周期分析
企業生命周期是愛迪斯在1997年《企業生命周期》書中所提出的理論,認為企業的生命周期要經歷成長和老化的階段,通過靈活性因素與可控性因素的關系表現,在企業成長階段具有靈活性,但是可控性較低,老化過程中具有一定可控性,靈活性會有所降低。在此過程中,企業的靈活性較強,改革工作相對簡單,但是無法確保控制水平,而在控制水平提升的過程中,靈活性降低,改革起來相對很難,這也表明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可能會陷入不同的困境。在1999年理查德L·達福特總結了多位專家學者的理論之后,提出企業生命周期分為創業、集體化、規范化與精細化的幾個階段,從結構層面、產品層面、服務層面、創新層面等描述各個階段的特點,進而提出了在各個階段中企業可能會面臨的危機。
二、基于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民營企業的治理特點
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民營企業,在治理工作中應該合理選擇相關的治理機制,保證各方面治理工作的全面開展。首先,在企業創業階段的治理工作中,民營企業的創立者屬于所有者,組織具有非規范性的特點,靈活性很高,在組織之內的層次結構很少,責任分工非常明確,民營企業的主體人具有監督權力、管理權力和控制權力,企業中的產品與服務非常單一,內部之間的溝通較為簡單,決策過程中的工作效率很高,民營企業的未來發展和經營目標在于生存,內部環境在變化中,沒有較為長遠的規劃。其次,在中期發展階段,民營企業的組織會向著規范化方向發展,會制定出初期的規章制度,各個部門與人員的分工逐漸明確,組織之內的層次和結構有所增加,內部溝通不再像之前那樣簡單,產品與服務開始集中,在民營企業內部會引進職業經理人,會有著經營權還有所有權分離現象,此階段民營企業的發展目標,就是獲取在市場中成長的機會,有著一定的創新愿望。再其次,民營企業后期發展階段,內部治理開始向著制度化與程序化的方向發展,組織結構較為完善,責任和分工非常明確,產品和服務開始趨于成熟,內部有著成熟的組織結構,經濟增長領域開始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而在企業衰退期的階段,會有老化問題,治理工作的靈活性降低,溝通速度和決策速度減慢,內部治理期間經常會出現責任互相推諉的問題,此階段如果不能合理開展治理工作,將會導致民營企業的長遠發展受到影響。
三、基于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民營企業治理問題
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視角下,我國民營企業在治理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不能確保治理工作的有效實施和發展。
1.融資渠道方面的問題。民營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按照優序融資的相關理論內容,需要遵循內源、債務、權益的順序開展融資工作,盡可能降低民營企業的融資風險。但是,目前我國部分民營企業在融資期間,內源融資的速度很慢,債務融資也受到一定限制,權益融資方面存在問題,治理工作的實施十分困難。例如:民營企業的成立時間很短,原始性的資金數量較少,市場競爭壓力也很高,在治理的過程中內源融資方面成本很高,很容易導致內源融資受到不利影響。在債務融資方面,過于依賴銀行貸款,基本上不存在民營企業的債券市場,而銀行又過于重視為國有企業提供貸款服務,導致民營企業的貸款有限,融資治理面臨諸多問題。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在治理工作中尚未創建完善的權益融資體系,不能滿足資金的需求。
2.信用體系的治理存在問題。信用屬于民營企業在市場中生存、交往的紐帶,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有著重要的經濟紐帶作用,然而我國民營企業在治理工作中,信用聯系較為復雜,網絡體系非常繁瑣,雖然可以通過“人情”的民間借貸方式積累早期發展資本。但是,會對后期發展期間的信用體系造成破壞性影響,不利于民營企業的良好發展。
四、基于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的民營企業治理措施
民營企業在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應該按照目前所存在的治理問題,合理選擇治理機制,提升民營企業治理工作水平和有效性,滿足當前的民營企業發展需求。
1.早期發展階段的治理。民營企業在整個生命周期的早期發展階段,應該合理選擇治理機制,保證民營企業的治理工作效果。首先,在早期發展階段,應該注重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匹配性,即使民營企業尚未建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關系,也可以利用家族之內長輩投入資金、晚輩經營管理的形式統一家族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在早期的創業階段組建成為以親友關系為主的關系,減少所有權主體,降低代理成本,保證所有權還有經營權之間的匹配性,便于所有者全面掌握民營企業未來的經營發展方向,統一相關的創業激勵和風險防控機制。其次,民營企業在生命周期的早期創業發展階段,應該盡可能放大經營者的決策權,按照市場中瞬息萬變的創業環境,靈活制定決策方案,增加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創業實力,盡可能提升早期階段的抗風險能力,提升自身市場信號的反應能力、加快反應速度,確保創業的成功性。再其次,在民營企業早期發展階段,應該重點培養創業領袖的責任感和道德感,可以在內部治理期間選擇出具有領袖能力的人員,在內部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發展理念,增強民營企業內部組織的凝聚力,在一定范圍之內消除成員之間的不信任感,促使民營企業的良好發展。
2.中期發展階段的治理。民營企業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中期發展階段中,應該做好治理工作,改善自身的治理結構,確保治理工作的高效化實施。首先,應該制定創業期間資本的退出治理機制,為民營企業創業團隊中的資本投入成員,提供相應的資本退出渠道,使其可以從民營企業的資本中順利剝離。如果在民營企業上市以后,可以快速籌集資本來稀釋最初的資本,還可以通過新增加股東為原始股東提供補償,為了避免經營能力無法滿足民營企業發展需求的原始股東對民營企業未來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就可以利用資本退出的方式更新換代,預防出現經營、資本相互脫節的現象,杜絕老股東侵吞新股東利益的問題發生。其次,民營企業應該重點改善自身的資本結構,創建外部形式為主的監督機制,主要因為在民營企業中期發展階段,新股東加入之后融資結構會有變化,如果不能合理開展監督工作,將會對民營企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這就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制定完善的外部監督工作方案,全面分析民營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優化資本結構,有效預防出現非系統性的風險問題。實際的監督工作中還需全面分析民營企業是否存在被收購的風險問題,深入評價民營企業的治理和發展結構,充分發揮監督管理方式的積極作用。在完成監督管理工作之后,還應該重點吸收具有一定戰略意義的資本,使得民營企業能夠向著良性經營方向發展,按照民營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制定完善的戰略性資本規劃方案,盡可能吸引上游企業或是下游企業入股,在改善經營現狀的同時,有效開展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再其次,在中期發展階段還應該注重企業管理層面的整合與更新,在民營企業經由市場選擇以后,開展相關的測試工作。例如:具有一定經營能力、資本充足、風險抵御能力較高的人可以評定成為企業家,對于資本充足但是缺乏經營能力的人,只能是資本所有者,在開展測試工作以后,通過一系列的評估審核,然后再結合實際情況選擇經營者,從而保證經營管理者的能力較高,具有可以有效抵御民營企業的風險的能力,進而促使民營企業的良好發展。
3.衰退期階段的治理。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的民營企業衰退期階段,應該做好治理工作,促使民營企業的良好發展。首先,衰退期階段民營企業可能會有老化問題,治理工作的靈活性會有所降低,組織之內也可能會出現“官僚作風”,溝通的速度降低,決策有效性不良,在內部工作中甚至還會出現責任互相推諉的問題,對民營企業的未來發展會造成很多不良影響。這就需要在民營企業的衰退期階段做好治理工作,制定完善的治理工作方案與計劃,明確各個部門與人員的責任、工作標準,采用內部監督方式、績效考核方式等開展工作,一旦發現有不良風氣或是責任問題,必須要嚴格懲罰,有效解決存在的問題,改善民營企業的內部風氣,有效開展責任化的治理工作。其次,在民營企業的衰退期階段,還應該重點開展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工作,加強民營企業中各項產品與服務的改革創新力度,按照市場的消費需求開發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情況下,提升民營企業的產品與服務銷售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再其次,在民營企業的衰退期階段,應該盡可能避免自身進入到死亡期,將整體的治理目標設定為促進自身的生存、發展,結合衰退期階段的治理特點與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治理方案與計劃,改善當前的民營企業治理工作現狀。除此之外,在民營企業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發展階段,應該歸納總結豐富的治理經驗,按照目前的民營企業治理特點、發展問題等,采用有效措施改革完善治理模式,促使民營企業的良好發展和進步。
五、結語
基于企業生命周期視角下民營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就是初期投資創業發展階段、中期發展階段與衰退期發展階段,在不同階段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為了促使民營企業的良好發展,在各個生命周期階段中都應該選擇不同的治理方式,制定完善的治理工作計劃,確保在合理開展治理工作的情況下,提升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充分發揮不同治理方式與組織管理手段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