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如丹
新時期加強黨的領導, 全面提升黨建引領能力, 其關鍵在于基層黨建是否到位, 基層黨組織的思想是否統一到黨和國家的發展大局當中。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 加強國有企業基層黨建一直是國有企業發展的優良傳統。 新中國初期的“工廠管理委員會”是基層黨建的雛形, “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進一步明確了國企黨建的機制和方向。 十八大以來, 全面提升國家治理體系成為黨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 對國有企業的黨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 以實現國有企業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雙重保障功能, 是新時期黨建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新時期國有企業基層黨建的新要求
理論層面,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 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于國有企業基層黨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國有企業是公有制經濟的代表, 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 因而更應堅定黨的領導, 改革、 完善自身的治理能力。 2015年, 國務院先后印發了《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 進一步明確了以“四個同步”“四個對接”“四個堅持”為主要內容的國有企業黨建總體要求。 “四個同步”, 是指要求黨的基層組織和生產行政組織同步建立; 黨務干部和生產行政干部同步配備; 黨建工作制度和生產管理制度同步制定; 黨建工作和生產經營工作同步考核。 這是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建設和自身治理的總體要求, 其明確了基層黨組織與企業自身管理體系的對應關系和協調方式, 有利于推動國有企業黨建工作與經營工作的統一。 “四個對接”, 是指國有企業應當充分將黨建工作融入到日常經營之中, 按照國家黨建制度的要求, 做好組織對接; 按照企業自身業務的現實需求, 做好人員對接; 按照企業自身的發展現狀, 做好制度對接; 按照企業發展戰略和國家需要, 明確企業發展的各階段目標, 做好工作對接。 “四個堅持”, 是指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不動搖、 堅持服務生產經營不偏離、 堅持黨組織對國有企業選人用人的領導和把關作用不能變; 堅持建強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不放松。 “四個同步”“四個對接”“四個堅持”作為新時期國有企業基層黨建的要求, 與黨和國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相契合, 符合國有企業發展實際, 可有效保障“全面從嚴治黨”在國有企業的深入推進。
實踐層面, 在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推進的新時期, 如何讓黨建工作充分融入企業發展過程, 強化黨建引領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不斷提升國有企業的發展效率, 需要進一步厘清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厘清國有企業黨組織與企業法人治理模式之間的關系。 在國有企業中, 黨委發揮領導作用, 并作為企業法人開展經營決策活動, 基層黨組織則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不斷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 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二是厘清企業所有者、 經營者與職工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 國有企業兼具政治和經濟兩重屬性, 是企業所有者、 經營者與職工三者的利益代表。 只有三者利益統一到堅持黨的領導和提高經營效益上來, 才能夠保障國有企業健康發展。 三是厘清黨的建設與經營管理之間的關系。 新時期, 在國有企業多重經濟指標考核下, 黨的建設存在被弱化的風險。 只有加強和堅持黨的領導, 國有企業的根基才更加牢固, 因而應當堅持黨統領一切、 黨管人才, 通過制度建設保障黨建與經營的充分融合, 推動兩者良性互動。
二、 新時期國有企業基層黨建的新路徑
1.加強組織創新, 密切聯系基層。一方面, 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執政根基, 國有企業必須重視政治建設, 尤其是基層黨組織的建設, 不斷推進組織創新。 在新黨章中, “雙向進入、 交叉任職”的國有企業黨組織建設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黨組織和法人治理之間的矛盾。 在新時期, 應當進一步創新國有企業黨組織的建設方式, 推動黨組織建設與企業經營管理深入融合, 將基層黨建作為國有企業黨建的重要問題來抓——重視基層這些“神經末梢”, 以部門、 項目、 事業部等組織為單位建立黨支部, 做到黨組織對企業組織架構的“全覆蓋”。 同時應當明確企業黨委和基層黨組織的職能分工, 由黨委統領企業發展, 基層黨組織做好黨和國家政策、 企業黨建制度的宣貫, 密切聯系人民群眾, 確保黨的領導核心地位。
另一方面, 密切聯系基層, 建設“服務型組織”。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 明確提出了基層黨組織應當建設“服務型組織”。 十九大報告又進一步明確了黨組織應當在“服務職工”的過程中發揮黨的政治優勢。 因此, 只有把保障基層職工的權益作為黨組織的重要職能, 不斷強化為基層職工服務, 提升黨建在基層黨組織中的服務能力, 才能牢牢抓住國有企業黨建的組織根基。 在基層黨建的過程中, 除了確保黨組織落地之外, 還應當加強基層黨組織與職工代表大會、 團組織、 工會組織等群團組織的有效協同, 各類組織共同服務基層職工, 強化服務能力, 引領基層發展。
2.加強活動創新, 推進黨建現代化。在傳統的黨建活動中, 專項的研討會、 經營分析會是主要的基層黨建活動。 在新時期, 信息科技的發展為黨建活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更加豐富的活動形式, 因而應當加強活動的創新, 讓黨建活動與大眾社交習慣相結合, 提升黨建活動的影響力。 在新媒體時代, 新的發展環境給黨的組織工作、 黨內生活模式、 主流意識形態傳播、 廉政建設、 黨群關系等方面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將成為創新黨建傳播方式的主要載體, 成為基層黨建服務的新平臺, 成為企業基層黨員溝通的新橋梁。 如通過建立黨建相關網絡學習平臺, 推動全體黨員干部和職工共同通過在線方式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了解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動態, 并有針對性地學習各類專業知識, 以提升組織的專業能力, 讓黨建活動融入到廣大干部職工的日常生活之中。
學習平臺可以將數量眾多的、 優質的、 海量的黨課視頻、 圖片、 文字教材分門別類編輯成二維碼鏈接, 放在各個黨建新媒體的相應專欄中, 推送給各個黨員, 以此改變傳統黨課的教學方式, 讓黨員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學習, 實現隨時學、 隨地學, 讓黨員教育內容化繁為簡、 黨員教育形式化整為零。 除此之外, 微博、 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傳播信息的主流網絡途徑, 應當加強黨建活動與新媒體的結合, 通過跨平臺、 跨區域、 跨領域的聯合黨建活動, 拓寬黨建活動的覆蓋面, 并利用網絡宣傳的優勢, 提升黨建的影響力, 提升活動的實際效能。 “黨建微信公眾平臺”和“黨建工作微信群”的使用, 可以讓黨員和組織之間、 黨員和黨員之間增強溝通效果, 讓廣大黨員和黨組織的關系更加密切, 更加信任。 作為企業現代化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文化代表了一個企業的“軟實力”。 基層活動要充分融合黨建要求與企業文化, 讓企業文化成為凝聚職工思想的重要精神力量, 使黨的思想、 黨的理論, 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成為每個成員的行動指南。
3.加強人才機制創新, 確保“黨管人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 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 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快建設人才強國。” 在全面從嚴治黨進一步深化的背景下, 堅持黨管人才, 對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激發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有著深遠的影響。 黨組織建設是國有企業發展的重要組織依托, 如何培養、 選拔出政治素養高、 專業本領強的高素質人才, 對于國有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三、新時期進一步加強人才機制創新
以“黨管人才”作為人才發展工作的核心原則, 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用人導向要鮮明。 必須樹立風清氣正的用人導向, 要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的主線, 多把目光聚焦在基層, 選人用人應多用那些忠誠、 干凈、 有擔當的基層黨員; 對于腳踏實地、 埋頭苦干的黨員應主動關心、 大膽使用。 二是激勵方式要合理。 應針對黨員干部的不同職級、 崗位, 制定差異化激勵策略。 把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結合起來。 對于主要領導干部, 側重于政治激勵、 精神激勵、 榮譽激勵; 對于基層黨員群體, 應側重于職務激勵、 物質激勵、 人文關懷, 要用發展的眼光進行激勵。 三是培養方式要多元。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 應當注重黨建與經營的有效結合, 通過專項黨建培訓和學習, 提升廣大員工的政治素養; 通過專項業務培訓, 提升黨務工作人員對于經營實際的認知能力; 通過業務輪崗、 換崗等形式, 加強人才的流動和多元化學習, 培養出一批業務精、 講政治的復合型人才。 在人才的選拔機制中, 要注重對人才的全面評價, 將政治素養和黨員擔當作為重要的考察內容, 不斷激勵那些能夠保持先進性和責任意識、 勇于在各項業務活動中沖鋒在前的人員, 在全企業營造創優爭先的氛圍。 此外, 考核要落地, 要不斷強化考核結果兌現及應用。 切實將考核結果用于黨員評優評先、 選拔重用、 職務晉升等方面, 讓黨管人才的原則深入到企業管理的各方面, 讓人才成為企業良性發展的基石。
基層黨組織是引領國有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 國有企業黨建的改革和發展進入到更加體系化、 制度化的階段, 黨中央多次指出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 只有明確新時期國有企業基層黨建的新要求, 不斷探索黨建新路徑, 牢牢抓好國有企業基層黨建工作, 才能將社會主義的發展根基掌握在人民的手中, 才能夠充分發揮公有制體系的優勢, 提升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效率。
(作者單位: 湖南澧水流域水利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