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妮
針對知識產權侵權,《電子商務法》規定了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通知——刪除”義務,對權利人錯誤通知、惡意發出錯誤通知也規定了賠償責任。但在實踐中出現知識產權權利人濫用權利,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對“通知——刪除”規則進行完善,使其更好發揮事前規制作用,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電子商務作為現今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經濟形式和交易方式,必以法律定之。電商產業出現對傳統知識產權領域進行挑戰和沖擊。《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對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通知——刪除”規則進行了細化,其中明確電商平臺在收到知識產權權利人發出的侵權通知后,需要采取刪除鏈接、結束交易等必要的措施。其中第42條第3款規定“因通知錯誤造成平臺內經營者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惡意發出錯誤通知,造成平臺內經營者損失的,加倍承擔賠償責任。”該法規定了懲罰性賠償措施。但該規則在具體實施中可能會被錯誤、惡意通知所利用,無法保護真正權利人的合法利益。任何商家都可能被惡意投訴,惡意競爭商家搶注商標權進行投訴的案件也比比皆是。即使經營者提起訴訟得到了勝訴的判決,仔細考量成本往往是得不償失的。更多主體會選擇放棄訴訟私下解決,這就導致證據難以固定,法律在更多情況下被架空。因此,在知識產權侵權領域下需要對“通知——刪除”規則進行適用和完善,以便對惡意通知行為更好地規制。
二、“通知——刪除”規則主要內容
1.“通知——刪除”規則來源。1998年美國出臺《數字千年版權法》發展出“避風港”原則來解決版權侵權問題,體現為該法案第二章第512條。其中第512條(c)規定了網絡服務商根據用戶指示在系統或網絡中存儲信息時的版權侵權責任限制。權利人在自身權利受到損害時將情況通知給平臺,使平臺得知侵權事實的存在。平臺為免除侵權責任則需要及時刪除侵權鏈接。只要網絡服務提供者盡到了及時刪除的義務,就不必對權利人承擔責任。同樣法律為被投訴人也提供了保障條款,規定被投訴人可以提供申訴的反通知來防止版權人發出錯誤或欺詐性的通知。如果被投訴人能依法做出不做偽證的聲明,則除版權所有人起訴,平臺必須在收到反通知后10至15個工作日內恢復被通知的內容和鏈接。當然,無論是發出通知、反通知,只要是投訴人故意提供錯誤內容都需要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失。該規則是美國版權人和網絡服務提供者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隨著發展逐漸在世界范圍內被各國采用,從主要針對網絡領域在版權侵權問題到成為界定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的一般性原則。
2.我國《電商法》“通知——刪除”規則規定。我國繼受了“避風港”原則,并逐漸將其作為認定電子商務侵權責任的最為一般性的規則。在2006年我國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3條最早對其規定;于《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進行規定。但擴大了適用范圍使其不局限于信息網絡傳播權,同時還規定了“紅旗”原則。現今《電商法》第42——45條在知識產權領域對“通知——刪除”規則做了更具體的規定:權利人通知、平臺采取措施并轉通知、反通知、15日等待期,還規定了錯誤通知的賠償責任及對惡意通知的懲罰性賠償。如上所述,現今《電商法》對“通知——刪除”規則的程序設計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權利人就侵權向電子商務平臺進行通知時,電商平臺除要采取刪除鏈接、下架等措施外,還應該將此轉通知給平臺內經營者。據此平臺內經營者可以提交證據對權利人發出的侵權通知進行救濟維護自己合法利益,同時還規定了 “反聲明”對發出錯誤通知或惡意通知的權利人的制裁措施,保證了規則的正確適用,使程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三、關于“惡意投訴”和 “錯誤通知”規定適用分析
任何法律制定除要考慮理論基礎之外,還需要考慮現實基礎。單從法條來看“通知——刪除”規則,既保護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利,還給電商平臺經營者提供了免除責任的“避風港”,同時給平臺內經營者也提供了面對惡意、錯誤通知的保護措施。但是實踐中在面對電商領域侵權問題的專業度高、隱蔽性大,事實難認定的情況下,法律適用產生了很多問題。
1.“通知——刪除”程序的適用分析 。平臺接到通知后“應當”及時采取必要措施。惡意投訴人利用規則漏洞,在平臺為避免承擔責任的風險收到侵權通知后即采取刪除、斷開鏈接等措施時采取不法行為;電子商務平臺在收到平臺內商家提交的不存在侵權的聲明后,只需要將其轉給權利通知人,在這個過程中平臺并無半點措施和義務被要求;對于平臺來說,任何其他措施法律沒有規定,只履行規避自身責任的措施,既減少工作量還有利于責任的規避。基于上述情況,平臺內商家對于證明自己沒有侵權的這個法律相當于被架空了。另外,法律規定了一個期限——15日等待期,通知人的最終選擇決定解決方式,只有在這個期間內權利人沒有向相關部門投訴或起訴,平臺才能夠終止所采取的措施。在十五日等待期內,爭議標處于一種不可獲得的狀態。但是不區分各類通知的差異,將所有的類型確定規定為十五日等待期,是否是對侵權問題處理效率的一種減損。而且在遇到惡意、錯誤通知時,使善意經營者利益受損,濫訴造成私法資源的浪費。而且一些平臺賣家為了考量成本,縮小損失,往往通過私下解決,惡意投訴人通過這種方式獲取不正當利益的目的。
2.通知錯誤及對惡意通知的懲罰性賠償。惡意發出錯誤通知,指的是權利人明知權利有瑕疵或者被通知人不構成侵權而依然故意發出錯誤通知的情形。惡意通知的手段多種多樣,如為惡意競爭發出通知、偽造權利證明發出通知、通過錯誤通知進行敲詐勒索等,但究其本質都是濫用“通知——刪除”規則在平臺采取必要措施的期間內惡意勒索平臺賣家。最終依照后果要求通知人承擔民事責任,惡意通知人承擔賠償性責任。以上是應然角度,從實然角度來說作為一種事后救濟手段被投訴人通過司法途徑尋求幫助,但往往需要耗費較高成本(時間、精力、金錢),若被投訴人遭受的利益損失與最終獲賠金額不相適應,這就致更多侵權不了了之。此外,認定“惡意”通知具有一定難度,即使確定為惡意投訴,懲罰性賠償的適用空間也很小。正常經營活動受到不良行為干擾,無論對平臺來說還是對平臺內經營者、消費者來說都是一種威脅。也有平臺和商家對惡意通知人進行起訴,但更多還是通過原有的《侵權責任法》或者是《反不正當競爭法》來解決問題。綜上,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工作負擔本就沉重,通知刪除規則更是加重了負擔。而且對于惡意投訴人來說恰好提供了投機機會。15日等待期是平臺對通知的處理期間,在沒有救濟的情況下增加了商家風險暴露時間范圍。就惡意、錯誤通知而言,懲罰性賠償是一種事后的救濟,而非事前的預防。再者還需要考慮到當事人就訴訟所產生成本的承受范圍,如果過限那么多數人會選擇放棄訴訟。綜上所述,要減少此種情況的發生,還需要從事前的遏制預防著手。
四、對“通知——刪除”規則的建議
1.賦予電子商務平臺相應的審查權利和義務。對于知識產權侵權,平臺方應當施以合理的注意義務進行事前預防和事后及時制止。“通知與移除”規則要求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在接到權利人發出的通知后沒有審查義務,必須及時采取“移除”等措施,否則就要承擔責任。針對平臺內賣家的利益,如果給平臺一些審查權利和義務可能減少對商家利益的損害。
2.適當引入通知擔保制度。可以適當引入通知擔保制度。在實踐中經常會有惡意、錯誤通知的情況發生,而且此種現象確需某中手段進行限制。當權利人為維護自己的權利就“通知——刪除”規則要求采用下架、刪除鏈接等手段時,可以要求支付擔保費用降低風險。這種風險隔離能夠減少部分惡意通知事件的發生。如果最后確定權利人發起“錯誤”或“惡意通知”,那么就可以利用權利人提供的這一筆擔保金對受損害主體進行相應的賠償。
3.“15日等待期”的靈活處理。“15日等待期”設置目的是為增強對權利人的保護,使“爭議內容”在等待期處于不可獲得的狀態,避免權利人維權的過程中損失擴大。但是如果是惡意或錯誤通知,加入十五日等待期的情況下可能增加了維權的成本。還可能被惡意的投訴者利用,造成不利后果。當然,設置一個等待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可以在考慮平臺分類處理的前提下,對等待期規定一個相對靈活的適用時間,如10日至15日之內依情況靈活選擇,可能在實踐中能夠更好的平衡權利人和商家的利益。比如平臺發現商家可能是被惡意通知的情況下,就可以減少等待期。
五、結語
依照《電子商務法》規定,電子商務平臺接到權利人侵權通知后,直接采取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可以有效保護權利人知識產權。但是這個法律卻無法平衡權利人、電商平臺和賣家利益。當然也沒有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能夠完全平衡各方利益,保護甲的同時,可能犧牲乙的利益。基于成本和其他因素的考量,“通知——刪除”規則通過讓步少部分善意商家的合法權益來對知識產權進行了保護。所以我們在實踐中還需通過其他手段來對法律不斷完善。比如通過司法解釋或指導案例給予平臺治理保障。在對“知道”進行明確限定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平臺自我治理的功能,更合理地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總而言之,我國電子商務立法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同時在實踐中我們不能光依靠完善法律來解決問題,還需要通過與現有法律的結合或者一些其他措施來更好的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