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 王琳
青年人就業,關系到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關系到國家財富的創造,關系到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創新高,2020年更是達到874萬。與此同時,市場需求力下降、招聘結果延后,高校畢業生就業遇到新的阻力。不少畢業生發現,本科院校生的就業率低于職業院校生的就業率。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對人才結構的需求發生了改變,這就對職業技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分為高職教育和中職教育,它們既具有教育性,也具有職業性。教育性意味著學生要在上學期間學會基本的理論知識,職業性是區分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這個特點是導致兩類畢業生就業率不同的根本原因。雖然就業率高,但是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依然面臨著不少就業問題。
當前,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5.5%左右。在目前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存在諸多現實困難。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就業雙向選擇不匹配,“就業難”與“用工荒”長期同時并存。
傳統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較高的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勞動者報酬。中職學生升入高職,相對于經過高考進入高職的生源而言,對畢業后的就業形勢態度更為樂觀,心理預期普遍較高。絕大多數學生認同提升學歷可以改善其所處的就業環境,提高其畢業后的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而現實卻是,在大學擴招后,尤其是高職院校擴招后,高校畢業生不再屬于勞動市場上的稀缺資源,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發不容樂觀。
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就業雙向選擇不匹配。一方面,中高職銜接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崗位、薪酬、待遇和福利等期待過高,常常表現為初次就業困難或頻繁跳槽。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與專業技能需求較高,在招聘時往往難以尋覓到心儀的員工。同時畢業生本身素質偏低,導致在大學生初次就業市場上產生類似“檸檬市場效應”。
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不完善。課程學習是大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內容,在校期間不僅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同時高職教育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由于在中職階段已經接觸和學習過專業知識,有一定的基礎,所以進入高職后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形式等的銜接有利于畢業生更迅速地投入就業市場。
以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為例,此專業于2010年開始招生,該專業制定單獨招生考試大綱,組織單獨招生考試;與武漢工業科技學校、武漢三職等中職院校聯合,以“3+2”形式開展中高職人才培養工作。主要面向汽車后產業發展,以服務本省汽車產業為宗旨、以服務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為導向,推進專業特色發展。還設立25門以上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建有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結合生源特點,構建了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重的課程體系,基本涵蓋基本素質與能力課程、專業素質與能力課程、素質與能力拓展和創新創業教育四個模塊。同時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汽車修理工(中級)從業資格證書考試通過率100%。 總體而言基本構建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但是在中高職課程一體化具體內容的細化、相關銜接教材建設、聯合就業市場分析、校企合作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不少HR在招聘中發現,本著“即招即用”的初心,HR會首選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然而,不少就業者在實習期間就暴露出許多問題。許多學生依舊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就業指導,缺乏實踐經驗。因此,許多HR也在反復呼吁,職業院校一定要發揮自身的優勢特長,不要盲目地改變在校生的學習章程,課程內容、教學安排、實訓管理上統一口徑,做到有系統、有規劃、有層次,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與脫節。
學校要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合理統籌,以服務為導向推動課程設計。力爭做到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相契合。推廣1+X證書試點工作,對接職業資格和從業資質,重點提高畢業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水平和就業能力。減短企業對畢業生進行再培訓的投入成本,提高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從2019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對教師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要求并非教師的門檻提高了,而是就應該這樣規定,這是符合職業教育的特征的。職業院校是要面對生產一線,解決生產一線難題的。
加強校企合作。從“訂單培養”到“專業教學資源建設”,從“頂崗實習”到“訂單培養”,從“點狀”到“網狀”,從“共建實訓室”到設立“企業工作站”,從“樣品”制作到“產品”生產……這些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實驗。
校企合作是共建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機制,共創知識型、創新型、技能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生態工程。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把強化學生職業素養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以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為核心,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學校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過程,積極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和技能訓練等適合高職教育的教學形式,使教學更加突出職業素養的培養,更加突出個性發展。
(課題項目編號:2019y17;項目組負責人:劉雯;項目組成員:王琳、張輝)
作者單位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