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例研究因為遇上了“學習共同體”,以佐藤學教授的課堂觀察為抓手,而呈現出勃勃生機。佐藤學教授的課堂觀察,焦點在學生的學習上,簡便易行,兼具科學性和實效性。教師一旦學到了這項技能,就有可能從事實得到啟發,而引發教育觀念的轉變和心智的變化。
關鍵詞:課例研究;課堂觀察;學習共同體
我接觸課例研究,始于2001年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那年,顧泠沅教授出席研討會,發表了論文《教師在教育行動中成長》。文章對課例研究有論述。而后,課例研究走紅上海教育界。教師們習慣把這種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課例研究俗稱“三階段兩反思”“一課三研”。當時,上海市南匯區教育局正在推進“加強初中建設工程”,于是把課例研究植入課題研究,作為教學改進的抓手。區域內各所初中開展了課例研究的嘗試,成果頗豐。總結驗收階段,收到了很多教師的文章,其中以闡述怎樣做課堂教學的改進為最,數量可貴,質量也不錯,得到市里驗收專家的肯定。就教師學做研究來看,課例研究是一種與日常教學結合緊密,上手快、易出成果的研究方法。而后,隨著“加強初中建設工程”收官,課例研究也從高潮趨向平靜。星星點點的研究還是存在,但只是散落的珍珠,需要有人穿線才能成為項鏈。
此后,“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引入上海市浦東新區,課例研究因融入新元素而煥發勃勃生機。
一、 課例研究與“學習共同體”的相遇相融
據我考察,“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在浦東經歷了三個階段:一為肇始期,是探索性研究時期;二為發展期,“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呈現橫向發展態勢;三為初成期,從實踐走向學理的歸納。這個過程,也是課例研究從思辨走向實證的過程。
(一) 肇始期——探索性研究
第一次聽說陳靜靜博士和楊海燕老師走進高東中學曹哲暉老師的數學課堂做教學“切片”分析,是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的同事張娜老師告訴我的。我因曾經做過課例研究而對陳靜靜博士的探索很感興趣。據說,陳靜靜博士最初做課堂分析,是拍攝了教學錄像,做分段切片分析,她和楊海燕老師、曹哲暉老師圍著電視機屏幕,一邊觀看一邊分析,提出改進設計的設想。
這使我想起了顧泠沅教授曾經做過的課堂分析。顧教授率領他的研究團隊走進課堂拍攝錄像,然后分析教學的成敗得失。有一次我聽他的報告,談到教師的問題設計,發現一節課有100多個問題,大多屬于是什么、對不對的記憶層次的問題。我想試試課例研究這種方法,于是邀請顧教授研究團隊的楊玉東博士來給我區教科研主任做培訓。楊玉東博士在電話里要我安排半天聽報告,半天實地做課堂觀察與分析。我正好在光明學校帶了一位徒弟——數學教師倪老師。于是,有了報告以后到光明學校倪老師的數學課上做觀察記錄的過程。教科研主任培訓班里有幾位數學教師學做了一次觀察員。課前,楊博士對他們做了培訓,記錄什么、怎樣分析。盡管是初次學做課堂觀察,幾位數學教師還是經歷了一次真實的課堂觀察過程。培訓以后,我想在一般教師的家常課上做類似的課例研究,卻沒有能夠實現。后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閱讀陳靜靜博士推薦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后,我重燃起做課例研究的勇氣。適逢幾所初中校長就怎樣推進學校教改和我討論,我就告訴校長,可以試試課例研究和課堂觀察。
王麗琴博士和張娜博士也對課例研究感興趣。王麗琴博士推薦了華東師范大學安桂清副教授發表在《人民教育》上的一組6篇關于課例研究的文章給我。2012年春秋時節,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的幾位科研員先后兩次分別在南匯第三中學和南匯第四中學舉行了課例研究的推介會。安教授也應邀出席會議。后來,劉姣老師借參加浦東新區青年科研骨干教師培訓班的機會,結合學校的課題嘗試高中語文課例研究,經過科研員張娜博士、鄭新華博士指導,完成了一份質量上乘的報告《高中語文生成性教學的課例研究——以魯迅小說〈藥〉為例》。曹哲暉老師與陳靜靜博士、楊海燕老師等一起在初中數學課上進行了10多節“學習共同體”的課改試驗。
2013年,南匯第四中學申報了一個由上海市教委立項的課題“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的初中個別化教學研究”。課例研究成為課題研究的抓手和主要研究方法。
因共同愛好,愿意走進課例研究這個團隊的教師和學校逐年增加。初期,小組合作學習是研究的抓手。后來,由小組合作學習進入協同學習。陳靜靜博士用三個關鍵詞來闡述“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改革:協同學習、沖刺挑戰性學習和基于學科本質的學習。在傾聽、串聯、反芻的基礎上,課例研究又推進了一步。
(二) 發展期——橫向擴展,研究態勢初成
各所學校的課例研究,有“獨干”也有合作,總體上呈現積極向上、不斷深入的態勢。怎樣把分散的研究聚合起來,引導更多教師投入其中?2016年7月初,陳靜靜博士和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的多位同仁一起,舉辦了為期4天的“學習共同體暑期工作坊”。參加活動的有浦東的教師,也有聞訊而來的外地教師。鐘啟泉教授帶領一些教育學者共同參與。活動內容豐富充實,以國內外的課例錄像展示與分析為主,還有TED演講、名著共讀等。這是第一次“學習共同體”工作坊活動,是一次破冰之旅。活動中,常常出現爭議和論辯,可見,要使“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新觀念、新方法得到教師認同,甚為艱難。但也有很多教師因參加工作坊而獲得了較大提升。陳靜靜博士在《“學習共同體”領航教師的精神氣質》一文中提到王曉葉老師。“最初對王曉葉老師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總保持著一種溫暖而含蓄的笑容,特別具有親和力。之前,參與課例研究,王曉葉老師很少講話,保持微笑傾聽姿態,是很好的傾聽者。直到2016年的“學習共同體”暑期工作坊,王曉葉老師好像突然頓悟一樣,讓人看到了他異樣的光彩。無論是對課堂情境的研究和分析,還是對“學習共同體”的理論闡釋,抑或是小組伙伴的討論展示,王曉葉老師幾乎每一次都表現得非常完美,分析和表達都堪稱驚艷。”
王麗琴博士對課例研究也有自己的想法,她申報了課題,嘗試做“課例研究課程化工坊”的實驗。該實驗與“學習共同體”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把課堂觀察作為變革的抓手。
2017年,陳靜靜博士與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潘江雪女士聯袂,結成了更大范圍的“學習共同體”研究團隊,教改實驗也得到了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的半官方、半民間的特點,以志同道合為聯結紐帶,最突出的是自愿加入,也允許退出。好在曙光已經初現。
隨著“學習共同體”研究院的成立,“學習共同體”的全國性研究與實踐網絡逐漸形成。全國各地興起一股“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的熱浪,內蒙古、浙江、江蘇、山東、云南等地的校長和教師也紛紛加入。
有了暑期工作坊活動的經驗,后來的暑期研究坊和“學習共同體”峰會等大型活動的組織采用微改進的策略,呈現出“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將問題聚焦在協同學習、沖刺挑戰性學習、基于學科本質的學習上。從實驗學科來說,以語文、數學、英語為最,還有音樂、體育、歷史、化學、美術等學科;從學段來說,以初中、小學為盛。這場“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越出了浦東和上海,在全國各地呈現出集群式研究態勢。陳靜靜博士的《“學習共同體”領航教師的精神氣質——兼議專家型教師的成長軌跡》一文,就闡述了程春雨、王曉葉、鄭艷紅等領航教師的攻堅克難的歷程。
(三) 初成期——基于實證研究的學理分析
“學習共同體”課改實驗的研究成果開始呈現井噴的態勢。
2015年,陳靜靜博士等著的《跟隨佐藤學做教育——“學習共同體”的愿景與行動》一書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它是“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探索期的研究成果,表明隨著教改經驗與理性分析的積累,“學習共同體”進入了對本土化經驗的學理分析階段。
《教育發展研究》2018年16期刊發了陳靜靜博士的文章《課堂的困境與變革:從淺表學習到深度學習——基于對中小學生真實學習歷程的長期考察》。這是一篇把長期做課堂觀察搜集的資料提升為學理分析的文章,分析基于課堂事實,也來自理論視角,是怎樣研究課堂的一個范例。文章指出,當前課堂最大的困境——學生普遍存在“虛假學習”和“淺表學習”的情況,從而產生了大量的“學困生”。課堂困境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高速而壓縮化的課堂教學進度與緩慢而復雜的學生學習歷程之間存在巨大落差,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未能得到關注和回應,從而陷入了“學困”的死循環。要改變課堂困境,使學生從虛假學習、淺表學習走向深度學習,課堂的系統化變革勢在必行。
二、 “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融入課例研究析評
(一) 本土化課例研究的流變
2018年,南匯第四中學的研究成果——《探尋課堂教學變革新途徑》一書,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詳細闡述了為什么選擇課例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方法。
課例研究曾經廣為流行,它在不同的人手里會做成不同的樣式。
顧泠沅教授倡導的課例研究以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為主要追求。教師們習慣把顧教授的課例研究俗稱為“三階段二反思”。這對教師的學習操作有好處,通俗易懂。
安桂清教授的課例研究與行動研究有相通之處,或者說是以行動研究的精神實施課例研究。
佐藤學教授的課例研究與授業研究有聯系,既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專注學生的協同學習。他的研究最明顯的特點在于課堂觀察,并且把課堂觀察的焦點聚集在學生的學習上。
南匯第四中學課題組選擇了佐藤學教授的課堂觀察,搜集學生實時實地的學習情況,以此為證,分析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達成度如何。
從實驗中,我們得到了一些新認識。課例研究是教育研究方法在課堂里的“微縮盆景”,一個好的課例研究需要經歷教育研究的一系列過程。學做研究,從學會做課例研究開始,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教師以自己所長開展課例研究,就是接受教育研究歷練,從研究中習得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的過程。
本土化課例研究在經歷了“教師行動教育”“行動研究”的實踐以后,我們選擇了基于教育研究方法的課例研究,把“問題與假設、方法與證據、結論與討論”植入課例研究中,使科學的行動研究與科學的調查研究相結合的“復合式研究”走進我們的課堂。
(二) 課堂觀察的意義
課堂觀察的引入,使課例研究發生了重大變化。
崔允漷教授的課堂觀察與佐藤學教授的課堂觀察,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崔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被稱為“LICC范式”,是將課堂分解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與“課堂文化”四個要素。所以,研究團隊開發的觀察工具既指向學生的學,也指向教師的教。教師帶著預設的觀察表走進課堂,然后依據觀察表的指標研究教學,是崔教授研究的顯著特征。
佐藤學教授在浦東福山路小學指導“學習共同體”研究的現場,談到了課堂觀察,他明確地說:“日本的教授現在不做結構觀察,而做自然觀察。”
結構觀察是觀察員帶著研究指向做課堂觀察,以量表作為觀察工具;佐藤學教授做的自然觀察,不帶量表走進課堂,以眼睛為觀察工具。結構觀察收集數據資料有明確的指向,以數量關系的分析見長;自然觀察收集數據資料是開放式的研究,以描述見長(也有數量關系的分析,但不是主要方面)。
我體會,以數量分析見長的結構觀察,對整體的把握可能更好。但是,由于學生是以個體出現在課堂進行學習的,所以,研究學生個體學習的自然觀察更有價值。更何況,我們已經走進了個別化教育的新時代。
我曾經請一位信息技術教師給一節數學研究課拍攝錄像。回放錄像時發現,他拍攝的錄像不能成為分析資料,因為他不知道我們需要什么。攝像機不帶“眼睛”,沒有一個視角。依據一貫的拍攝方法做全景式的拍攝,攝像頭對準的是教師怎樣教。
一次,光明學校數學教師小秦老師上了一節研究課,陳靜靜博士帶了一架攝像機,拍攝了一個小組4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隔了幾天,我們做了一次課堂觀察的分析,收獲很大。陳靜靜博士在研討前把錄像做了分段,研討時她放一段錄像,接著就提出問題,然后請觀察員教師談看法。指名道姓的追問,有點逼迫的味道,對教師的挑戰很大。學員小唐老師是一位中學外語教師,看著錄像做分析,讓她受益匪淺。她有感而發撰寫了《“另類”的課堂觀察——學校教研文化重構的思考》。由課堂觀察與錄像帶分析,她想到了以往的教研活動,兩相比較,高下十分明顯。
以往我們習慣用整體觀察、整體研究代替個別研究,存在籠而統之的泛化。我們把研究視角對準教師,疏忽了對學生的研究。把研究教師的教轉向研究學生的學落實到課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沒有找到合適、有效的方法,研究學生的學只能停留在呼吁和文件中。“學習共同體”研究,則為研究學生的學走出了一條路。這是學習佐藤學教授研究方法的結果。
佐藤學教授提到了研究的三種視角:一為“飛鳥之眼”,高瞻遠矚卻浮光掠影;二為“蜻蜓之眼”,視角下移卻蜻蜓點水;三為“螞蟻之眼”,所見有限卻精確細致。“螞蟻對大地的熟知程度遠遠高于飛鳥和蜻蜓,它們在用自己的行動改變著土地的樣貌和性質。”我們做學生學習的課堂觀察,是以“螞蟻之眼”改變教育生態的積極行動。
課堂觀察以實證資料說話,不僅起到了撥正教師教學行動的作用,還引起了教育觀念的轉變。值得關注的是,課堂觀察改變了隱藏在教師內心深處的教育哲學。這是教育改革能否有效推進、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與單純用經驗反思相比,課堂觀察就是用調查法搜集證據,然后對證據進行分析,教學反思與修正依靠證據。也就是說,它提高了證據的可信度,行動研究的科學性由此得到提升。佐藤學教授的課堂觀察是獨具匠心的創新,他創立的課堂觀察簡便易行,兼具科學性和實效性。教師一旦學到了這項技能,就有可能從事實得到啟發,而引發教育觀念的轉變和心智的變化。
三、 “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對研究范式轉型的意義
提出研究范式轉型的是學界。他們是一批先知先覺者。
“全國教育實證研究聯席會議”于2017年1月14日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13所高校教科所的所長和32家教育雜志主編參加了會議。會議一致通過了“加強教育實證研究,促進研究范式轉型的華東師大行動宣言”;呼吁全國教育研究界和學術媒體,把握教育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趨勢,共同承擔起推動中國教育研究從經驗性、思辨性向實證性研究范式轉型的責任和義務,培育基于事實和證據進行教育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文化,努力實現當代中國教育研究的新發展和新突破。
落實研究范式的轉型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學者、專家走出書齋,走進課堂,與一線教師共同實踐基于事實的研究。
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的一批專業研究人員做了學界想做而少有人去做的工作。從“觀教”走向“察學”,是“學習共同體”教改實驗的顯著特征。教師做教學研究,難就難在用什么證據證明改進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以往較多地用考試成績或者獲獎成果作為證據,其實是有缺陷與疏漏的,很難經得起推敲。
有學者說,一場涉及社會變革的進步,必然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回顧歷史,此話當真、在理。課堂觀察這項技術是否能稱為撬動課堂變革、引發教育進步的“撬棒”,我不敢輕易下結論,但是已經初露曙光,至于最終怎樣評判,還需要學界同仁進一步探討辨析。
(黃建初,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