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所新建的學校,必須站在以兒童為中心的立場上,在環境的天地里編織文化,在活動的舞臺上傳播文化,在課堂的時空里升華文化,在課程的原野上衍化文化,在師生的言行里定格文化。當這些創生、孵化、演繹出的文化融入了師生的精神血脈,便落地生根,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
關鍵詞:新教育小學;學校文化;師生行為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新教育小學,是一所創立才三年,帶著新教育文化基因生長起來的學校。在過去的三年里,我一直在琢磨:能夠照亮一所學校的是什么?只有點亮文化這盞燈,學校的角角落落、里里外外才能被照得通透而溫暖。作為一所新建的學校,我們無法從歷史的沉淀中汲取養分,唯有站在以兒童為中心的立場上,創生、孵化、演繹出新的文化,并讓它落地生根,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
一、 在環境的天地里編織文化
我們從有形、有聲、有色、有韻四個方面,頂層設計、整體架構學校的環境文化。
學校建筑群融合了北美校園風格和中國四合院元素,以暖紅色為主色調,典雅大氣中不乏活潑生動。中央主干道的綠茵草坪上,陳列著日晷、圭表、地球儀,以及渾天儀、地動儀、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等科技雕塑,把古代人民對世界的漫長探索濃縮于一瞬,故稱為“時光大道”。旁邊的“四季園”,四季常綠,四季花香,是學生鉆進去就不想出來的“神秘園”。“四季園”里有“日月亭”,日月為“明”,寓意培養“明德、明理、明志”的新兒童。“崇文園”,寓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守中國文人氣節。“尚思園”,寓意彰顯現代科技文明,培養現代科學精神。“一道”“一亭”“三園”,讓學生插上人文與科學的翅膀,向著未來飛翔。
我們以“未來學習中心”為藍圖,建設了“藍海豚閱讀中心”“綠孔雀藝術中心”“大黃蜂科創中心”“紅蜻蜓文化中心”“野斑馬運動中心”“美羊羊餐飲中心”六大課程資源場館,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校園中,以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為統領,設計了語言智能、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智能八大微課程主題廓道,讓每一面墻互動起來,關注學生生命成長。
校園環境被賦予文化意蘊,學校就有了生命的氣息,處處都是教育場域,時時釋放各種教育能量,無限吸引學生走進其中。
二、 在活動的舞臺上傳播文化
怎樣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的精神、理念變成師生的行為呢?我們認為,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傳播學校文化、精神、理念的最好載體。
每年少年隊建隊日,也是我校新一屆家校合作共育委員會成立、一年級學生入隊之日。在這個隆重的慶典上,我們緊扣學校文化的根本精神,帶領全體新上任的中隊輔導員一起發愿:
我們愿:以一顆熱愛事業的赤誠之心,傳承并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幸福完整的新時代兒童;
我們愿:以一顆躬耕課堂的田野之心,探索理想課堂,讓兒童享受課堂每一分鐘,成為熱愛學習的天使;
我們愿:以一顆不懈追求的執著之心,為兒童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讓兒童獲得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
我們愿:以一顆為人父母的純善之心,帶領兒童賞春花秋月,看夏荷冬雪,穿越四季,行走大地,培育熱愛大自然的精靈;
我們愿:以一顆親近崇高精神的向美之心,引領兒童探索世界、發現世界,讓兒童擁有健康的體魄、審美的感官、高貴的靈魂;
我們愿:以一顆悲天憫人的大愛之心,呵護每一位兒童,珍愛生命,保衛童年,守護兒童的成長,讓每位兒童擁有幸福完整的美麗人生。
這便是我們的“新教育小學兒童教育六愿”。我們用集體宣誓發愿的方式,表達對“新教師:道德高尚、學養豐厚;新兒童:品學兼優、智趣雙全”的期許,生動詮釋“培養幸福完整的新時代兒童”的學校使命。
在校園活動中,我們堅持用學校的根本精神、文化理念作為價值引領,讓所有活動打上學校文化的烙印,讓處在活動中的那群人,在全身心的浸潤中深化對學校文化的理解。
三、 在課堂的時空里升華文化
課堂是兒童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生長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文化理念最重要的著力點。我們面向所有學科提出“智趣美課堂”教學主張,堅持以“智”為基礎、以“趣”為關鍵、以“美”為旨歸,追求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
我們設計了“智趣美課堂”每日六問,從讀懂學生、誘導學生、為難學生、點撥學生、喚醒學生、激勵學生六個方面進行自我追問:在本次教學中,我讀懂學生了嗎?學生是否在我的誘導下愉快地走向學習的更深處?我設置的“為難”學生的環節是否適切?我運用點撥的教學方法了嗎?學生的哪些方面被我喚醒了?今天我激勵學生了嗎?讓這“每日六問”,成為課堂文化的一種特殊表達。
不斷的自我追問和反思研修,也讓教師體悟到,課堂只有堅守兒童立場,實現學教翻轉,才能觸及學習的本質。有一次教研活動,二年級的杰老師執教的語文研究課《狼和小羊》被大部分同事一致叫好,但阿男老師卻直言不諱地指出:“盡管杰老師的課講得很精彩,但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講得過多、管得過死,哪怕講得再好,也替代不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學生只當聽眾,永遠學不會自己走路。而我們期待的‘智趣美課堂應該讓每個學生有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追求‘兒童在前,成人在后的學習境界。”
新教育小學課堂研修文化的轉型,讓我們的課堂加快了從“教室”到“學堂”的轉變。
四、 在課程的原野上衍化文化
課程應該是衍化學校文化的一片生機勃勃的原野。從2020年起,我們啟動了“指向學力提升的‘理趣課程研發的實踐研究”。
我們構建了新兒童課程圖譜,從“培養幸福完整的新時代兒童”的教育使命出發,通過“寓理于趣、趣蘊于理、理趣相生”的課程組織方式和學習方式,以六大課程資源場館為基地,衍生出涵蓋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六大方面的五十多個體系開放、必修和選修融合的校本“理趣課程”。
比如,“行走大地·春亭”課程就是從校園里的“日月亭”中長出來的;“行走大地·稻草人”豐收節課程,是由海門的豐收節創生出來的;具有鮮明“理趣”特征的“海萌娃水滴行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創建“江蘇省節水型學校”活動的基礎上開發的;“海萌娃勞動塑美”課程,源自組織學生參與校園除雜草、養護花草等公共服務;“行走大地·聽海的聲音”項目研學課程的研發,則與我們看到江海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資源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建構適合學生的課程體系,打通校內與校外的聯結,給學生提供無限可能,讓每一位學生在學學、問問、玩玩、想想中做最美的自己。
五、 在師生的言行里定格文化
我校青年教師占比80%以上。有一次,我在“博雅論壇”問青年教師:你們愛孩子嗎?大家都點頭。然后我說:請你們在紙上寫出本周你愛孩子的10個具體表現。很多老師寫不出。我突然明白了,自己還是孩子的青年教師,雖然擁有滿腔熱愛,但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于是,學校出臺了《珍愛學生的12個細節》,其中關于正確方法的有4條,關于正確態度的有3條,關于正確教學觀的有3條,關于正確教育觀的有2條。比如,關于正確教育觀的2條是這樣的:
11.教師的職業生涯中至少會與300位學生相遇,總有一些學生很特別,愛搗蛋、不衛生、不聽講、作業差……“折翼的天使”“星星的孩子”,遇上他們,我們就“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享受教育是“慢”的藝術。
12.“犯錯”與“重復犯錯”,是成長的特點,也是學生的權利。要用寬容的心包容學生,用理智的態度對待學生,用智慧的方式引領學生。如果學生做了最糟糕的作業,或者未完成作業,通過談話知曉原因,選擇其他更適合學生的作業,或者讓學生重新做一遍。大發雷霆,冷言嘲諷,撕毀學生作業本,是教師的無能,更與“教書育人”的教師形象格格不入。
在聚焦“12個細節”的同時,我們不斷言說身邊的榜樣故事,給“做最美的自己”校訓賦予最生動的闡釋:后勤工作組組長為了不讓自己的親姐姐在工作中影響自己的分工安排,把原本喊來代崗救急的姐姐又勸回了家,這是對無私的生動詮釋;為了節約開支,后勤校長與總務主任在網購平臺上貨比三家買回國旗及組件,再爬著人字梯,合作把國旗牢固安裝在校園的燈桿上,這是對敬業的生動詮釋……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每學期,我們都會把這些故事講出來,評選學校最美教師、卓越教師,為他們寫頒獎詞,定格教師的“美”和“卓越”。
作為對教育有一種浪漫情懷的“70后”校長,我由衷地感到高品質的文化才是一所學校的魂。當這種文化融入了師生的精神血脈,化育成了師生的行為,我們才能真正到達教育的幸福完整的彼岸。
(仇麗君,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新教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