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燕

【摘要】基于對當前職校學生精神面貌的分析和學校德育現狀的反思,開展了以青藤文化為背景的學校德育運行策略的實踐。從目標設計、實施過程、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實踐研究,并闡述了所取得的成效。其中,特別突出了校本德育課程建設中的各項德育活動,彰顯文化化人的特色。
【關鍵詞】學校文化 德育課程化 文化化人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44-02
一、當前職校學生的精神面貌與學校德育現狀
1.面對缺乏自信與責任的學生,職校德育需要反思
職校學生的精神世界,有人形容為“凍土層”很厚。那是因為,在初中階段,他們受“關愛陽光”照耀不僅時間短,而且熱量少。許多學生認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優等生;進職校,都是“末等公民”。他們還認為,成績差了,就什么都不行了,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于是,他們的精神世界存在著一種“三無”心理:一是無情——遇事無動于衷,二是無力——做事缺乏動力,三是無望——對事漠不關心。由此,學生在學習上比較普遍地抱著失敗者的心態、“落水者”的心態、“邊緣人”的心態。這種狀態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而自信又常常與責任相連。所以,職校學生的問題是,難以擁有健康健全的人格,無法進入振奮向上的個性心理狀態。
面對這種現實,學校德育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缺陷所在。傳統的學校德育盡管也開展了不少教育活動,但無論是時間安排還是空間布局,都比較地零敲碎打,而且隨意性強,學生缺乏系統性教育,導致德育實效差。
2.對照企業要求,尋找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與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敝械嚷殬I學校擔負著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專業人才的任務?,F代企業的用人標準,除專業能力外,更看重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表現,如責任心、守時負責,誠實正直、適應變化,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與人交流、合作的精神,創新能力等。這表明,現代企業更關注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
現代社會,文化的缺失會帶來思想的浮躁,甚至精神的荒蕪。學校教育如若缺乏文化的滋養,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可能是有知識沒靈魂、有記憶沒創意的“機器人”。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學校要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發現文化的價值。學校文化,是學校全體成員認同的信念、觀念、語言、禮儀的聚合體,它決定著教育工作的價值追求和學校的發展目標,同時滲透于學校的一切教育行為、物質載體中。
二、從青藤品性的領悟中衍生出學校文化內核
如何將形而上的育人目標落到實處?學校基于企業重才更重德的用人要求,從青藤品性中挖掘象征文化意蘊的核心價值,由此衍生學校文化的精髓。
龍潛深潭,虎嘯山林。藤,卻毫不起眼。它從不挑剔生長環境,默默地堅守著自己在自然界的崗位,只要給它一點陽光和空間,就能頑強地、堅持不懈地朝著預定的目標攀援。一個忠于職守的企業員工,也應像青藤那樣,在自己的職業崗位上默默奉獻。
藤,不僅善利用周邊環境,更能運用自身優勢,不停地向上攀升,哪怕遇到拐角,哪怕在最絕望的時候,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個優秀的企業員工,需要有潛力與魄力,更需要有職業創造力。今天的中職校學生,面對上有大學生、下有農民工的職業境遇,正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這就更需要有平實的心態、堅韌不拔的毅力與頑強拼搏的精神。
綠蔭之下,每一株青藤都是獨特的,彎曲的枝條,搖曳的花瓣,滿墻的綠色,盡顯自個風采。它喻意著學校要以青藤文化構建德育新模式,培養忠誠守信、自信責任、團結合作、知恩報恩、堅韌創新的學生。
三、實施過程與方法
學校堅持以學校文化為源頭,加快青藤文化建設,創新全方位、立體式的德育工作策略。
1.整合德育力量,提供保障條件
學校建立了黨組織統一領導,校長負責,分管校長主持,學生工作部門操作實施,教學等行政部門密切配合,團委和學生會積極投入的德育工作運行體系,實行校、專業部二級管理。同時,建立了一支以德育課教師、班主任、心理輔導站專業教師、行為督察室教官、外聘法制副校長、青少年工作室成員為骨干的,專兼結合、相對穩定、全員參與的德育工作隊伍,并且做到職責分工明確、人員落實到位。
2.校本德育課程建設的實施過程
在學校建構的多元課程體系中,加強德育課程建設
為實現“課堂充滿歡樂,校園充滿生機”的美好愿景,學校建構由“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個性發展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以適應為學生多元需求,促進學生多元發展。這一課程體系將學校各類教育教學活動全部納入其中,內容、形式的變革順應了學生的發展要求,并對學生的優質發展、有效發展、持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德育課程是多元課程結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學校需要梳理原有德育活動的框架及內容,將國家規定的德育課程和校本德育課程組成完整結構。
聚焦班會課教育主題,構建系列化活動內容
課堂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德育課程的一個重要載體是班會課。而原有的一些主題班會,因內容比較龐雜,目標指向也不很明確,尤其是針對學生實際、解決學生現實問題的有效性不高,因而不受學生歡迎,班主任也覺得這種內容空洞的班會課上起來味同嚼蠟。由此,從主題班會課的改革著手,啟動校本德育課程建設,是轉變、拓展德育模式的切入口。于是,依據學校的育人目標,在對師生調研的基礎上,確立了按年級實施的主題教育活動的主題:一年級,規則教育、責任教育之“愛的教育”;兩年級,生命教育、責任教育之“職業道德教育”;三年級,職場教育、責任教育之“成人教育”。目前,已形成主題班會系列內容的整體框架(下表)。
主題教育活動,圍繞學?!八膫€有效”育人目標進行。內容上,既有通識教育,又有職業道德、職場規則教育;途徑上,既有校內課程,又有校外活動;安排上,既有規定項目,又有自選動作;形式上,既有心理游戲,又有拓展體驗。主題教育內容,可從菜單式資料庫選取,它涵蓋了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集體主義和行為規范教育,職業道德和誠實守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以適應德育的全面性和靈活性為目的。系列化的教育內容,既能落實信心教育和責任教育的要求,以解決班級、年級、專業部、學校的共性問題或突出問題,促進班風、學風建設;又深化了青藤文化的內涵,發揮了文化育人的作用。同時,為凸顯主題活動的教育功能,學校還設計了以“月月有主題”的系列活動。
引入項目化運作思路,提升校本德育課程品質
發揮項目管理的優勢,借鑒項目設計的思路,讓德育課程建設有目標、有序列、有過程、有資源、有配套系統。所謂項目化運作,即以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和發展為目的,將相應的、有關聯的德育內容歸入同一個課程建設項目,以此項目為紐帶,并通過它牽頭,形成相關課程,使德育的目標任務更明確,工作組織更有序,實施過程更適切,效果檢測更可靠,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的優勢,實現德育效用最大化。
創設多元化活動載體,貫穿情境化教育功能
每個月的活動都有其特有的呈現方式,每次活動都有相應的德育主題。如三月份活動以“學雷鋒、樹新風”為抓手,五月份活動是以“弘揚紅色文化,繼承革命傳統”為主題的“五月的鮮花,成長的精彩”大型文藝聯歡,十一月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展現的是經典音樂。學校通過舉辦多層次多梯度的校園文化活動、愛國電影周觀看活動,通過在東方綠舟、青浦博物館、陳云紀念館等處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通過創設志愿者服務站和區、校、班“三位一體”志愿者服務機制,為學生積淀奮發向上的青藤文化底蘊,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信,確立責任。
“情境”作為“人為優化的環境”,是陶冶人的重要外部條件。校本德育課程開展的主題活動,需要用好情境化教育功能,實現以文化人的目的。為此,學校舉辦了十佳歌手大賽、心理劇大賽、“工商達人秀”、“十佳”風尚青年評比、主持人大賽等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旨在創建讓學生能動、有效地參與其中的活動環境,使他們在活動中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這里每一項多彩的活動,都貫穿著—條情感主線,導引學生通過自身的操作、體驗、感悟,學習堅韌執著、平凡不平庸的青藤精神,展現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量。
校本德育課程建設的保障措施
(1)創建工作機制
在實踐過程中,我校德育工作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五同步”工作機制,即提高認識與機制保障同步進行,課堂行為與課外行為同步督導,嚴格管理與心理輔導同步開展,榜樣示范引領與學生自主管理同步推出,主題教育、社會實踐與課程改革、教學改進同步實施。
(2)健全相關制度
德育課程的有效實施,除了時間、空間上有充分保障之外,還在制度上給予支持,為學生活動提供有力支撐。如補全德育學分管理,完善學生品行量化,制訂班級活動費用方案,強化信息反饋機制等。為此,學校積極征求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的意見建議,做到群策群力,集思廣益。
(3)跟進隊伍建設
為激發班主任參與校本德育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學校采取不少培養、激勵舉措。如制定班主任考核制度,編發《上海工商信息學校班主任工作規范(手冊)》,推出“金牌班主任”、“優秀班主任”評選方案,不斷完善班主任評選機制和班級工作免檢制度。同時,開展“教育管理金點子”、“成功學生案例的撰寫”等活動,為班主任專業化發展搭建成長平臺。
四、工作成效與學生成長
隨著學校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學校德育工作成效也在不斷呈現:綠色、青春、健康、活力、生命、頑強、上進的青藤精神正在每個學生心中駐足,又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鼓勵學生帶著自信去開拓事業,實現價值。
而德育課程化建設更讓原先因失敗、失意而缺乏自信與責任的職校學生有了成功的經歷與感受。他們在多元課程開辟的生動鮮活的課堂里,在德育課程搭建的豐富多彩的舞臺上,在青藤文化的浸潤中,健康快樂地成長,自信回到了他們的心中,責任展現在他們的身上。在課程實施中,學校建立了合唱社、心理社、文學社、科技社等二十多個學生社團,它們同時承擔參與校、區、市各類重大比賽的任務。學校還建立了校內與校外、專項與常規相結合的服務模式,有400多名學生擔任青浦博物館、陳云紀念館志愿講解員,用實際行動為傳播青浦歷史文化做貢獻。
德育課程化建設期間,我校獲得了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優秀項目評選活動二等獎等榮譽,學生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上連續獲得金獎,還獲得了上海市“十佳”魅力中職學校學生等各類獎項235個,在全國、市、區、校級各類活動中獲獎的學生有400多名。現在,越來越多的班主任更樂意主動組織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學校為此增設了10個金牌班主任名額。
青藤文化,為我校創新德育模式,提供了一方沃土。它激勵全校教職員工耐心地培育每個前來求知的學生,讓他們像青藤那樣,腳踏實地、不屈不撓,志存高遠、永遠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