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慧, 唐映蓮, 張小文, 關小娟, 孟選婧
(連州市人民醫院 1ICU, 2 呼吸內科, 廣東 連州513400)
呼吸機為ICU 十分常用的人工替代自助通氣功能的支持手段, 廣泛應用于呼吸衰竭、 呼吸支持、 急救復蘇等工作中[1]。然而, 隨著呼吸機使用時間的延長, 呼吸機依賴問題引起了臨床的高度重視[2]。 目前已知誘發呼吸機依賴的因素包括身體因素、 心理因素、 環境因素等, 以上因素均能夠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加以控制[3]。 優質護理干預是貫徹 “以患者為服務中心” 工作理念的一種護理模式, 在多個臨床科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但涉及ICU 呼吸機依賴患者的報道卻較少。 本研究探討優質護理干預在ICU 呼吸機依賴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ICU 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期間80 例呼吸機依賴患者, 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1 例, 女19 例; 年齡40 ~74 歲, 平均 (64.58 ±5.32) 歲; 入ICU 時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12 ~21 分, 平均 (16.00 ± 3.00) 分; 呼吸機依賴分度: 輕度15 例, 中度20例, 重度5 例; 呼吸機依賴成因: 病理生理因素11 例, 心理因素25 例, 撤機過激進/呼吸機模式不當4 例。 觀察組男18例, 女22 例; 年齡38 ~72 歲, 平均 (64.64 ± 5.46) 歲; 入ICU 時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12 ~20 分, 平均 (15.00 ±2.00) 分; 呼吸機依賴分度: 輕度17 例, 中度19 例, 重度4例; 呼吸機依賴成因: 病理生理因素10 例, 心理因素27 例,撤機過激進/呼吸機模式不當3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本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呼吸機依賴的診斷標準: 脫離呼吸機后不具有自行調節能力, 干擾并延長脫機過程[4]; ②意識清醒、 具有良好的認知溝通能力及一定的活動能力; ③患者家屬知曉本研究方案內容并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 ①長期機械通氣或未建立自主呼吸者; ②病情尚未穩定者; ③伴有壓迫氣管的惡性腫瘤者; ④單獨隔離的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
1.3 干預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ICU 護理干預, 按照以往護理管理規范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開展營養支持及護理、 預防感染、呼吸肌訓練等操作。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優質護理干預, 成立優質護理小組, 指定1 名具有豐富護理經驗的ICU 護師或護士為組長, 其余護師/護士為組員。 由組長組織集中學習相關知識, 考慮實際護理需求, 制定優質護理干預方案: ①優化ICU 護理流程。 施行每日喚醒制度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定崗位, 做到權責明確, 嚴格落實交接班制度以將患者病情變化、 重點注意事項如實交接給輪班的組員。 ②多元化宣教。 借助互聯網+平臺、 固定時間段播放的宣教視頻以及宣傳手冊、口頭宣講等方式開展健康宣教。 對于語言交流不便或有障礙的患者提供小黑板, 運用手語等進行溝通交流。 ③心理支持。 每周固定時間段做好防護以及預防感染措施后允許患者家屬探視, 表現家庭的關愛。 囑咐患者和 (或) 家屬通過視頻隨時保持聯系。 ④康復訓練。 由小組成員采取親身示范、 文字/圖片、語言講解等方式引導患者掌握正確的縮唇呼吸、 腹式呼吸技巧以提升其膈肌和腹肌運動能力, 提升呼吸功能, 爭取早日脫機。
1.4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的撤機成功率、 機械通氣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 住ICU 時間、 心理健康評分、 生存質量評分、 并發癥發生率。 心理健康評分利用SCL-90 量表[5]于干預前、 干預后 (轉出ICU 時) 評價, 總分450 分, 界值160分, 分值越高則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生存質量評分利用WHOQOL-BREF 于干預前、 干預后 (轉出ICU 時) 評價, 總分100分, 分值越高則生存質量越高。 并發癥類型包括神經肌肉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表示, 比較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撤機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的撤機成功率高于對照組, 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撤機成功率、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
2.2 心理健康評分、生存質量評分干預后, 兩組的心理健康評分、 生存質量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 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心理健康評分、 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心理健康評分、 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本組干預前相比, *P <0.05。
組別 n 心理健康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0 259.85±15.35 142.77±20.33* 59.74±5.36 91.38±2.12*對照組 40 260.12±16.48 153.92±21.24* 59.88±5.42 85.69±2.22*t 0.587 9.932 0.489 6.678生存質量評分P 0.432 0.000 0.532 0.000
2.3 呼吸機相關時間觀察組的機械通氣時間、 呼吸機使用時間、 住ICU 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撤機成功率較對照組高, 表明在ICU 呼吸機依賴患者中開展優質護理能提高撤機成功率。 分析原因在于, 優質護理充分貫徹了 “以患者為服務中心” 工作理念, 將患者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 充分考慮其實際情況, 強化呼吸鍛煉, 在傳統的ICU 呼吸機鍛煉基礎上融入了更多鍛煉方法, 有效提高患者膈肌以及腹肌運動水平, 改善肺功能下降問題, 最終實現提高撤機成功率的目的; 同時, 還能夠有效縮短機械通氣時間、 呼吸機使用時間、 住ICU 時間。
表3 兩組的呼吸機相關時間比較 (±s, d)

表3 兩組的呼吸機相關時間比較 (±s, d)
組別 n 機械通氣時間 呼吸機使用時間 住ICU 時間觀察組 40 7.85±1.05 21.25±1.55 27.60±1.40對照組 40 10.23±1.12 28.57±1.63 35.88±1.52 t 3.432 7.333 8.259 P 0.000 0.000 0.000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干預后的心理健康評分、 生存質量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改善, 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 表明優質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ICU 呼吸機依賴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存質量。 分析原因在于, 優質護理干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每周固定時間段做好防護并采取預防感染措施后允許家屬探視,平時患者借助視頻與家屬保持密切聯系, 最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的孤獨感, 使其心理狀態得到顯著改善。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表明優質護理有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分析原因在于, 以往護理僅采用縮唇呼吸以及腹式呼吸鍛煉, 而優質護理干預措施更加豐富和系統, 特別是在功能鍛煉上強調個體化、 多元化[6-7],使ICU 呼吸機依賴患者全身肌肉組織均能夠得到鍛煉, 機體免疫能力亦隨之提高, 使其可以更好地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
綜上所述, 優質護理干預應用于ICU 呼吸機依賴患者能夠提高撤機成功率,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生存質量, 值得在今后護理工作中進一步推廣應用。